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医学检验论文

多层螺旋CT在阑尾炎中的应用效果的观察

2015-07-28 18:1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阑尾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是最多见的急腹症,好发于任何年龄。典型临床表现为阵发性、转移性右下腹痛、压痛及反跳痛、腹壁紧张,尤其是麦氏点的压痛及反跳痛最为显著[1]。随着CT在临床的广泛运用,特别是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的应用,使阑尾炎的诊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临床尽早实施手术提供了参考。收集本院2009年5月~2012年5月诊治的阑尾炎患者81例,并结合有关文献,对阑尾炎的临床和 MSCT表现加以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5月~2012年5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阑尾炎的81例患者,其中,男49例,女32例,年龄4~78岁,单纯急性阑尾炎35例,单纯慢性阑尾炎20例,合并阑尾周围脓肿26例,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
  1.2 临床表现
  急性者均诉持续性腹痛,具有上腹部疼痛逐渐局限至右下腹的阑尾炎典型表现25例,19例右下腹麦氏点有压痛和反跳痛,4例为异位阑尾,压痛点各异。20例慢性者诉反复右下腹疼痛,4例同时伴有消化道功能障碍。合并阑尾周围脓肿者除疼痛外,另有不同程度发热。
  1.3 实验室检查
  81例患者中,59例有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1.4 影像学检查方法
  运用 GE Light Speed Ultra 16/64排螺旋CT机,矩阵512×512,应用容积扫描,扫描层间距5 mm,层厚5 mm,行全腹部或者下腹部扫描,皆行多方位重建(multiple position volume reconstruction,MPVR),重建层厚1.25 mm,多角度观察;部分患者行增强扫描,增强用碘海醇100 ml,高压装置团注法,用高压注射器从患者一侧肘正中静脉注入,注射速度为3.0 ml/s。
  1.5 诊断标准
  由2名医师同时阅片,诊断标准:阑尾增粗直径>6 mm,并与其他CT表现(阑尾粪石、阑尾系膜水肿、回盲肠壁水肿,阑尾周围渗出及阑尾腔积液、阑尾周围脓肿)以及化验检查、临床表现相结合作出诊断。
  2 结果
  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81例阑尾炎患者中,单纯性急性阑尾炎35例,慢性阑尾炎20例,合并阑尾周围脓肿26例(图1)。35例急性阑尾炎均表现为阑尾不同程度的增粗肿大(8~21 mm)(图2),阑尾壁增厚。22例表现阑尾管腔扩张,可见积液(图3)。23例可见阑尾粪石(图3)。 阑尾周围轻度炎性反应 19例。20例慢性阑尾炎表现为阑尾有程度不同的增粗(15例)、阑尾闭塞(7例)、边缘毛糙(9例),阑尾结石(7例)和盲肠、末端回肠周围筋膜、腹膜发生粘连(图4)。另可见阑尾周围蜂窝织炎形成(11例)。
  3 讨论
  3.1 MSCT在诊断阑尾炎中的价值
  阑尾是从盲肠下端后侧壁向外延伸,为细管状,成人阑尾的长度为5~7 cm,与体重指数(BMI)相关[2]。成人正常阑尾厚度平均为1.84~4.00 mm,多为1~2 mm,范围为1~3 mm,2~3 mm为可疑增厚,>3 mm为异常增厚[3]。正常的阑尾位于右髂窝内,高旭宁等认为,首先寻找回盲瓣,因为回肠末端的环形肌在回盲瓣口处增厚,在 CT图像上可表现为以回盲瓣开口为中心突向盲肠的对称性隆起结构,然后向下寻找起源于盲肠后中部的阑尾[4],按此方法,即便是肠道情况不佳的患者,也能找到阑尾。但是临床工作中异位阑尾也比较常见,并且异位阑尾因为位置异常,症状和体征往往不典型,一般异位阑尾会出现在以下位置。①高位阑尾:随盲肠位置改变,可上行至肝脏下方,本组出现2例;②低位阑尾:随盲肠位置改变,可下行至小骨盆腔内,靠近闭孔内肌,本组有1例;③盲肠后腹膜外阑尾:阑尾部分或者全部位于腹后壁壁腹膜外;④左下腹位阑尾:出现于全内脏反位的患者,极罕见。另有一些其他病变酷似阑尾炎的临床表现,40岁以下的妇女由于很难与盆腔炎性疾病和急性妇科病区别,阑尾切除的假阳性率高达35%~45%[5],因此需要借助影像学帮助鉴别。随着16、64层螺旋CT的临床应用,其具有薄层扫描技术和强大的后处理技术,国内学者研究表明[6],螺旋CT多方位重建能够从不同角度整体观察阑尾及周围情况,做到观察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其图像所示的阑尾位置、走向,阑尾的粗细长短,阑尾周围渗出与粘连的情况均接近手术所见,并对早期阑尾炎的诊断有重要价值。Oto等[7]对142例急性阑尾炎成人患者术前行MSCT扫描后,进行三维重建,指出其对手术开口定位具有重要意义。阑尾位置多变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但阑尾与盲肠的位置关系相对固定,因此,CT诊断中正确判断回盲瓣与盲肠的位置是寻找阑尾的关键[8]。可见,多层螺旋CT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具有优越性。
