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中医学论文

中医治疗风心病的临床疗效论文(共2篇)

2023-12-07 01:4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中医治疗风心病的疗效观察


风湿性心脏病是继发于风湿性疾病的心脏功能、结构异常的疾病,临床表现为瓣膜狭窄、关闭不全,心肌纤维化,心包积液,左室肥厚等,心电图表现为早搏、房颤、ST段压低、T波倒置、QRS增宽、低电压等。我们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52例,收到显着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1月一2010年12月我院门诊和住院部收治的患者52例,全组均经彩色超声心动图证实瓣膜呈风湿性改变,男20例,女32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25岁;病程最短2年,最长18年。心功能n级18例,HI级34例。其中心电图显示房颤快速型12例,占,缓慢型房颤9例,占17.3%,频发早搏27例,房性早搏10例,占19.2%,室性早搏11例,占21.2%,房室交界性早搏6例,占11.5%,电轴左偏并QRS增宽(>0.12s)者8例,占15.4%,电轴右偏并P波高尖者11例,占21.2%。彩色超声心动图证实二尖瓣关闭不全并返流者13例,占25%,其中10例伴I、aVL、V5、V6导联ST段压低大于0.05mv,其中2例年龄大于55岁。二尖瓣狭窄18例,占34.6%,其中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17例。三尖瓣狭窄6例,占11.5%,其中有4例在n导联和V1导联P波高尖,有3例伴VpV2、V3,aVR导联上ST段低平,其中有2例年龄大于55岁。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2例,占23.1%,主动脉瓣狭窄14例,占26.9%,主动脉瓣狭窄并关闭不全20例,占38.5%。肺动脉瓣关闭不全2例,占3.8%,肺动脉瓣狭窄3例,占5.8%。心包积液4例,占7.7%。有心绞痛发作史者10例,有风湿热史者20例,有类风湿关节炎史者22例,SLE病例5例,强直性脊柱炎5例。排除标准:心功能W级,严重冠心病,频发心绞痛。中医辨证分型:气血亏虚型18例,湿热痹阻型16例,肝肾亏虚型9例,寒热夹杂型9例。


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辨证论治,口服中药汤剂或者中药免煎颗粒,1日1剂,分3次服。具体如下:①气血亏虚型,以归脾汤加味,黄芪20g,党参、白术、茯苓、龙眼肉、酸奉仁、鸡血藤、桑寄生各12g,当归、远志各9g,木香、炙甘草各6g,水煎服,1日1剂。并口服痹痛丸(由咸宁市麻塘风湿病医院提供,功效补气养血通络为主),每晚1次,6g。②湿热痹阻型,以甘露消毒丹加减,滑石20g,绵茵陈、黄芩、石菖蒲、川贝、木通、藿香、射干、连翘、防己、海桐皮各10g,薄荷、白豆蔻各6g。并口服木瓜风湿丸(同上,功效清热利湿通络为主),每晚1次,6g。③肝肾亏虚型,以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桑寄生、杜仲、怀牛膝、秦艽、茯苓、防风、当归、白芍、熟地黄各12g,甘草6g,细辛3g。并口服痹痛丸(同上,功效补肝肾通络为主),每晚6g。④寒热夹杂型: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治疗热少寒多型,桂枝、麻黄、防风、制附子、白术、当归、川芎各10g,赤白芍、知母、鸡血藤各15g,甘草6g。以白虎桂枝汤、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寒少热多型。有ST段压低者加全蝎、蜈蚣、水蛭以通络,房颤者亦加。西药治疗:关节疼痛严重者服塞来昔布,或双氯芬酸钠。疼痛剧烈者加糖皮质激素、甲氨蝶昤、生物制剂。快速房颤者加胺碘酮口服,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心衰者加地高辛强心,氢氯噻嗪利尿,ARB类(缬沙坦)扩管,P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减慢心律,改善预后。3个月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以上。


二、疗效观察


1疗效标准显效:心功能达到I级~n级,心律失常明显好转,心肌缺血明显改善,一般活动无心悸胸闷气短。有效:心功能达到n级?m级,心律失常有所好转,心悸胸闷气短减轻。无效:病情无减轻。


2治疗结果


显效24例,有效22例,无效6例,有效率88.5%。


治疗后EKG示ST段恢复正常者20例,年龄均在50岁以下,占71.4%(20/28)。心绞痛消失者8例,占80%。早搏小于5次/min者25例,占27%。心功能达到1级n级者24例,达n级?m级22例。房颤基本转复者13例,占61.9%(13/21),其中快速型转复8例,缓慢型转复5例。


