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医学检验论文

肝硬化疾病诊断中的生化检验项目价值效果的临

2015-07-16 19:0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肝病中的一种,发病率较高。肝硬化的致病原因比较多,主要是各种因素长期作用导致患者肝脏受到损伤并坏死[1],表现为肝细胞出现弥漫性坏死、肝细胞的纤维组织增加以及肝细胞出现结节状再生问题,致使患者肝脏的正常血供受到影响,肝小叶的结构因此发生变化,并最终导致肝脏的硬化和变形[2]。生化检验可以有效反映出患者肝细胞的受损程度以及合成代谢情况,因此在肝硬化患者的疾病诊断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以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5例肝硬化患者与正常人群进行对比展开研究,现将详细情况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5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经过病史询问、临床症状、B超检查、CT片、实验室检查以及食道钡餐X线片等证实,并且患者自愿参与研究。其中男33例,女12例,年龄28~76岁,平均(46.9±3.5)岁。3例患者为不明原因的肝硬化,7例患者为药物性肝硬化,9例患者为血吸虫性肝硬化,11例患者为病毒性肝炎肝硬化,15例患者为病毒性肝炎合并酒精性肝硬化。另选择笔者所在医院同期接受健康检查的4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男31例,女14例,年龄29~78岁,平均(47.0±3.3)岁。两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清晨与空腹状态下抽取5 ml血液,真空管装置后送检,使用奥林马巴斯2700生化仪对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样本进行生化检验。其中TBL(总胆红素)、DBL(直接胆红素)、TP(总蛋白)、ALB(白蛋白)等指标的测定采用两点终点法;TBA(总胆汁酸)使用循环酶法进行检测;AS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P(碱性磷酸酶)、γ-GT(γ-谷氨酰转肽酶)、A/G(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CHE(胆碱酯酶)等指标则采用速率法予以测定。
  1.3 判定标准
   将观察组的生化检验结果与健康人的检验结果进行对比,总胆红素高出正常范围越多,并且病程越长,代表患者肝损害越严重;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的比值越低,表明机体肝脏的合成能力越差;γ-谷氨酰转肽酶越高,说明机体的胆汁淤积得越多,酒精化肝硬化情况越严重;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反映的是机体肝细胞的受损程度,结果越高,代表越多的肝细胞受损并且受损情况越严重。胆碱酯酶和白蛋白反应的均是肝细胞蛋白的合成代谢功能,检验结果的值越小,表明机体的代谢能力越弱。正常值范围:TBL 1.7~20.5 μmol/L,DBL 0~6 μmol/L,
  TP 60~80 μmol/L,ALB 35~55 g/L,TBA 0~10 μmol/L,AST 7~46 U/L,ALP 35~130 U/L,γ-GT 7~50 U/L,CHE 3700~13 200 U/L,A/G 1.5~2.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其中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等指标均明显高出正常范围,而总蛋白、白蛋白、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及胆碱酯酶等指标则明显低于正常范围。两组各生化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3.1 肝硬化疾病的发病原因分析
   肝硬化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已经成为消化系统导致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文献[3]报道,我国肝硬化的发病率在肝脏疾病中的发病率非常高,并且在40~50年龄段的男性中比较多发。肝硬化中最常见的是病毒感染肝炎,机体的肝脏长期受到炎症的刺激[4],进而导致肝脏部位的细胞发生反复改变,最终变硬甚至变形,形成肝硬化。早期肝硬化患者只存在轻微的疲倦、乏力以及体力减退等症状,少数会出现便秘、食欲减退以及腹胀等问题[5],由于这些症状都比较常见,因此患者很容易忽视,最终导致恶化。
  3.2 生化检验项目临床价值的原理基础
