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中医学论文

中医护理治疗失眠行为的论文(共2篇)

2023-12-05 23:1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中医护理治疗失眠行为的方法


失眠是由于睡眠启动或睡眠维持障碍导致睡眠的质和量不能满足个体正常生理需要而引起的一种临床表现。失眠中医上又称不寐,不得卧,是临床上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治疗难度大,与工作、生活压力有关,发病人群近年逐渐趋向于中青年。长期失眠给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影响,甚至引起其他疾病。2004年数据显示全球大概有27%的失眠患者[1]。法国和意大利有37.2%的失眠患者[2]。英国有37%的失眠患者[3]。我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为38.2%[4]。失眠发病率逐年上升,失眠已经成为全世界所关心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3月21号定为“关注睡眠健康日”。本文通过参阅国内外有关失眠中医治疗的相关文献报道,对失眠病人中医治疗现状进行了归纳,分析了失眠病人发生失眠行为的原因,失眠原因较为复杂,常见的为年龄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疾病、饮食及药物、环境及其它因素等。西医主要依靠药物治疗,但长期使用具有依赖性、成瘾性。中医护理治疗失眠经大量资料证实是安全、可靠、易被患者接受,本文旨在为失眠患者进一步提供经济可行的中医治疗护理方案,使失眠患者失眠症状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1.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正常的睡眠依赖于阴平阳秘、脏腑调和、气血充足、心神安定,阳能入于阴得以潜藏方可。


几千年来,历来医家对失眠的论述很多,认为失眠与外邪、饮食不洁、情志、疾病与年迈有关。我国古代大多文献资料研究表明,失眠病机可分为营卫不和、阴阳失调、脏腑失调、气血衰少等几个方面,具体临床有实证与虚证之分,实证多由食滞痰阻、心肝火旺、痰火饶心所致;虚证多指气血失调、阴血不足,血不养心所致。《黄帝内经》中出现关于“不寐”、“不得卧”论述。马王堆汉墓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是最早出现记载有关失眠类疾病的中医文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将睡眠的辩证分型主要分为肝郁化火型、痰热内扰型、阴虚火旺型、心脾两虚型、心虚胆怯型五种。


1997年我国颁布《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将“不寐”定位法定中医病名,失眠列为46个症状名称之一。


2.失眠行为产生的原因


到迄今为止,失眠的影响因素获得了广泛关注,愈来愈多的证据显示失眠的影响因素包括很多方面,主要如下:


2.1行为类型有研究表明,失眠患者具有相似的行为类型,表现较多的为A型行为类型[5]。A型行为是一种情感综合症,具有雄性勃勃、攻击性、竞争性等行为倾向;有肌肉紧张、易激惹、敌意、易发怒等反应。研究表明,A型行为的人因本身具有的性格特征比其他行为类型(B型行为、M型行为)更容易失眠[6]。


2.2心理、精神因素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激烈的竞争压力和工作压力使人时刻处于精神紧张状态,焦虑、烦躁、担忧等负面情绪经常发生,引起失眠[7]。神经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也存在睡眠障碍。贺旭[8]研究发现失眠患者睡眠质量越差,焦虑抑郁症症状越严重。严晓丽[9]证实失眠大多因情志诱发。宁惠如[10]认为失眠多于情志有关。


2.3年龄、性别、职业相关研究表明,失眠患者中,女性高于男性,上班族高于退休人员,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11]。其原因主要是女性更年期及经、带、胎、产等生理因素及内分泌因素,事业家庭双重压力下导致失眠发生。上班族工作压力大,熬夜加班,特别是经常上夜班的人群,日积月累,导致失眠情况出现甚至反复出现。骆春柳[12]研究证实失眠人数中,女性高于男性,而且随年龄增长,患者失眠比例增加。


2.4疾病因素临床各种系统的疾病均可引起失眠。疾病导致人体内分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失眠障碍,常见疾病如糖尿病、更年期综合症、心肌缺血性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王丽平[13]研究证实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存在失眠问题。黎任彬[14]研究证实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睡眠质量的问题。


2.5饮食或药物因素饮食或药物不合理使用,常引起失眠症状发生。睡前进食过饱或饥饿,不按时饮食,偏食,食用生冷、油炸食品,服用咖啡、浓茶、饮酒及刺激性饮料等。因疾病因素,服用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的药物,常常引起睡眠障碍。马勇[15]认为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嗜酒、过饱、饥饿及辛辣刺激的饮食可导致脾失健运,干扰心神,使心神不安,导致失眠。


2.6环境因素外界环境因素如声音、光线、气候等也可引起失眠。此类因素引起失眠大多为暂时性的,当外界环境因素改善,睡眠质量也得到好转。人们长期处于此类环境中,可引起慢性失眠产生。


