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当前我国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程中三个版块(基础课、临床专业课、临床实习)人才培养情况,提出模仿国际教程改革中以课程资源整合为核心的教程系统。通过课程群构建,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依据,以全科医师培养为引导、居住区为重点服务范围,实施临床医学专业五大课程群与五大教程模块构建、实验课及选修教程改革,实训教程系统优化等层面的研讨,整合教程资源、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社区培育全科专才。[1]
【关键词】:三年制;临床医学;教程情况;改革
【中图分类号】R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8-24--01
近段时间来,中国很多医学院校都启动了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程系统改革,人才培养方式由以往的三版块过渡为两版块(基础、实践),但仅仅在以科目为核心的教程模式上实施了改革,这部分改革只对基础课与临床课实施精讲,无法摆脱传统教程系统而单独存在。国际上1950年启动的以医学教程整合为核心的教程系统改革现已处于极为核心的地位。美国哈佛医学院开始着手进行创新改革(综合教程规划),把医学与人文、基础医学各科目间、基础医学与临床诊疗进行交叉研究,以知识模式为纽带把医学相关科目整合成一个系统。
一传统教程系统的缺陷
目前,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教程系统尽管实施改革,但基本思路并未突破从基础到临床、理论到实践的教程框架,其教学核心依然沿用生物医学模式。
(一)教程系统模式落后
全科医学从1980年传到我国以后,发展极为迅速,截至2018年年底,国家已培养出一支30万人的全科医师队伍,为国家深化医改、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才队伍支撑。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主要是培养服务社区和农村的全科医师,中国目前全科医师的工作内容是以“六位一体”服务为核心的,但全科医学的教程系统依然沿用以往的临床医学专业系统,其知识体系依然是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缩编版,并未形成以全科医学培养目标为导向的独立教程系统,教学目标中无法体现“六位一体”的全科诊疗工作观念,更缺少进行本岗服务所需的核心技能,[2]无助于培育基层必需的实用类专才。
医学生最终要走向实践,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的是立足基层,满足人民基本卫生需求的全科类技术运用通才。然而醫学专业大部分教程仅着眼于教程本身,并未考虑以后的工作实践与运用。教学中讲授具体疾病时,基本是按部就班的套用定义、病因、发病情况、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测、诊疗与鉴别诊疗这个模式实施教学,这套教学模式与工作具体情况差别很大,致使学生在毕业后迈入工作岗位,依然要进行很长时间学习与适应。
(二)实验课与选修课设置缺少创新
教程设立依然根据基础到临床、理论到实践,由浅入深、稳步推进。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因学制原因,教程设置上缺少变通,往往采用本科课程的缩减版。
教学中因课时所限,重教学轻实验,甚至为完成教学目标而压缩实验课时,实验课多以验证性为主,实验课中未完成对学生创造力探索力的培养和发现;因必修课课时所限,为完成相应培养目标,一部分学校未考虑三年制临床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创设大批的选修教程。[3]因教师团队的业务能力,实验课及选修课的设计,授课方式等多种原因,实验课与选修教程的开设并未达到预计目标。
(三)实训系统脱离基层医疗实际
我国全科医师培养模式始于1999年,初步形成东部及发达地区以“5+3”为主、中西部及偏远地区以“3+2”为主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全科医师是各类医学院校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主要办学目标。如何为城乡各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宽口径,用得上的全科实用类医师,是各类医学类院校实训课程必须解决好的一个大问题。现今的实训系统是在学生大学二年级的5月份进行完理论课的期末考试,便开始以医院为主要实训地点的实训期,实训的时间从大学二年级当年的5月份至大学三年级的5月份,历时12个月。传统的实训教学就是安排学生到二级以上的医院进行轮转科室,通常是内科3个月、外科2个月,妇科2个月、儿科2个月、急诊科1个月、重症科1个月及传染病科1个月,医院根据实训大纲,由相关科室进行相关实训考核。这种实训考核系统看似面面俱到,但最大不足是忽略临床专科医师与全科医师培养的差异,忽视全科医师是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为主的六位一体工作模式。
(四)毕业考核未与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相关要求保持一致
现行的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分为实践技能考试和理论考试两部分,考生应在医院试用期满1年后以医院为单位报考医师资格考试。而实践技能考试是考生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的第一部分,实践技能考试不合格则不允许参加理论考试。
