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鉴于目前多数卫生职业学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医学史课程,在内科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有关医学史的渗透教育,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科学素养和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其在科学研究上的批判精神和为医学献身的精神。教师要注意平时积累医学史素材,充分和专业课教学内容相结合,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医学史教育。
关键词:医学史教育;内科学;人文
医学史是研究医学发展历程和规律的科学,属于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是沟通医学和人文科学的桥梁。医学史教育对于丰富医学生的人文知识,帮助其树立科学意识、临床思维,以及提升医德水平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卫生职业院校中,医学史并没有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开设。为了弥补学生医学史教育的缺憾,笔者尝试在内科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某一具体疾病,对学生进行相关医学史的渗透教育,收到了较好效果。
一、进行医学史教育的意义与作用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社会对医护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他们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医学史教育恰恰可以在这些方面发挥作用。
(一)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
在内科学中,许多疾病都是用历史上曾经对该疾病有重大发现或重要贡献的人的名字来命名的,例如Graves病、Addison病、Crohn病、Parkinson病、Hodgkin淋巴瘤等,还有许多阳性体征也是用人名来命名的,例如神经系统疾病的Babinski征、Kernig征、胆囊疾病的Murphy征、急性胰腺炎的Grey-Turner征和Cullen征,心脏疾病的Austin-Flint杂音等等[1]。在刚一接触这些内容时学生往往比较迷惑,不知道为什么这种疾病起这样一个奇怪的名字?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这些名字的由来,并简要介绍这些医学前辈的故事和他们曲折坎坷的研究历程,启发同学们,医学每前进一步、每发现一种疾病和体征都是如此艰辛和曲折。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同学们往往会对这些医学前辈肃然起敬,继而他们也会效仿前贤,通过刻苦的学习和研究,获取成功的喜悦。通过这种和相关医学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们对这些疾病和体征的理解也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临床思维
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临床思维,是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责任。医学史教育能使学生在了解医学发展历程和规律的同时,认识到科学素养和临床思维对探索疾病本源、推动医学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自觉地在学习和科研工作中不断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和临床思维。
例如,在学习“慢性心功能衰竭”时,我们讲解洋地黄类药物的作用和具体用法之前,通常先向同学们介绍洋地黄的发现史和对它认识的转变史。洋地黄作为正性肌力药物,用来治疗心力衰竭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地高辛”因其独特的药理特性,一直是19~20世纪治疗心衰的主要药物。但是进入循证医学时代以来,大样本的研究表明,地高辛仅仅能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并不能降低其死亡率。因此在过去二十年中,地高辛在心血管领域的地位逐年下降,特别是随着现代医学器械治疗的进展,目前地高辛在心衰治疗中虽未彻底被放弃,但已是最后的用药选择[2]。从治疗心衰的首选药物到变成不受重用的边缘药物,人类对洋地黄认识的转变,正是科学地运用临床思维,权衡利弊、综合分析做出的选择。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解,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地提高了科学素养,培养了临床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质疑和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学知识的性质、价值及真实性、精确性所进行的个人分析、评价、推理、解释及判断。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医学生成长为优秀医护人员必不可少的条件,国际医学教育组织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MER)”,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作为医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而医学史教育是培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
笔者尝试在内科学教学中,通过相关医学史的渗透,逐渐培养学生对书本、老师、甚至医学权威的质疑和批判精神。例如,在学习神经系统疾病时,考虑到神经系统结构的复杂性,一般是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复习神经系统的解剖知识,再学习具体的疾病。这时,笔者往往穿插医学史的讲解,重点介绍解剖学家维萨里的故事。维萨里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他敢于质疑和挑战权威,不顾教会的阻挠,在坟地、刑场里寻找尸体用于解剖,通过大量的实际解剖,纠正了1000多年来被奉为权威的盖伦解剖学的错误之处,并将自己对于人体结构的观察写成了不朽的著作《人体的构造》,开启了16世纪全新的解剖学。在此基础上,后来又经过生理学、病理学、细胞学、细菌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现代医学才逐渐发展起来[3]。数百年后,维萨里缜密的思维、客观的研究方法以及坚持真理、敢于对权威和经典质疑和批判的精神,依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通过这些学习,可以激起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兴趣,学生们头脑中也会滋生“质疑”的念头,试着给教材或老师的授课找差错、挑毛病,这对于他们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至关重要。