3.中医护理治疗失眠行为的方法


中医强调对失眠的治疗应从某一方面进行辩证分型,如营卫不合、脾胃不调、肝胆失调、心肾不交、痰瘀阻络等方面进行治疗。


3.1中药方剂的使用临床针对个人情况辩证分型,采用中药方剂取得较好疗效。中药汤剂经大量文献证实治疗各型失眠,具有安全,有效,副作用少的优点。临床常用的汤剂有温胆汤、归脾汤、补肝凝神汤、酸枣仁汤剂、血府逐瘀汤等。李颖[16]使用温胆汤治疗痰热内扰型失眠患者取得较好疗效。杨晓莲[17]使用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取得较好疗效。刘萍[18]使用补肝凝神汤治疗肝气虚型广泛性焦虑症失眠患者效果明显。


3.2头针及刺络放血疗法针灸疗法历史悠久,结合病变脏腑经络及病症等,确定相应的治法。针灸疗法包括经络、腧穴、刺法灸法及针灸治疗。头针疗法是指针刺头皮特定部位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刺络放血疗法是指用三棱针、皮肤针等针具,在患者浅表血络或一定部位放出适量血液,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针灸疗法治疗失眠主要是调理跷脉,安神利眠。主穴为印堂、四神聪、安眠、神门、照海、申脉。根据失眠辩证,对其配穴。针灸治疗失眠效果较好,下午或晚上进行操作,效果更好。失眠与脑关系密切,临床治疗失眠多选取头部穴位。尤璐[19]通过针刺治疗脑梗死失眠取得较好效果。有资料证实[20]通过针刺结合皮内针治疗围绝经期失眠效果明显。李贻泽[21]使用耳针刺络放血治疗失眠证实有效。


3.3耳针疗法耳针疗法是指通过刺激耳穴达到预防疾病的一种方法,在失眠的治疗方面取得明显效果,在临床广泛普及。包括毫针刺,王不留行籽贴压等。主要选穴皮质下、交感、心、肾、肝、脾、神门、垂前、耳背心等穴位。根据辩证,每次选2~4穴位,毫针轻刺激,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王不留行籽贴压,每穴以中、重度刺激1分钟,使按压穴位出现痛、热、胀感。一般留置3~5日。王旭[22]通过耳穴贴压疗法治疗围绝经期失眠有疗效。郭晓伟[23]研究表明,经耳穴埋仔治疗青光眼患者失眠,有效率为72%,明显高于不使用耳穴埋仔患者20%的有效率,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


3.4艾灸疗法艾灸疗法是指将艾绒置于腧穴皮肤上燃烧,或者艾条在皮肤上方熏烤,通过热力及药物的药理作用,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艾灸具有舒经通络,补虚助阳等功效。常见灸法为温和灸、雀灸、回旋灸。常选百汇、涌泉等穴位。陈勤[24]等人将70名失眠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艾灸背俞穴,对照组口服舒乐安定,结果表明,艾灸疗法明显缩短入睡时间,改善日间功能紊乱,调整抑郁情绪。李滋平[25]等人通过艾灸百会穴治疗失眠取得较好效果。


3.5推拿疗法推拿疗法是指运用各种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起到预防疾病的疗法。常用手法包括一指禅推、揉、抹、按、扫散、拿等。推拿穴位常选印堂、神庭、晴明、攒竹、太阳、角孙、风池、心俞、肝俞、脾俞等。推拿疗法治疗失眠在睡前效果较好。黄大伟[26]在其文章中证实卧位整脊推拿治疗颈性失眠疗效优于口服舒乐安定。井夫杰[27]在其文章中用大量资料证实推拿治疗失眠效果显着,是安全、无毒副作用、易于被患者接受。


3.6穴位贴敷疗法穴位贴敷疗法,又称外敷法。是指将药物研磨为细末,用液体调成糊剂,在人体穴位上贴敷,通过皮肤对药物的吸收和刺激腧穴的作用以达到预防疾病的一种方法。穴位贴敷疗法用于失眠,效果较好。敷脐疗法是指将药物敷与脐眼或脐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属于穴位贴敷。常与睡前30分钟贴敷穴位,留置8小时后揭下,7天为一个疗程。常选穴位三阴交、涌泉、照海、内关穴等。吴向东[28]通过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失眠,有效率达93.3%,明显高于常规疗法82.2%。魏清景[29]衣安神散穴位帖敷治疗失眠效果明显。


3.7其他中医治疗失眠可多种方法联合治疗,效果更明显,临床已经采取多方法联合治疗,大量资料证实效果好。王贵双[30]通过针刺结合太极拳治疗失眠具有明显的疗效及远期效果,优于单纯针刺和单纯太极拳锻炼。风美茵[31]通过古筝音乐治疗对比语言诱导治疗失眠具有明显的疗效。丁倩[32]通过中药穴位贴敷结合高位足浴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取得满意效果。


4.结论


失眠患者常伴有记忆力减退、头晕、心慌、焦虑等症状,严重者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有资料证实失眠患者中,伴有记忆力减退为80.71%,影响学习、工作、社会生活得占81.82%[33]。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非药物治疗不断受到患者青睐,未来发展前景很大。


