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结核性胸膜炎,主要症状除具有结核中毒症状外,最典型的就是:胸痛、胸闷、气短。故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使胸水吸收快,后遗症少,是多少代预防治疗结核病医务工作者不断探索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中西医 结核性胸膜炎
1 一般资料
15例中,男性14例,女性1例;年龄17~40岁;病程7~30天。全部病例均符合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诊断标准,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寒、发热、气急及胸腔积液体征。全部病例均经胸片及B超确诊。
2 治疗方法
采用自拟柴葛葶苈陷胸汤加减。基本方为柴胡15g、黄芩18g、半夏10g、枳壳15g、葛根18g、葶苈18g、白芥子10g、椒目10g、郁金15g、大枣15g、生姜3片、瓜蒌30g。痰饮胸水多加桂枝、猪苓、泽泻、车前子;饮邪化热加银花、连翘、浙贝母;胸痛瘀阻加三七、郁金、桃仁、红花、皂角刺、丹参;体虚加黄芪、百合、沙参。每日1剂水煎服,10日为1个疗程。
同时常规应用异烟肼、链霉素、乙胺丁醇及强的松。强的松用量开始时为30mg/日,待毒性症状减轻后剂量递减,至6~8周停药。
3 治疗结果
临床痊愈(4周内胸液完全吸收,症状消失)者13例;好转(过4周胸液少量包裹未吸收,症状明显减轻)者2例。
3.1 典型病例
马某,男,32岁,1997年3月6日初诊。患者因恶寒发热、咳嗽、右胸痛、盗汗,证见胸脘痞闷,纳少乏力,低热胸痛,舌淡苔薄黄,脉细沉滑。体检:体温39.5°C,脉搏120次/min,呼吸30次/min,血压14.6/9.3kPa,面色潮红,右胸胁间饱满,语颤减低,叩诊浊音,呼吸音明显减低至消失,舌红苔白,脉弦数。X线胸片报告:右侧胸腔积液;淋巴细胞90%;血沉:108mm/h;乙肝标志物:HBsAg(+),HBeAb(+),HBcAb(+),肝功能:ALT64U/L,AST80U/L。常规抗炎、抗痨;中医证属饮停胸胁,气滞络阻,治以泻肺逐饮,和解清热,利气通络。患者病属悬饮,系肺失宣畅,少阳枢机失利,饮停胸胁所致。拟柴葛葶苈陷胸汤加银花、连翘、浙贝母、车前子、猪苓、泽泻,并用西药如前述。治疗10日后体温恢复正常,胸脘痞闷消失,精神及饮食转佳,但右胁时有隐痛。上方去银花、连翘、浙贝母、猪苓、车前子、泽泻,加三七、丹参、桃仁,续服1月余。经2次抽液,20天胸液完全吸收,诸症消失,复查肝肾功能正常,带抗痨药出院。考虑乙肝及抗痨药肝损伤所致,上方去葶苈子、桂枝、服用1周症状消失,复查肝功能正常。随访至今未复发。
4 讨论
结核性胸膜炎临床常见,国内外对此常规采用西医化疗,对包裹性胸腔积液采取保守治疗效果差。而祖国医学在这方面却有比较好的优势,在西医化疗基础上结合中医辩证施治,疗效明显优于西医治疗。中医对此早有记载及治疗方法。《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中说:“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黄芪、党参、白术、黄精、茯苓、当归、丹参等药具有补气、健牌、补血、活血提高机体免疫力作用。在临床中我们在西医化疗基础上结合中医辩证施治,针对①年轻体壮、病史短、一派实证之患者采用“十枣汤”加减(甘葱、芫花、大韩、大枣等);②对年老体弱、心肺功能差患者,应用“五苓散”酌加健脾、补肾、益气利水之药(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甘草、商陆、党参、赤勺等);③对病史较长、胸水分隔包裹者应用化痰祛瘀、理气和络之膈下逐瘀汤加减(桃仁、丹皮、赤勺、延胡索、当归、川芎、红花、全括篓、川贝、甘草等)。 结核性性胸膜炎患者大多由于就诊晚、延误治疗等易引起胸膜粘连肥厚或形成包裹性胸腔积液,其机理是胸水中大量纤维蛋白沉积于胸膜上,形成胸膜肥厚,从而影响胸水的回吸收,长时间包裹不吸收易形成结核性脓胸,导致开胸手术治疗。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红花、丹参等药能提高纤维蛋白溶解酶的活性,促进纤维蛋白的溶解,阻止纤维蛋白沉积于胸腔,防止胸膜粘连增厚的形成。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能加快胸水吸收、减少包裹性积液、胸膜粘连、肥厚等后遗症的发生,使病人临床症状及早改善,缩短疗程、节省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