三、讨论


风湿性心瓣膜病是心脏瓣膜及附属结构由于风湿性炎症、结缔组织病变等原因造成的以瓣膜增厚、粘连、纤维化、缩短为主要病理改变,以单个或多个瓣膜狭窄和(或)关闭不全为主要表现的一组心脏病。最常受累为二尖瓣,约占70%,二尖瓣伴主动脉瓣病变者占20%?30%,单纯主动脉瓣病变者为2%?5%,而三尖瓣和肺动脉瓣病变者极为少见。有资料显示,二尖瓣狭窄多见于20~40岁年轻人,其中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占25%,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占40%,内科治疗有症状的二尖瓣狭窄5年死亡率为20%,10年死亡率为40%,—旦发生持续性房颤,应立即考虑手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代偿期长达20年,一旦失代偿则病情迅速恶化。内科治疗5年存活率80%,合并二尖瓣狭窄,5年存活率为67%。主动脉瓣狭窄有症状时,已到晚期,有血流动力学异常者,内科治疗5年存活率为64%,合并心绞痛、晕厥,平均生存2?3年,有充血性心衰者1.5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一旦出现症状则病情迅速恶化,若不进行外科治疗,心绞痛和心力衰竭出现后分别4年和2年发生死亡。


严重的二尖瓣返流可出现左室肥大,在I、aVL、V5、V6显示ST段压低,T波转向。电轴左偏和QRS增宽意味着弥漫的心肌病变,通常伴有局灶纤维化,预后不良。三尖瓣狭窄导致右房增大,n导联高尖的P波,同时是V1主要的向上的P波。急性心包炎如无大量渗出,心电图的变化继发于心包内膜下心肌的炎症变化。可见2?3个肢导联和V2~V6广泛的ST段凹面向上的抬高,aVRSVi出现相应的ST段压低。在有大量心包炎时有低电压,QRS没有明显变化。随着心包积液增加,QRS电压降低,可见房性早搏和房颤3。


本次治疗患者,疗程最长者15个月,最短者6个月,因效果欠佳外科治疗者8例,因不能长期服中药汤剂而停药者7例。服中药能坚持半年以上者效果较好,收益较大,单瓣膜病变者比多瓣膜病变者效果要好,效率要高。症状越轻,效果越明显,病程越短,效果越好。湿热痹阻型疗效优于其他证型,提示正盛邪实者疗效好。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着改善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但对5年存活率是否有影响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观察随访。


作者:刘丹1张仕玉2(1湖北省中医院湖北武汉430000;2湖北省咸宁市麻塘风湿病医院430071)


第2篇:中医治疗风心病的疗效分析


心房颤动绝大部分发生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其中尤以风湿性心脏病为常见。心房颤动发生后,容易招至腔内血栓形成,特别是当心房血流郁滞显着时,部分血栓脱落可引起周围动脉及肺动脉的栓塞.此文所介绍之二例,均系风心病并发心房颤动而引起周围动脉栓塞,予以中医、中药治疗,获得满意疗效。


祖国医学《素问痹论篇》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病久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心痹者,脉不通,烦者心下鼓,暴上气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其意是说:“痹证是风、寒、湿邪侵袭人体肌表经络气血,为外邪阻滞以致运行不畅,引起肢体肌肉关节肿胀、疼痛、酸楚、麻木、曲伸不利等症。人体经络发源于脏腑,痹症久而不愈,风、寒、湿邪由经络内侵脏腑而发展为心痹?心痹形成后,“心主血”的功能减弱,又可能发生脉道阻塞不通而出现明显的局部瘀血症状。根据风心病和下肢栓塞的证'候,我们认为可属于痹证范畴。


今将临床运用治疗痹证的原则,治愈两例风心病、心房纤颤合并下肢动脉栓塞的病例介绍如下。


病例一:孙维昌,男,32岁,营口市郊生产队会计。


初诊日期:一九七二年九月十六日。


主诉:心慌、气短,近一周耒左小腿痛,不能站立和行走。


病史:患风心病二尖瓣窄漏十五年,近两年加重,并出现慢性心房颤动。自一九七二年九月五日夜间左小腿突然疼痛,随即不敢下床,不敢站立和行走,特来院治疗。


现症状:心悸、气短、乏力,左腿沉痛、发凉、肿胀,饮食减少,夜不能眠。


检查:血压130/80毫米汞柱。神志清楚,两颧稍红,口唇发绀,呼吸困难。胸两侧对称,肺正常。心尖博动广泛,可触及震颤,心左界在第五肋间左锁中线外2厘米,心律不齐,160次/分,心尖部可听及不清楚的双期杂音。腹软,肝脾尚正常,左下肢皮色略苍白,有触痛,跗阳脉略弱,寸口脉促,舌质红无苔。化验白血球14100个/cm3,血一沉58c^/第1小时,胸透:左四弓增大。心电图、心房颤动,左室高电压。


辨证脉证相参,即内经所谓的痹久而不愈所致的心痹。‘风、寒、湿三邪,侵袭血脉经络,使其脉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可以产生痹痛。心气被抑,因而有心慌、心悸的感觉;由于心主血,心的功能减弱了,影响于肺,可使肺失治节作用,又产生气短,呼吸困难,口唇发绀等证?心脏受病可加重气血运行不畅,而产生脉道经络淤血之证,故左下肢肿胀,沉痛发凉,进而不敢站立和行走。


诊断:风心病。二尖瓣窄漏,心房颤动,左下肢动脉栓塞。


中医诊断:心痹合并脉道阻塞。


作者:中医系内科,田嘉禾,孙启凤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