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三维教学方法在《中医内科学》本科生教学中的效果。方法:将本校2010级两个班级120名大三的中医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为观察组2班和对照组1班,观察组采用三维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两组的实训操作分数及期末笔试分数。结果:观察组的实训操作分数及期末笔试分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内科学》课程采用三维教学方法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操作,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值得在教学中推广应用。
《中医内科学》[1]是指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医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是以中医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系统地反映了辨证论治的特点。《中医内科学》为中医药高等院校的一门骨干课程,是理论与临床的相互衔接的一门桥梁课程,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吸收本课程的内容成为目前高校主要的研究课题。三维教学法[2]是以理论传授为掌握知识的基石,以思维训练为运用知识的核心,以医案分析为提高能力的纽带,是对行为主义指导下的传统教学模式、认知主义指导下的过程启发式教学模式和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整合运用。本文旨在探讨采用三维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校2010级两个班级120名大三的中医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5名,女性65名,年龄在19~22岁之间,中位年龄为20岁。将2个班级分为两组,其中1班为对照组,男性26名,女性32名;2班为观察组,男性29名,女性33名。两个班级的学生在年龄、性别、中医基础各专业的分数情况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授课为主,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以课本的基础教学为主,以教师在讲台上授课为主。本课程总共为108个学时,学期最后的24个学时进行实训操作,同样以教师进行讲解案例分析为主,同时让学生模拟临床医院诊治病人,进行理法方药的操作,书写大病历。
观察组采用三维教学模式,以教师及学生共同授课为主。本课程同样为108个学时。具体的步骤为:①提纲式引领教学—优化设置教学任务。在课程的初期(前72个学时)以教师进行多媒体基础理论教学为主,并进行提纲式的引领教学,将学生分为10个小组,优化设置教学任务,另外每组学生自由选择一个中医内科学中一个疾病为主题进行上台讲解,每组学生应通过课本知识、文献检索等方式制作成PPT进行讲解,同时形成考核教学,并助力学生自主学习;②临床见习式教学—提升临床实践能力。中期课程(中间12个学时,学生课后也到临床实习)以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为主,课程目的以培训学生中医临床思维为主,通过思维培训进行中医知识的应用;在课程的中期采用师承教育为主,鼓励学生通过中医理论进行辨证论治,模拟临床处方操作,并将自己的处方与带教老师相互对比,同时,带教老师讲解所拟的方的意义所在;③案例式实践教学—提升临床应用能力。后期课程(后24个学时)以实训操作为主,进行案例解析,案例解析以学生自我案例解析为主,同时在本校模拟医院模拟诊治模拟病人,进行处方操作,书写大病历。
在学期结束予实训操作考核及期末笔试考试。两组学生均给予同一套试卷并进行统一的实训操作考核。实训操作的考核内容为各个章节的典型病,由各个章节的老师制作标签,让考核的学生进行抽签,模拟临床操作的过程进行考核,接诊模拟病人,以中医的四诊为主,并开具处方,同时书写大病历,占该课程的40分。期末考试为笔试部分,笔试部分按照各个系统的比例制作试卷,分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病例题,占该课程的60分。
1.3 评定标准由一名非本次研究对象的任课老师,但同时又具有中医内科学的教育经验的教师,进行实训操作的评分,同时制定期末考试考卷,期末考试试卷由该老师进行批改。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均数加减标准差(x±s)形式表示, 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实训操作分数及期末笔试分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 讨论
《中医内科学》[3]建立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基础学科的基础上,为临床性比较强的一门学科,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中医基础学科的知识,初步具备有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八纲辨证、经络辨证等能力,能初步的进行中医四诊合参,同时能拟出相应的中医处方,是沟通理论与临床的一座桥梁。《中医内科学》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如何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吸收《中医内科学》的知识,是教学的关键。传统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学为主,且以理论的教学为主,缺乏新颖性、实用性。学生大多数感觉枯燥乏味,对本课程索然无味,且临床实践的机会少,造成了教与学的脱节,学与用的脱节,理性与感性认识的脱节。
本研究表明,观察组实训操作分数及期末笔试分数均高于对照组,说明采用三维教学法教学效果更好。主要原因在于采用三维教学方法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实践机会相对较多,让学生对《中医内科学》形成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相结合。同时,三维教学法注重将《中医内科学》的课程特点和先进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将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转为提纲式的教学方法,助力学生进行思考,又强调学习主体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中医内科的理解能力、临床实践操作的应变能力和对综合知识的整合创新能力。三维教学法让理论与实践联系得更为紧密,多临床、多实践是中医临床的核心所在,只有多临床、多实践才能进一步提升中医临床思维,提高临床技能操作,为今后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争做未来优秀的中医师,传承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学》课程采用三维教学方式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操作,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值得教学中推广应用。
作者:孔沈燕 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6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