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中医学论文

从内向型文化的特点看中医学的价值

2016-09-02 14:1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内向型文化”的特点,中医学是内向型文化最集中的体现,产生了独特的生命观、疾病观和治疗观,在认识方式上也体现了“体知”与“认知”的统一,同时也是中医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独立存在的原因,这一特点也造成了中医学优势与困境。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体现了内外型文化相融的趋势,中医学的内向型文化特点在构建新的医学模式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内外型文化的相互协同,可以更好地认识生命和疾病的复杂性,产生更优化的疾病分类系统和更优越的治疗方法,推动医学的发展。


  中医与西医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不同。从宏观角度看,中国文化倾向于“内向型文化”,而西方文化倾向于“外向型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从古希腊与罗马开始的欧洲传统文化之间,有着鲜明的对比和实质上的区别。其基本点在于:中国文化是从静观自身、从自身的内向实践开始而发展、形成起来的世界观、宇宙观与方法论,以及生活、生产方式和各种文化形态,欧洲的文化是从动察外物、从自身的外向实践开始而发展、形成起来的世界观、宇宙观与方法沦,以及生活、生产方式和各种文化形态。我们认为,可以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简称为‘内向文化’,或者是‘内行(xing)文化’,把欧洲的传统文化简称为‘外向文化’,或者是‘外行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内向型”的特点是比较明显的。内向型文化中,哪怕是对于人体之外的认识和研究,也往往从自身出发。例如,古代中国对于宇宙的认识,就认为天人是合一的,认识了人体,也就认识了天地,天地只是一个更大的人体而已,两者是同源的,也是“同构”的。而外向型文化则不同,哪怕是研究人自身的心理活动,也用外向对待的方式去认识和研究,如实验心理学等。


  中国古代文化中,对“内”的关注,可谓是蔚为大观。“中国古代史上有一系列的称谓和术语可以证明,如内学、内算(指数术学)、内志、内美、内行(指内向的实践)、内功、内表、内炼、内景、内照、内视、内省、内动、内转、内证、内醒、内丹、内家(指武术流派)、佛家带来的有:内典、内明;在典籍名称上的反映有:内经、内篇(多为专写内向文化的部分〕、内易、内传;又有与内字相通的返字词语,如返观、返照、反省、反躬;实际上已经运用过的内字词语还不少,如内唱(戏曲用语〉、内劲等,气功与武术界最多用内宇词语;此外,还有真意、真人、真气、真元、真火等真字词语。”


  这些内向型文化特色的词语,有很多是西方文化所难以理解的,如“气”、“血”、“阴”、“阳”,西方文化背景的人或许能够理解,但“真气”、“真元”、“真阴”、“真阳”、“真水”等就是内向型文化所独有的东西了,不是此文化背景中的人则难以理解。

blob.png

  1中医与“内向型文化”


  1.1内向型的生命观、疾病观和治疗观


  中医的两大特征——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本质上都是和内向型文化有关。内向型文化不将身体拆开来对待,看到的不仅仅是身体,而是生命,而且生命还和天地这一大“生命”的秩序是一致的,感通互动的。如《灵枢·邪客篇》有:“人与天地相应也。”对人体整体观念的认知,构建了一个以五脏为中心,形神一体的身体观。


  辨证论治同样也是如此,在诊治过程中,不是针对具体的病,而是把握疾病背后的一种无序状态——“证”,证型即是对人体的无序状态的一种归纳和表述。同时也不抛开主体去认识疾病,认为疾病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不抛开“正”而单独地去认识“邪”等,如《素问·评热病篇》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些也都是“内向型文化”的体现。


  1.2中医学认识方式的“体知”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外界的认识,也依靠内在的“体知”,汉语中有“体悟”、“体验”、“体察”、“体会”、“体谅”、“体认”等一系列的词语来表达认识的方式,都离不开“体”,可见“内向型”的“体知”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独特的“体知”性的认识方式,也是内向型文化的体现。而现代科学所代表的外向型文化,主要还是以“认知”为主,“体知”无法获得“合法”的地位。如现代医学的研究,总是希望量化,希望找到物质基础,希望建立统一的标准,这些都是“认知”的认识方式的要求。


  很多人说中医是“经验医学”,这是与西医学的“实证医学”相比较而言的。但是,“经验医学”的说法,本身也是从外向型文化的角度来说的。中医中确实有大量的经验的内容,而且中医中的很多东西确实用实验的方法无法得到证实,但却不能认为中医是经验医学。中医,应该是一种“体验医学”或者说“体知医学”。


