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

抗抑郁药物应用情况分析的统计

2015-07-28 18:1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抑郁障碍具有高发病、高复发、高致残的特点,给患者和家属带来精神痛苦的同时,也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抗抑郁药是当前治疗各种抑郁障碍的主要药物,能有效解除抑郁心境及伴随的焦虑、紧张和躯体症状,有效率约60%~80%[1]。新型抗抑郁药物的大量使用,不仅为患者带来福音,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选择。本研究对江苏省盐城市第四人民医院2007-2011年抗抑郁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旨在了解药物应用现状,分析用药特点,预测用药趋势,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以本院药品信息管理系统2007-2011年门诊药房和住院领用数据为原始数据,按年度统计抗抑郁药物的药物名称、规格、数量、金额。
  1.2 方法
  1)根据资料来源,按药品通用名称,分年度计算抗抑郁药物的年度用药总量、年度销售金额,并按年度销售金额进行排序。不同商品名、不同剂型、不同规格一律合并计算。
  2)以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 DDD)为测量单位,计算抗抑郁药物的用药频度(DDDs)、日用药金额(daily dose cost, DDC),并按DDDs进行排序。限定日剂量(DDD)是指药物利用于成人主要适应证的每人每天平均剂量[2],可作为一个稳定系统,用作衡量药品消耗的手段[3]。本研究所采用的DDD值,主要来源于《药品的解剖学治疗学化学分类索引及规定日剂量》(2003版)。该书没有收载的,多为近年来上市的新药,其DDD值从世界卫生组织药物统计方法学合作中心(WHO Collaborating Centre for Drug Statistics Methodology)的网站(www.whocc.no)上检索而得。用药频度(DDDs)=某种(类)药物年度用药总量/该种(类)药物的DDD值。DDDs可用于一家或几家医院的不同年度的用药动态比较和用药结构分析,是与日剂量无关的数值,并不会因为各种药物一次用量不同及一日用药次数不同而无法比较[4]。DDDs可客观的反映该药的使用频度,数值越大,反映该药的使用频度越大;反之,使用频度越低。日用药金额(DDC)=某种(类)药物年度销售金额/ DDDs,表示患者使用该药的平均日费用,DDC越大,表示该药的治疗成本越大。
3)计算金额排序与DDDs排序的比值,即排序比。排序比=某药品销售金额排序/DDDs排序。排序比可在一定程序上反映销售金额与用药频度是否同步,比值接近1.0,表明同步较好,反之,同步性较差。
  2 结果
  抗抑郁药物发展迅速,品种日益增多。我院使用的抗抑郁药物有11个品种,计23个品规。其中,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类)3种,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SRIs类)5种,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SNRIs类)2种,NE和特异性5-HT能抗抑郁药(NaSSAs类)1种。
  2.1 年度销售金额、DDDs及DDC情况
  2007-2011年,抗抑郁药物的年度销售总金额、总DDDs及平均DDC见表1。
  2.2 TCAs类药物与新型药物年度销售金额、DDDs及DDC情况
  2007-2011年,TCAs类、新型抗抑郁药物的年度销售金额、DDDs及DDC见表2。
  2.3 DDDs排序情况
  2007-2011年,各种抗抑郁药物的DDDs排序及构成比见表3。
  2.4 销售金额排序情况
  2007-2011年,各种抗抑郁药物的销售金额排序及构成比见表4。
  2.5 销售金额排序与用药频度排序的比值
  2007-2011年,各种抗抑郁药物的DDC及销售金额排序与用药频度排序的比值见表5。
  3 讨论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较多的研究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单胺类神经递质功能下降为其重要病理改变,故各种抗抑郁药物均有一个共同的作用机制,即通过抑制单胺的代谢或抑制转运体的再摄取来提高神经元突触间隙单胺类神经递质浓度,以达到治疗目的[5]。有研究发现,大多数经治疗恢复的抑郁症患者,仍有30% 1年内复发,有过1次抑郁发病的患者,其中50%会复发,有过2次抑郁发病的患者,今后再次发病的可能性为70%,有3次抑郁发病的患者,几乎100%会复发。而影响复发的主要因素为抗抑郁的剂量及使用时间不足[6]。适宜的剂量加足够的疗程是改善抑郁预后的重要因素,这就对抗抑郁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近年我院抗抑郁药的使用趋势即反映了当前的治疗策略。
  3.1 用药趋势分析
  由于DDDs具有量的相加性,将具有相同治疗作用的药品DDDs相加,可反映这类药物的使用频度及用药趋势[4]。从表1和表2中可见, 2007-2011年,5年中我院抗抑郁药物的DDDs总体增长1.89倍,其中,TCAs类药物的DDDs下降近30%,而新型药物的DDDs则上升227.69%,到2011年新型药物已占抗抑郁药物总DDDs的90%以上;抗抑郁药物的销售金额总体增长2.2倍,其增长速度快于DDDs的增长速度,其中,TCAs类药物的销售金额下降近40%,而新型药物的销售金额则上升225.97%,到2011年新型药物已占抗抑郁药物销售总金额的99%以上。总体来说,抗抑郁药物的使用频度和销售金额在逐年增长,提示抑郁症的患病率在不断增长,对抑郁症的认知程度及就诊率在不断提高。新型药物的DDDs和销售金额都在成倍增长的同时,TCAs类药物的DDDs和销售金额却逐步下降,显示TCAs类药物的使用人次在减少,而新型药物的使用人次在增加。一般而言,几类主要抗抑郁药物疗效大体相当,又各具特点,药物选择主要取决于患者躯体状况、疾病类型和药物不良反应[1]。新型药物因选择性高、不良反应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治疗依从性等优点,临床医生和患者更乐于接受。新型药物已取代TCAs类药物成为治疗抗抑郁的主要药物。
  3.2 价格成本评价
  2011年,我院抗抑郁药物平均DDC为7.17元。其中,TCAs类药物的平均DDC约0.76元,新型药物的DDC约7.83元,后者的DDC是前者的10倍。各类抗抑郁药物的DDC在0.18~19.56元之间,以度洛西汀最高,多塞平最低。从我院的用药情况来看,5年中抗抑郁药物的DDC呈现稳中有降,其主要原因是国产品种的使用量增加。例如:进口氟西汀(百忧解)的DDC是国产品种(奥麦伦)的3倍多,进口帕罗西汀(赛乐特)的DDC是国产品种(舒坦罗等)的2倍多。从表5中可见,米氮平、氟西汀、西酞普兰、氟伏沙明等药物的DDC呈逐年下降,这与国产品种使用量的增加有关。虽然新型药物的平均治疗成本是TCAs类抗抑郁药物的10倍,但医生和患者对新型药物的选择倾向更大,这是