(四)培养学生献身医学的精神
奉献精神是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希波克拉底誓词中有“把我的一生奉献给人类”,我国的医学生誓词中也提到“我志愿獻身医学”。所以对医学生奉献精神的培养,也是医学教育的责任之一。在内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挖掘医学史上有奉献精神的教育元素,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今后的医学工作中刻苦钻研、不畏艰辛、甘于奉献。
例如,在学习“消化性溃疡”时,我们会为学生讲述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澳大利亚医学家马歇尔“吞菌试验”的故事。为了证实幽门螺杆菌能够在人的胃内存活并可导致胃溃疡,在动物实验失败并缺乏人体试验对象的情况下,1984年的一天,马歇尔自己吞服了含有大量幽门螺杆菌的培养液,5天后,他出现了出冷汗、饮食困难、呕吐、口臭等症状,10天后,在做胃镜检查时,他发现自己的胃里长满了这种“弯曲的细菌”,从而证实了幽门螺杆菌是导致消化性溃疡的罪魁祸首。
(五)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内科学中主要讲授的是西方的医学知识和先进技术,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崇洋”情结,认为什么都是西方的好。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相关医学史,把我国在某一疾病上的领先研究成果介绍给同学们,可以激发他们的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例如,在学习“糖尿病”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其实早就对发现了这一疾病,将其命名为“消渴症”,并且研制有专门的治疗药物“消渴丸”。我国还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的国家。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我国在医学研究领域和西方国家相比毫不逊色。
二、在课堂中渗透医学史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在内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医学史教育,如何把握好渗透的“度”,既达到应有的效果,又不喧宾夺主?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一)深入挖掘内科学中的医学史元素,注意和专业知识合理衔接
一定要把医学史教育内容和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单纯地“为讲医学史而讲医学史”,或者只是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生硬地把毫不相干的医学史拿来讲给学生听。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挖掘每一章节、每一种疾病中可能包含的医学史元素,提炼出其中对学生有教育和指导意义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的适当节点上,以适当的方式呈献给学生。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注意平时的积累。要博览群书、广泛涉猎,既要熟悉中、西医学知识,又要掌握历史、哲学、社会、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内容。平时看到有关医学方面的典故,或者医学史上重要的人或事件,就要有意识地记下来。这样日积月累,自己的知识丰富了,讲课时想要插入医学史内容,才能随心所欲、信手拈来。
(二)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注重学生参与,提升学生素质
医学史教育不应局限于讲述医学故事,而是要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融入其中,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求真和奉献精神。所以,医学史教育也要和其他学科的教育一样,改变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式”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变教师“单边行动”为师生“双边互动”。
可以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学习“糖尿病”一章时,我们让学生课下通过网络查阅资料,回答“我国古代对糖尿病有怎样的认识?”“胰岛素是怎样被发现和人造成功的?”两个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学生既掌握糖尿病的相关历史知识,又锻炼培养了探究能力。
还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比组织“寻找医学史载体”活动。就是学生课余时间寻找可能包含医学史内容的不同载体,如文字载体(各种医学誓词)、医学用具载体(听诊器、血压计)、医学人物载体(医学雕像人物的故事)、医疗机构载体(当地医院、医药公司的历史)等等[4],然后把这些载体所蕴含的医学史故事讲给老师和同学们听。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对医学史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又锻炼了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在内科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医学史教育具有积极和重要的作用,在没有专门开设医学史课程的卫生职业院校,内科学教师应该不断积累医学史知识和教学经验,灵活地将医学史教育贯穿在内科学教学之中,以弥补学生医学史教育的不足。
作者简介:王庆江(1970—),男,高级讲师,主要从事内科学教学及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