  气、阴阳、五行、四气五味、六淫、五运六气、经络运行、人与天地之间的联系、人与时空之间的联系、药物归经,这些东西本质上都是“体知”所得来的,而不仅仅是靠“经验”。靠经验,可以总结积累一些具体的医术,但很难将中医提升到一套完整的医学体系。葛洪在《抱朴子》中曾说:“苟得其要,则八极之外,如在指掌,万代之远,有若同时。”中医是建立在对天地规律的“体知”之上的,当然,“经验”是“体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绝不是全部。很多疾病,医生并没有“经验”过,但却可以凭借着“体知”,而获得治疗的方法。中医讲求上观天,中观人,下观地,如《灵枢,逆顺肥瘦》说:“人之为道,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这种观点其实就是在增强医家“体知”的能力。


  还有学者指出,中医的很多东西靠“内证”的方式获得,内证,指人通过修炼而具备内视反观的能力之后,自我验证阴阳、气血、经络、脏腑乃至天人相应真正含义的过程。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也提及内视,曰:“反听而后所闻彻,内视而后见无联。”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一书中说:“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意思是说,脏腑内景和经络隧道,只有通过某种修炼的人,才能内视(返观〕体察认识到。与中医密切相关的道家著作《黄庭内景玉经》,记述有关脏腑、经络、精气的理论,着重阐述存思身神、守固精气的理论和方法。这些“体知”,一般人很难做到,但也可反映出对人体的“内向型”的“体知”的特点。


  中医一直讲求“医者意也”,讲求“体悟”,这本身也是内向型文化的体现。中医学史上,以‘心悟’和‘心法’命名的医学著作层出不穷,便是明证。如刘完素的《伤寒标本心法类萃》、朱丹溪的《丹溪心法》、薛己的《外科心法》、吴谦的《伤寒心法要诀》、程国彭的《医学心悟》、尤怡的《金匮要略心典》、万全的《片玉新书》、高秉钧的《疡科心得集》、黄元御的《四圣心源》、窦材的《扁鹊心书》等,不一而足⑺。


  中医的每一次发展,都离不开“体知”。如四气五味理论、归经理论、命门学说、病因学说、经络学说的产生,都是靠着“体知”来完成的。而中医医生诊疗疾病,对自身的“体知”能力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体知,不仅是生理上的体验能力,还有心理和思维上的体验能力。历史上高明的医家,都是“体知”能力较高的医家。现在中医教育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体知”的重视不够,总是偏重于“认知”,这也是我们处于外向型文化的时代特征的大环境使然。有很多人强调学中医的人要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其实这种诉求的根本目的不是在于掌握传统文化的多少,而是希望通过传统文化来增强传统文化所带来的那种“体知”能力。


  1.3内向型文化的特点,是中医学独立存在的原因


  中医的“内向型”的倾向,也是中医这门科技门类一直还独立存在的原因。中国古代科技的四大门类:天文学、数学、农学、医学,其他的三门都已经融入现代科学之中了,而独有医学,依然独立存在,现代医学很难将其融合,其原因就是现代科技都是一种“外向型文化”的产物,都可以用外向对待的方式来进行研究,而天文学、数学、农学这些以人体之外的事物为研究对象的科技门类,可以很方便与外向型文化的研究方法相融合,而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的,天然具有“向内”的倾向,而且内向型的方法具备天然的优势,其对人体的很多认识,反而是外向型文化所做不到的。李约瑟曾经指出:“东西方物理学,早在耶稣会士活动时融为一体了。中国和西方在数学、天文和物理学方面,很容易有共同语言。在植物学和化学方面,过程就要长一些,一直要到19世纪才达到融合。而医学方面却至今没有达到。中国医学中的很多事情,西方医学解释不了。我想可以这样说:某一门科学越复杂,就越难实现东西方的统一。”


  历史上的“中西医汇通”、“中医科学化”、“中西医结合”这些主张都难以实现,其本质都是内向型文化与外向型文化的不兼容所造成的。也有学者指出中医是复杂性科学,其实,中医的复杂性,来自于中医的内向性,对人体的内向体知的复杂性,因此难以完全用外向对待的方式进行研究。