现今大部分医学院校对于三年制临床医学毕业生的毕业考核采取毕业理论考试和医院实训考核相结合的制度。毕业理论考试在学生实训返校后一周内进行,以内外妇儿常见病为考试范围,考试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问答题形式出卷,这种考试形式与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以五选一为主的选择题考试形式相差很大,不利于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而实训部分的培养则完全或大部分依赖于实习医院,造成学校在实训教学管控方面存在一定程度脱节。
二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程系统改革策略
(一)突破传统模式制约,以课程群构建完成教程系统模块
现行以科目为核心的教程系统有利于学生体系化地解读理论,却无助于学生化解基层卫生岗位中多科目交叉性临床问题。依照国际上教程系统改革目标,以课程群为核心,整合教学资源,构建三年制临床医学教程系统,把有关内容与有共同教学规律的几门课程进行计划整合,融合一体组成相关的课程群。通过课程群内部的整合,处置好教程间的相互关联,避免重复工作,强化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教程的结合。[5]将临床医学专业的科目整合成五个课程群,第一是医学基础知识课程群,包括人体解剖学、病原微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第二是临床与基础相融合的课程群,包含临床生理学、临床生物化学、临床病理学、临床免疫学,临床药理学等;第三是临床专业课程群,包含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传染病、五官科学、中医学、精神病学等。第四是医学技术课程群,包含诊断学基础、影像学等;最后是医学人文学课程群,包含卫生法规、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社区卫生服务等。
在临床医学专业的科目整合成五个课程群的基础上,构建符合全科医学与社区诊疗岗位能力需要为目标,以体系为线索,以脏器教学为重要内容,以课题为核心的教程模块,即医学基础模块,系统疾病诊疗模块,临床应用技术模块、医学人文素养模块、社区卫生服务模块。
医学基础模块又分为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基础两个子模块。基础医学知识模块主要以医学基础课程群的科目为主,包括人体解剖学、病原微生物学、组织胚胎学,奠定医学生基本的知识框架;临床基础模块以临床与基础相融合课程群的科目为主,包含临床生理学、临床生物化学、临床病理学、临床免疫学,临床药理学等,此模块的课程都可以与临床具体病例相结合,授课过程中采取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在相关临床应用中讲授基础知识,强化课堂授课效果。
系统疾病诊疗版块以临床专业课程群科目为基础,脏器为线索,以系统为纲目,依照形态机能、病痛诊疗的框架构建知识系统,突破基础与临床、临床各科目间的限制,依照全科诊疗的程序来创设教程;临床应用技术模块是医学技术课程群科目为基础,以常用的诊断方法和实验室检查为纲目,将各科目常见病及适应症融入到检查技术中去;以疾病带动相关检查技术的理解与运用。
医学人文素养模块分为医学人文和综合素养两个子模块,医学人文模块是为满足学生将来的岗位工作中所需要的职业自觉性、团队合作、人际交流与医患沟通、卫生法规、医院管控与心理学等实际需要所设计;综合素养模块涵盖语文、英语、计算机、体育等教程,并将社区诊疗服务中医院公共卫生管控系统的基本操控融合到计算机教程中,将科学健康运动结合到体育教学中;[7]社区卫生服务模块是基于中国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而设立,学生应熟悉社区诊疗中全科医学的基础理论与基础技能,掌握全科诊疗的医疗思维模式与社区基层诊疗服务“六位一体”的工作模式,提升其对社区常规健康难题与疾病预防控制能力。
(二)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创造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目标,完成实验课与选修课教程创新改革
依照教学对象立足于社区全科岗位的实际情况,变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将医学理论教程和实验教学课时比值从5:1比例增大到3:1。将分散于各个科目中的试验项目变更为三个实验模块:医学形态学实验模块、医学机能学实验模块、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模块。医学形态学实验模块主要观察性描述性实验为主,涵盖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原微生物学等课程;医学机能学实验模块主要以动态性,验证性实验为主,涵盖临床生理学、临床免疫学,临床药理学等临床基础学科实验;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模块以病理生理学、病理形态学及生物化学相关实验为主,着重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探究能力及综合实验能力;实验课教程改革要以实验教程三大模块为基础,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与科研创造力的培育,通过医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来不断深化对医学理论的认识和思考。
选修课教程改革要以拓展知识面,强化前沿、新兴交叉科目相关研究为切入点,建立与素质培养相对应的选修课系统。选修课课程的设置要坚持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课程设置前要和学生进行充分沟通交流,进行调查问卷,真正了解新时代学生的心声与需要,建立起深受学生欢迎,切合学生今后实际需要的选修课程系统。学校可适度缩减医学技术模块及医学人文素养模块相关必修课课时,开设医学前沿技术及公共人文类选修课。医学前沿技术类选修课以医学前沿技术为主线,以临床为导向,提高学生临床兴趣和探究能力为目的,进行相关选修课的设置;公共人文类选修课则是把人文学科与医学学科有关课程互相滲透,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职业道德为初衷进行相关选修课的布局。[8]
