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讨会阴侧切伤口硬结形成的原因,选择合适的侧切方式和缝合法减少硬结形成。方法:将分娩的234例初产妇,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采用45°和20°~30°侧切方式,间断和连续缝合方法,对其会阴伤口硬结情况进行临床对比。结果:观察组硬结率为23%,对照组硬结率为60%。结论:会阴伤口侧切角度小,伤口内缝线少,严格的无菌操作,精心的护理可减少硬结的发生。
关键词:侧切方式;缝合方法;硬结防治;护理
乐山市第四人民医院初产妇会阴侧切达96%以上,伴发的会阴切口疼痛,硬结、切口裂开等情况仍然存在。为了搞清会阴切口硬结形成的原因,将234例初产妇,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采用不同的侧切和缝合方式,对其会阴伤口硬结情况进行临床对比。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2011年10月分娩的234例初产妇,年龄20~34岁,足月孕,头位,无特殊病变及外阴病变。测量宫高、腹围及B超估计胎儿体重≥3.25 kg,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1.2 侧切方式和缝合方法: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在胎头拨露2 cm时,以会阴体为垂直点用紫药水在20°~30°和45°画侧切线,估计胎儿10 min左右娩出,宫缩间歇剪开,长度3~4 cm,观察组用2/0维乔线连续缝合,对照组间断缝合。
1.3 术后:产后3 d内口服抗生素,外阴用0.5%的碘伏擦洗2次/d。
1.4 观察时间及方法:产后72 h~42 d,肛查结合会阴触诊。
1.5 观察标准:阴道后侧壁及会阴侧切处有明显硬结伴有触痛为Ⅱ度,阴道后侧壁及会阴侧切部位硬结伴轻度触痛为Ⅰ度,阴道后侧壁、侧切处无硬结触痛为0度。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硬结率为23%,对照组硬结率为60%,两种侧切方式和缝合方法硬结发生率比较见表1。
表1 两种侧切方式和缝合方法硬结发生率比较(例)
组别 | 例数 | 发生硬结数 | 愈合良好数 | 硬结率(%) | |
Ⅰ | Ⅱ | ||||
观察组 | 117 | 17 | 10 | 90 | 23 |
对照组 | 117 | 42 | 28 | 47 | 60 |
合计 |
| 59 | 38 | 137 |
|
3 讨论
3.1 选择合适侧切方式:据统计实行45°会阴侧切伤口的裂伤率为62.07%,25°~30°伤口裂伤率为35.45%[1]。做45°会阴侧切时,球海绵体肌和肛提肌一部分被切断,而20°~30°侧切时,是靠近球海绵体肌的肌腱切断,25°~30°侧切方法达到切口小,损伤肌肉少,45°侧切,伤口再次裂伤率高,且组织张力大,疼痛度高。
3.2 缝合技巧:我院采用可吸收缝线后硬结发生率明显降低,但仍然存在。这与缝线的异物性,线量、个体差异、组织吸收能力、组织液渗出量有关。施行20°~30°侧切伤口,在胎儿娩出后,自然合拢度为30°~35°。张力小,损伤的组织少,缝合时无需太过拉紧缝线即可止血,且连续缝合快,伤口内线结少,异物排斥反应就小,减少了伤口暴露时间,降低伤口的感染率和硬结的发生率,而45°侧切,胎儿娩出后自然合拢度为15°~20°。伤口张力大,拉紧缝线时用力较大,加之间断缝合,伤口内线结较多,组织对异物的排斥反应就大,过紧影响血液循环而增加硬节的形成[1]。
3.3 预防感染:硬节可引起感染,感染也可加重硬节,所以要注意无菌技术操作减少细菌侵入。会阴侧切伤口比邻肛门易污染,术后预防应用抗生素,加强会阴护理,保持局部清洁,24 h后可用红外线照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少硬节的发生。
4 参考文献
[1] 保玉兰,刘 勤,赵冬梅.110例改良式会阴侧切伤口撕裂伤及愈合的临床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