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及冠心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人体是一个整体,这些疾病会影响到人体其他系统,一个病人身上出现十余种病成为可能,这就给中医大夫的诊断带来新的思考,到底是按照症状或是按照西医的病名挨个去给予诊断治疗,还是按照中医特有的诊法辨证施治。
中医诊断学是这样定义的,它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从整体观念出发,运用辨证的理论与方法以识别病证、推断病情、给防治疾病提供依据的一门学科[1].
但在辨证、如何对症状及脉象和舌象进行从舍,对于学医时间不久的我们,看医案有时很让人费解,我们的辨证和医家的辨证完全不同,那么该抓住哪些症状予以辨证,如何辩?
《黄帝内经》说: “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是根本,而笔者认为太极是高于阴阳的,诊病需从太极出发。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太极是一个哲学元素,它强调一个物质处于一个高度统一状态,此时阴阳混元如一,没有任何阴阳属性或形态此时表达出来。太极说,同源太极一气,将精力完全用于对立演化,演化出一对对阴阳偶对[2].太极说中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即阴仪,阳仪; 四象即阴象( 冬秋) ,阳象( 夏舂) ; 八卦即阴卦( 坤震坎艮) ,阳卦( 乾巽离兑 ) .西医的众多疾病,中医通过四诊收集资料,得到的众多症状即是围绕中医的证( 太极) 而演化来的。阳型症状对应阳象、阳仪、阳卦,阴型症状对应阴象、阴仪、阴卦。
1 人体太极。
人身以太极也。静而生阴,则为五脏; 动而生阳,则为五腑。一动一静互为其根[3].吴奇,美籍华人,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湾区着名中医师,美洲中医学院教授,他提出天地太极、人体太极、天人太极合一,用针灸天人太极合一治疗老年难治性疾病,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他说人体的脊柱呈 S 型,遗传物质DNA 也呈 S 型双螺旋,4 个碱基,64 组遗传密码,与《周易》中的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相对应。人体脉学的四季模式与太阳光直射点在一年四季中,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摆动所形成的 S 曲线是一致的。脉诊的脏腑定位结构---左寸心、左关肝、左尺肾、右寸肺、右关脾、右尺肾,与天地太极的两仪四象阴阳定位也是一致的[4].其实人体不仅充满太极 S 型,而且在中医上,脏腑的功能在维持生理功能时也充满着太极思维。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体现了中焦气机平衡的太极思想[5]. 此外,肝从左升,肺从右降,心火上炎,肺出气肾纳气,肺的宣发肃降等理论都体现着太极思维。
2 疾病太极。
“太极”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系辞上》和《庄子·大宗师》。太极是宇宙---生命阴阳未分的终极状态,太极学说用来阐明宇宙---生命从无极到太极到万物的生成过程、演变规律。孙一奎在论述肾与命门的关系时,认为人身的“太极”是两肾间的命门原气,即动气,原气为太极之体,动气为太极之用,两肾是产生原气的根本,认为人之所以生存,乃“赖此动气为生生不息之根,有是动则生,无是动则呼吸绝而化矣”( 《赤水玄珠》)[5].肾为先天之本,藏有先天之精,脾胃为后天之本,化生的水谷精微以补充先天之精,五脏在肾阴肾阳( 太极原气) 的推动下发挥各自的功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从呱呱坠地到生病去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的人因为意外或是疾病活到四五十岁,而有的人则寿终正寝。人生活在世界上,每时每刻都与天地自然和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近些年来的大气污染,蔬菜水果农药残留等等问题的出现,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致病因素与人在赛跑。人刚出生身体的各个器官完好无损,阴阳平和,随着年龄的增加及与社会的接触,在生物、心理、社会等方面受到影响,肾精会被耗竭,出现阴阳差别,这种差别是以气血为载体而体现出来的。
太极浑然如一,没有阴阳差别。当人体阴阳差别达到质变时,疾病便产生了,有些人会同时被查出许多西医所定义的疾病,而在中医领域,病人或许会描述很多症状,而且不是用一个病名就能解释的。此时,可以从中医的证出发,追求疾病的根本( 太极阴阳 ) ,以证为太极。模型中医学认为,宇宙任何物质系演化的总模型具有显然的一般系统同构律: 任何相对独立的物质系( 对应无极) ,以唯一的中心或中轴( 对应太极) ,以相互关联对待的模型向两个极端而演化( 对应阴阳) .太极是无极演化之源演化出的后演物质系中的唯一的演化坐标中心或中轴。围绕中医的证( 太极) ,向着阴阳两个方向演化出众多症状,即阴性症状和阳性症状,诊断为阳虚证、阴虚证、气虚证或血虚证,治疗时方能对证( 太极) 治疗。
吴奇教授的天人太极合一是一种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更复杂的模式,为治疗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面对诊疗仪器的高端化,疾病谱的多样化,在中医疾病诊断方面,需要以中医四诊为基础收集资料,从证( 太极) 出发辨病诊病,这会使中医诊病简单明了,不至于治疗时见一个症状添加几味药,开出的处方都是大处方,给病人增加沉重的经济负担,也为中医药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邓铁涛,陈群,郭振球。 中医诊断学[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13.
[2] 王全年,李秀梅。 模型中医学[M]. 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381-407.
[3] 周德生,陈新宇。 三指禅释义[M]. 太原: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51-306.
[4] 吴奇。 难治性老年病与中医天人太极合一共振扶正[J]. 天津中医2002,19( 5) : 63-66.
[5] 李艳。 太极学说与脾胃病的治疗[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0,22( 4) : 349-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