(三)以全科医师培养为引导、社区为基础,完成实训系统改革
实训系统改革就要尝试将传统“学校教育+医院实习”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逐步过渡到“学校教育+二级以上医院实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习+疾病防控中心实习”的培养模式。二级以上医院实训要让学生掌握对常见病(含急症)、相关疑难病及常见重症的规范化诊疗及分诊能力,实训一般安排6个月,即内科2个月、外科1个月,妇科儿科1个月、急诊急症科1个月,中医科1个月;此期间实习主要为毕业实践考核及毕业后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打基础。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训就是让学生掌握社区人群常见病诊疗、慢性病的医疗康复、高危人群干预、社区健康教育、免疫接种及计划生育等相关技能,实训一般安排5个月,具体分配如下:常见病诊疗2个月(内科1个月,外科妇科儿科1个月)、慢性病健康管理及高危人群干预1个月、中医药及康复医学1个月、社区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及计划生育1个月;此期间实训主要是立足于基层,让学生掌握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技能。
疾控中心实训一般1个月,全科医师作为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一旦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科医师都是最早接触相关患者并或者第一手信息,疾控中心实训就是为提升学生们作为全科医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掌握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报告分析相关程序及自我防护相关能力。
以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为遵循,构建科学高效的毕业考核系统
国家医师资格考试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业所必需的通行证,临床医学专业教程改革的初衷也是让学生尽快通过资格考试,实现择业就业。而毕业考核系统对学生学习实训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实现毕业考核系统与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的高度契合,是应用型学科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因就业率偏低,许多学生在实习阶段都在准备专升本考试,专升本考试科目是生理病理及英语,和学生实训阶段所学内容脱节。医院及带教老师因繁忙的临床诊疗对实习生的管理也不可能像学校一样严格,导致学生实训阶段人才培养质量有所下降,学校只有以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建立毕业考核系统,才能倒逼学生们重视临床实训,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毕业考核系统仿照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形式,分为实践技能考核与笔试考试两部分。实践技能测试建立试题库,试题来源以近二十年医师资格考试助理医师实践技能操纵真题为基础,至少保证题库中选择题题量不少于500道,其相似相关考点的自编考题不少于500道。学生采用随机抽签方式进行考核,实践技能考核满分100分,模拟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分为三站,第一站考核临床思维能力,分值60分计时40分钟,包括心肺听诊8分、心电图诊断7分、影像诊断6分、病史采集15分、病例分析22分和医德医风2分计六大部分;第二站是临床体格检查分值20分计时15分钟;第三站是临床基本操作分值20分计时10分钟;实践技能考核以60分为及格线,第一次考核不及格允许补考一次,补考不及格则不得参加毕业笔试考试,延缓毕业。
毕业考核系统笔试部分建立计算机试题库,试题来源以近二十年医师资格考试助理医师笔试真题为基础,至少保证题库中选择题题量不少于6000道,相似相关考点的自编考题不少于6000道。测试采用电脑按照相关科目占分比值自选习题,每次选题300道,分为基础知识笔试和临床知识笔试,每场150题计150分,时间150分钟。笔试成绩以两门合计180分为合格线,允许补考一次,补考不及格则延缓畢业。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构建五大课程模块进行三年制临床医学传统教程改革,以培养学生创作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实验课和选修课改革,以全科医师培养为引导创新实训模式,以国家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为遵循构建实战化毕业考核系统,四大举措建立起面向基层的全科医师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教程改革的重大意义,也是对全科医疗专才培养方式的重要补充。这项改革会深入提升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适应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实用型全科医生,为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规划提供有益的经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