   本次研究所测得的各种指标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代表肝硬化患者肝细胞受损程度的生化指标。原理如下:患者肝细胞受到损害之后,部分血管通透性会发生改变,细胞中某些物质渗透到血清中[6],其含量就会因此增多,如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其主要分布在患者肝细胞中,当发生肝硬化甚至坏死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就会被释放到血液中,含量就会明显上升,因此其代表患者肝细胞的受损程度,其在血清中的水平与患者肝细胞的受损情况保持一致。第二,代表肝硬化患者肝细胞合成能力的生化指标。患者的肝组织出现肝硬化病变后,合成能力会降低,某些物质的合成会减少,其在血清中被转运并逐渐被消耗后无法及时获得补充,血清中该类物质的含量自然就会随之减少,如胆碱酯酶以及白蛋白 [7]。胆碱酯酶是一种糖蛋白,主要以同功酶的形式存在人体中[8]。临床上使用该指标来衡量肝功能状况,主要是肝组织受到损伤后,胆碱酯酶的活性也会受到影响,其所参与的合成活动会大量减少,可以利用该类指标的变化来评估患者肝组织的合成能力。第三,代表肝硬化患者代谢情况的生化指标。患者发生肝硬化之后,系统代谢情况也会受到影响,如某些物质的运输会受到阻碍,无法正常参与到代谢活动中,滞留在血液中[9],因此患者血清中该项物质的含量就会偏高,如总胆红素。其之所以会发生变化,原因在于患者代谢的异常,其含量的改变可以衡量患者的肝损伤程度,与正常范围相比超出越多,表明患者的代谢能力受到了越严重的影响,因此临床上使用此类生化指标来衡量肝硬化患者的代谢情况。
  3.3 肝硬化患者生化指标的变化对疾病的指导意义
   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均为已经确诊的肝硬化患者,通过两组研究对象各项生化检验结果的对比,笔者发现肝硬化患者的生化检验项目结果与正常人相比具有较大差异,如观察组患者的生化检验结果显示,其血清中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等指标均明显高出正常范围,表示该组患者肝组织以及肝细胞的受损程度都比较高,机体胆汁淤积较多,酒精化肝硬化情况也较为严重。而总蛋白、白蛋白、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以及胆碱酯酶等指标则明显低于正常范围,提示 观察组患者的肝细胞蛋白合成代谢功能以及机体肝脏的合成能力存在异常。因此临床上可以结合生化检验结果确诊肝硬化疾病,并利用以上指标衡量患者的肝组织情况,以此发挥参考价值。在反映患者肝组织受损程度、肝细胞合成与代谢能力等各项指标的基础上,可以利用生化检验项目来明确患者肝组织的基本情况,如果肝细胞受损情况轻微,可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尽早确诊来避免情况的发展以及恶化。如果生化检验结果显示患者已经发生肝硬化,则可以根据生化检验结果掌握患者肝组织的受损程度、肝细胞的代谢情况与合成能力等各方面信息制定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疾病的继续加重[10]。因此为了预防肝硬化的发生及其发展,当出现不适时应该及早就医并接受生化检验,根据血清中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来判断机体肝脏的合成功能、代谢情况或者判断是否存在受损情况,只有在生化检验结果的提示下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予以预防或者及早治疗,患者的身体健康才能获得保障。
  综上所述,在肝硬化疾病的诊断过程中,生化检验项目发挥着重要作用,既可以依据生化检验结果来了解机体的肝功能状态,同时还可以据此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或者是根据患者的肝硬化程度制定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肝硬化的进一步发展,为临床肝硬化的确诊与治疗提供有用的参考依据,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吴永岳,曹龙翎,吴华美.肝硬化疾病诊断中的生化检验项目价值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0):10-11.
  [2]郭红钦.肝硬化疾病诊断中的生化检验项目价值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3,21(5):142-143.
  [3]刘晓雯.肝硬化疾病诊断中的生化检验项目价值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3,19(5):133-134.
  [4]杨忠华.生化检验项目在肝硬化疾病诊断中的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5):78-79.
  [5]刘天淑.生化检验指标在肝硬化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现代养生,2014,6(10):62-63.
  [6]莫荣容.病毒性肝病相关常规生化检验项目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3(15):966.
  [7]向仁毅.病毒性肝病相关常规生化检验项目的回顾性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5):121-12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