[1] [2]  下一页

因为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高、复发率高,需要全程防治,选择依从性高、不良反应少、便于长期治疗的新型药物,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因住院等而产生的其他治疗费用,因而具有更高的成本效益比。但TCAs类物也具有临床疗效较好、起效相对较快的优点,又具有可获得性及价格和成本优势,对伴有焦虑的抑郁患者,严重病例,特别是住院患者和经济承受能力低的患者仍可选用。
  3.3 领先品种评议
  从各类抗抑郁药物的DDDs排序情况来看,2007年DDDs排序前5位的领先品种中,仍有3种是TCAs类药物,而2011年DDDs排序前5位的领先品种则都是新型药物,5年中TCAs类药物DDDs排序位置不断后退。从各类抗抑郁药物的www.dylw.net 第一论文网销售金额排序情况来看,2007年-2011年,销售金额排序前5位的领先品种则都是新型药物,只是排序位次略有变化。从排序比来看,以帕罗西汀的同步性最好,5年中帕罗西汀的排序比均为1.00,反映销售金额与用药频度同步性好。 以2011年为例,我院使用的DDDs排序居前5位的药物分别是帕罗西汀、文拉法辛、氟伏沙明、舍曲林、氟西汀,其中有4种是SSRIs类药物。 SSRIs类药物的主要药理作用是选择性抑制5-HT再摄取,不良反应较少,适用于各种类型和不同严重程度的抑郁症。我院使用的5种SSRIs类药物的销售金额和DDDs分别占全部抗抑郁药物的55.61%和66.38%,成为主要抗抑郁药物。SNRIs类药物具有5-HT和NE双重摄取抑制作用,5年中我院使用的两种药物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的销售金额和DDDs分别增长了9.66倍和7.29倍,呈现快速增长,到2011年分别占到全部抗抑郁药物的37.56%和20.49%,仍有进一步增长的趋势。新型药物虽在疗效上未能超越TCAs类药,但不良反应,特别是心血管和抗胆碱能反应少而轻,而且服法简便,故备受青睐[7]。
  综上所述,我院抗抑郁药物的使用频度和销售金额在总体上呈逐年增长,但TCAs类呈逐年下降,而新型药物呈逐年上升。现有抗抑郁药物种类结构基本合理,SSRIs类药物使用的品种最多,使用份额最大,SNRIs类药物呈现快速增长,更多使用国产药物能有效降低抗抑郁药物的DDC。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是有效、安全、经济,三者不可偏废,但不同的患者,对三个方面的侧重程度却有明显的差别。因此,如何根据患者的躯体状况、疾病类型、药物间相互作用、药物不良反应以及药物日治疗费用等因素,选择疗效高、安全性好、治疗成本相对较低的药物,仍需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江开达.抑郁障碍防治指南[M]. 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 34, 55.
  [2] 曹荣桂, 吴永佩, 张均. 医院管理学(药事管理分册)[M]. 2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122.
  [3] 王强, 金岩, 李婉. 药品的解剖学、治疗学、化学分类索引及规定日剂量[M].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3: 2.
  [4] 邹豪, 邵元福, 朱才娟, 等. 医院药品DDD数排序分析的原理及利用[J]. 中国药房, 1996, 7(5): 215-217.
  [5] 江开达. 精神药理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303-304, 709.
  [6] 郝伟. 精神病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106.
  [7] 沈渔邨. 精神病学[M]. 5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876.

上一页  [1] [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