中医学在失眠上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具有效果明显、安全、简单、经济、易于被患者接受等优点,也得到了国外学者的认定。


医护人员应建立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提供经济可行的治疗方法,改善睡眠、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蒋红芬


第2篇:中医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的不断加剧,人们的生活压力也不断加大,失眠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西医医治失眠症主要采用镇静催眠药或睡眠诱导剂等,虽然其起效快、作用强,但存在一定的副作用或潜在的成瘾性,并且部分药品价格高、疗效不稳定或易引起撤药综合征等,因此其临床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中医药可以通过调整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明显改善睡眠状况,且其具有副作用小,没有潜在成瘾性,价格低廉,对失眠症的治疗独具特色。因此,中医药治疗失眠症较西药更具优势。本文归纳总结了失眠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以便找出失眠的治疗规律,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失眠症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15-86岁,病程1-45个月,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均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不寐证的临床诊断标准选择病例,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严重感染者及肿瘤患者等均排除。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睡前服用舒乐安定片1-2片。观察组采用中医方法进行治疗,根据辨证施治的理论按照不同的表现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①气滞血瘀型患者表症为失眠多梦、入暮潮热、胸闷憋气、遇事善惊、舌边瘀斑、脉沉涩等。治疗原则是安神定志、理气活血,选用药物包括酸枣仁、牛膝、甘草、香附、五味子、茯神、生地等;②痰热内扰型患者表症为头晕目眩、心烦口苦、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等。治疗采用和胃化痰、宁心安神的原则,主要采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所选中药包括黄连、法半夏、生龙齿、紫石英、枳实、石菖蒲、甘草、茯神等;③肝郁化火型患者表症为头痛目涩、口干口苦、烦躁易怒、小便黄、舌质红,苔白或黄,脉弦虚数等。治疗原则是疏肝泻火、安神宁心,应用丹栀逍遥散方加减治疗,常用药物为栀子、丹皮、龙胆草、百合、白术、白芍、柴胡、灯芯草等;④阴虚火旺型患者表症为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腰酸腿软、舌红少津或仅舌尖红、少苔、脉象细数等。治疗原则是养心安神、滋阴降火,采用柏地黄汤加味,药物包括黄柏、生地、知母、山药、枣仁、夜交藤、丹皮、山萸肉等;⑤心脾两虚型患者表症是头晕目眩、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等,治疗原则是益气养心安神,采用归脾汤加减治疗,药物包括龙眼肉、当归、木香、黄芪、人参等。


所有中药1剂/日,水煎服,待患者睡眠时间>6小时时,继续服用5~8剂巩固疗效。


1.3疗效评价标准临床判定的疗效标准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中医病证的标准进行:治愈:睡眠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有效:睡眠基本恢复正常,明显延长睡眠时间,伴随症状有所减轻;无效:症状基本无变化。


1.4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对本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两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观察组治愈6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达93.33%;对照组治愈5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为86.67%。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口干1例,观察组未发现不良反应。


3讨论


中医认为失眠症形成的原因很多,如思虑劳倦、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内伤心脾、胃中不和等均可影响心神而导致失眠,在中医理论中,将失眠症辨证一分为三,分别是痰火扰心,肝脾不和,心肾不交。


对于心肾不交类失眠症,在治疗上应以滋水清新,联通心神法。黄连性寒,能够达到降阳的目的,以寒治热,是清心泻火的良药;肉桂性热,可以达到温阳助火的目的,对两种药物进行配伍使用,可以达到滋引火归元之功效。酸枣仁能够直达患者心肝两经,可以益心,知母性寒,可以泻无根肾火。茯苓可以健脾安神。


对于痰火扰心类失眠症,在治疗上应以清热去痰,镇静安神法。陈皮性温,可以燥湿化痰。半夏性温,可以降逆止呕,胆南星可以熄风定惊,对于肝脾不和类失眠症,应以和胃安神、疏肝健脾的方式进行治疗。柴胡性微寒,能够作用于患者的胆经。现代药理证明,柴胡可以达到镇静,安神,镇咳的作用。当归性温,药理学证明,当归中有很多种挥发油,有着抗炎、抗缺氧等作用。白芍有着泻肝健脾,敛肝阴的功效,在一般情况下,白芍一般与柴胡联合使用,这两种药物能够在不伤肝阴的情况下将肝气疏通,茯苓和疏肝药物配伍,可以治疗肝郁脾虚之证。香附性平,有着气中血药之称。积壳是酸橙的接近成熟果实。可以达到宽中除胀的功效。炙甘草益脾和中、茯神健脾养心安神、夜交藤养心安神、琥珀镇惊安神。


由于中医药可以明显改善睡眠状况,且其具有副作用小,没有潜在成瘾性,价格低廉等优点,使其在治疗失眠症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葛少亮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