yīn xū ǒu tǔ
vomiting with yin astheni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阴虚呕吐为病证名[1]。是指阴虚阳气上逆所致的呕吐。
因阴虚阳气上逆所致[1]。
《证治汇补·胸膈门》:“诸阳气浮,无所依从,呕咳上气,此阴虚成呕。”
治宜滋阴降气[1]。可用六味地黄汤加石斛、沉香等[1]。大便不通者,宜兼通秘结[1]。
呕吐(vomiting[2])为病证名[3]。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呕吐是一个症状,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引起的病证[4]。所以任何病变,有损于胃,皆可发生呕吐[4]。前人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其实呕与吐同时发生,很难截然分开,故一般并称为呕吐[4]。呕吐与干呕两者虽有区别,但在辨证治疗方面大致相同,所以合并在一起讨论[4]。
呕吐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中,其中以胃肠道疾患最为常见,如急性胃肠炎、贲门痉挛、幽门痉挛、幽门梗阻、慢性胃炎、胃粘膜脱垂、食管癌、十二指肠壅滞症等,其他如神经性呕吐、内耳眩晕性呕吐,以及颅脑病变所致的呕吐,也均可参照辨证施治[5]。
呕吐现常分为实呕(包括寒邪犯胃证、食积证、胃热证、外邪犯胃证、痰饮停胃证、肝气犯胃证、暑湿证等)、虚呕(包括脾胃气虚证、脾胃阳虚证、脾胃虚寒证、胃阴虚证等)进行辨治,详见呕吐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