  3.2 阑尾炎CT诊断的标准
  3.2.1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的CT表现 ①直接征象:阑尾增粗肿大,壁增厚,成人正常阑尾外径一般不超过6 mm,急性阑尾炎直径常常明显增大,本研究最大直径超过17 mm,文献上通常把阑尾外径>6 mm作为急性阑尾炎CT诊断的主要标准之一,阑尾外径越大,阑尾发生炎症的可能性越大,并发症的概率越高[3];阑尾壁增厚,阑尾腔内积液,阑尾管壁增厚>3 mm,增强后并有均匀强化,本研究27例有此征象;阑尾边缘模糊,密度增高,近似甚至高于邻近肌肉,有时可见阑尾腔内大小不等结石影。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一个主要征象就是阑尾粪石影。阑尾腔内出现钙化和阑尾石对阑尾炎的诊断有重要意义[9],无论多细小的结石,都可以作为寻找阑尾的标志。本组研究中,粪石比较常见。②间接征象:阑尾炎可引起局部盲肠壁增厚,使有对比剂的肠腔在阑尾开口和盲肠结合部形成“箭头征”,特异性高,有研究认为这是较重要的间接征象[10]。伴有盲肠周围炎时,CT表现为右下腹阑尾和盲肠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密度升高,出现较高密度条索影,阑尾周围少量的液体渗出。阑尾盲肠周围炎被各种文献认为是诊断急性阑尾炎可靠的间接征象,统计显示70%~90%的患者伴有阑尾盲肠周围炎[6]。
 3.2.2 慢性阑尾炎的CT表现 CT可见管腔狭窄或者部分闭塞,可显影不全,阑尾外形不规则,边缘粗糙不整齐,多处狭窄和扭曲固定,均为慢性炎症和粘连(阑尾和末端回肠、盲肠有粘连征象)引起。
  3.2.3 合并阑尾周围脓肿的CT表现 阑尾区域见片状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边缘可见斑点状高密度钙化影,其内可见大小不一液性低密度区,盲肠壁增厚,强化后明显不规则环形强化。阑尾周围脓肿是穿孔最常见的并发症,阑尾穿孔前发生周围 纤维组织粘连就会发生局部脓肿,部分阑尾包裹其中就很难识别[11]。
  3.3 阑尾炎CT假阴性的分析
  文献报道,正常的阑尾直径一般不超过6 mm,阑尾系膜常常较阑尾短,致使阑尾常常呈蚯蚓状蜷曲,CT横断面上显示纤细、蜷曲的阑尾易与血管混淆[9]。本组中没有发生报道中的情况。有的患者体形瘦小,腹部缺少脂肪衬托,不能显示正常阑尾,容易造成假阴性。另外,由于盲肠的移动度很大,阑尾的位置各不相同,也能导致假阴性的出现[12]。其次早期的急性阑尾炎,临床体征明显,但阑尾未显示,或者未见阑尾周围炎,也不能排除急性阑尾炎,需要随访观察,再据病情发展,考虑复查CT。
  本研究尚有不足之处:①患者行CT检查需要接受一定X线辐射,另外需考虑CT造影剂相关副作用和检查费用问题;②样本量较少。
  综上所述,MSCT扫描结合多方位重建图像,可多角度观察阑尾的位置、形态、周围情况,比单独使用横断位更加有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甚至能提高诊断准确率,为临床医师术前准备提供了帮助,能排除异位阑尾,为术中寻找阑尾或者选择合适的入路节省了宝贵时间,能最迅速地为患者减轻病痛。
  [参考文献]
  [1] 蔡振中.螺旋CT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价值[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9):2533-2534.
  .World J Surg,2010,34(4):699-703.
  [3] 文峰. MDCT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进展[J].上海医学影像,2012,21(1):76-78.
  [4] 吴在德.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AJR,1998,170(2):361-371.
  [6] 王康,赵泽华,王之,等.应用多层螺旋CT多方位重建技术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2):177-180.
  .AJR,2006,187(4): 987-990.
  [8] 陈发祥.CT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4(6):845-848.
  [9] 李松年,唐光建.现代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1015-1017.
  [10] 金征宇.多层螺旋CT影像诊断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385.
  [11] 赵静.非增强64层VCT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2,23(3):211-213
  [12] Lane MJ,Liu DM,Huynh MD,et al.Suspected acute appendic it is nonenhanced helical CT in 300 consecutive patients[J].Radiology,1999,213(2):341-34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