  1.4内向型文化与中医药发展困境


  内向型文化的特点也是目前中医药发展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是我们现在的文明阶段基本上是以外向型文化为主体,对以内向型文化为主的中医学体系会产生研究和认同上的困难,如中医中一些表达“无形”事物的概念,如“气”、“阴阳”、“六淫”,中药药性的“走”与“守”等概念,难以在现代科学中获得相应的话语权。二是内向型文化形成的中医学体系,存在许多自身的缺陷,如对医家自身“体知”、“心悟”能力要求较高,对很多中医知识无法量化,造成了知识的存储、传播的困难;一些理论解释力强,但反过来却无法产生指导作用;很多知识难以证伪,甚至也给一些假的医术提供了市场。这些都是内向型文化自身的不足造成的。


  2从“内向型文化”的角度认识中医的价值


    2.1新的医学模式体现了内、外型文化的融合


  医学模式又叫医学观,是人们考虑和研究医学问题时所遵循的总的原则和总的出发点,医学模式影响着某一时期整个医学活动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从而使医学带有一定的倾向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科学的进步,一些由生物因素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导致的疾病已经得到控制,而另一类非生物因素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精神类疾病等开始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危害。曾经应对生物因素导致的疾病十分有效的生物医学模式,在应对这些疾病上却显出很大的局限性,因为社会因素或心理因素成为导致这类疾病发生的原因。于是,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内科教授恩格尔于1977年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的论文,提出了综合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与疾病影响的医学观,这就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世界卫生组织也给健康提出了新的概念,即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的新的健康概念。这一定义对医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实现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全方位的良好状态为目标,更加重视生命质量。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生物医学模式主要是一种外向型文化下的医学模式,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则体现了内向型文化与外向型文化开始融合的趋向。因此,我们会发现中医学中的很多方面,天然地符合这种新的医学模式和健康观的某些特征,给新的医学模式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考背景。中医的内向型文化特点所带来的重视整体和综合,重视体知,重视形神合一、天人相应等特点,将会在新的医学模式的构建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其所具有的一些内向型的医学理念和方法会使现代医学的哲学基础更加深厚,对疾病的认识和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分类更加优化,外向型文化发展出的现代医学存在的许多不足、局限或无奈将得到克服。


  2.2内向型文化与外向型文化融合更好地面对生命和疾病的复杂性


  生命具有复杂性,远非目前的外向型认知科学所能完全认识的,内向型文化对于认识生命的复杂性具有自身的优势,给我们提供了另外的一种了解生命和人体的范式,而这种范式在某些方面更符合医学发展的需要。“采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建立并不断完善人体的整体模型,利用整体模型从根本上改变现代医学‘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化倾向,实现对人体的整体调控这个新的发展方向。与已往新学科的分化不同,它代表着未来现代医学发展的主流。”充分发挥内向型文化的优势,内向型文化与外向型文化结合,才能给医学发展提供一个更加深厚的思维基础和发展方向。


  我们对很多疾病的病因尚未明了或尚未完全明了,就像临床上很多冠以“原发性”或“特发性”词头的疾病,其实都是至今还未找到其原因的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等。这是因为许多复杂疾病的病因是十分复杂和隐匿的,探明其真正原因需要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但外向型文化难以跨越的障碍,内向型文化有时却可能十分轻松地跨越。内向型文化更能够了解人体的感受、人体内部的互相配合、协调动作关系,更好地把握人体健康和疾病的本质和规律。对于那些复杂隐匿的疾病,内向型文化与外向型文化的协同,可以更加深人地认识人体的有机整体性,提出更优化的疾病分类系统和更优越的治疗方法。如中医中的“证候”研究与现代“组学”研究的结合,就体现了这一趋势。“证候复杂性决定了简单还原论方法难以阐明其科学内涵。后基因时代,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在展示生命一般过程的同时也注重个体差异,其整体观、个体观、动态观与中医学思想不谋而合……随着组学技术和分析方法的完善,证候本质的研究有望得到客观阐释,中医与现代生命科学也藉此相互汇通。”


    从人类文明发展脉络来看,人的全面发展,必然是内向型文化和外向型文化相融合的一种文明形态。新的医学模式的提出,其实是这一文明形态发展的先声和萌芽。当然,其需要一个长期构建的过程。重视内向型文化的优势,促进内向型文化与外向型文化相互融合,将更加全面和深刻地认识人类与疾病的关系,更好地处理人类健康的问题,促使人们的医学理念发生深刻的变革,更好地完成医学的任务,为人类的健康带来更大的福祉。


  作者:李崇超、王旭东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  江苏 南京 21002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