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 讨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的疗效特点和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急性黄疸性肝炎患者98例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照组给予单纯西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情况,收集数据信息。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数据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急性黄疸性肝炎 疗效
急性黄疸性肝炎是急性肝炎的一个临床分型,各种病因(如病毒、药物、酒精等)所致的急性肝炎伴有血清胆红素超过17.1μmol/L均会出现皮肤黏膜黄染的临床表现,即为急性黄疸性肝炎。笔者从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本科收治的98例急性黄疸性肝炎患者中,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和单纯西药治疗的患者进行疗效比较,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科收治的98例急性黄疸性肝炎患者中男性60例,女性38例,甲型肝炎居多,有73例,乙型肝炎25例,病程均在4天以上。主诉症状多为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厌油、腹胀,发热和黄疸表现等,临床检查肝肿大,触诊有压痛,少数脾脏肿大。实验室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升高,尿胆红素阳性,并在患者血液、呕吐物、大小便中检测到肝炎病毒,均确诊为急性黄疸性肝炎。治疗组血清胆红素为26.78μmol/L~135.5μmol/L,平均为75.1μmol/L,对照组为27.37μmol/L~136.2μmol/L,平均73.82μmol/L,治疗组谷丙转氨酶小于200IU/L者17例,大于200IU/L32例,对照组ALT小于200 IU/L20例,大于200 IU/L29例,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案
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保肝、抗病毒、退黄、支持疗法,患者给予联苯双酯片25mg和VC500mg口服,每日3次,静脉注射强力宁、能量合剂等药物,每日1次;治疗组给予口服联苯双酯片和VC同等剂量,每日3次,同时应用中药汤剂,基本方为茵陈30g,赤芍30g,丹参30g,大黄10g,栀子12g。随症加减,食欲不振加生麦芽30g,山楂30g;恶心呕吐加竹茹10g,生姜6g;腹胀加枳实10g,厚朴10g,苍术10g,陈皮10g;肝区胀痛加柴胡15g,郁金15g,炒川楝子10g,青皮10g;肝脾肿大加丹参20g,桃仁12g;湿重、舌苔厚腻加薏苡仁30g,赤小豆30g;发热加青蒿10g,鳖甲15g,秦艽12 g。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儿童剂量酌减,疗程均为1 个月。
1.3 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并记录患者在治疗期间黄疸、乏力、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肝区触诊压痛等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情况,定期血检观察肝功能变化情况并作相应记录,同时记录下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情况。
疗程结束后,患者各主要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肝脏大小恢复正常,肝区触诊无明显压痛,肝功能恢复正常,血清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的测定值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即为显效;临床表现与体征减轻或消失,肝功能明显改善,血清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测定值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即为有效;临床症状无好转,肝功能无改善或是加重,即为无效。
2 结果
两组98例患者,经一疗程治疗后,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且治疗组不良反应仅为3例,对照组不良反应有9例,治疗组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
组别 | 数量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治疗组 | 49 | 36 | 11 | 1 | 97.96 |
对照组 | 49 | 32 | 13 | 4 | 91.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