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讨针灸对面神经不同程度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单侧完全性面神经损伤患者50例,单侧不完全性面神经损伤患者50例。在两种损伤程度不同的患者间随机采用药物治疗和针灸结合药物治疗。统计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并比较。结果:经过2个月的治疗后,单侧完全性面神经损伤组患者中采用药物治疗的25例患者总有效率为16%,采用针灸结合药物治疗的25例患者治愈率为44%;单侧不完全性面神经损伤组患者中采用药物治疗的25例患者治愈率为80%,采用针灸结合药物治疗的25例患者的治愈率为84%。结论:临床对于面神经炎患者进行治疗,应根据患者面神经损伤程度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以达到疗效、治疗时间及患者感受三者的最佳组合。对于损伤程度较重的患者,可采用针灸结合药物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损伤程度较重的患者仅仅采用药物治疗即可。
关键词:面神经损伤;针灸;损伤程度;效果
针灸作为一种简便、经济、有效的治疗手段,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可。面神经炎是世卫组织认定的适合针灸治疗的疾病之一。有很多文献均认为采用针灸对面伸进炎患者进行治疗,可以加速患者的康复,因此大家公认针灸是面神经炎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但是在临床实际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面神经炎患者采用针灸治疗效果并不是很确切。对单侧完全面神经炎患者和单侧不完全性面神经炎患者分别采用针灸及药物进行治疗,系统的分析不同损伤程度的面神经炎患者,采用针灸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疗效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面神经炎患者100例,其中男46例,女54例,年龄11~79岁,平均47.3岁。单侧完全性面神经损伤患者50例,单侧不完全性面神经损伤患者50例。单侧完全性面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主要变现为:①无法皱眉、额纹消失;②眼睑闭合不充分,鼻唇沟变浅;③口角下垂,不能露齿、鼓肋、吹口哨、饮食时汤水流逸。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5例。不完全面神经损伤患者具有上述部分症状。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所有患者均为初次发病且未经治疗。
1.2 方法
1.3 疗效判断标准:痊愈:面部所有活动正常;显效:面部静止时张力、对称均正常;有轻微的面部活动功能减弱,有轻微的联带运动;上额可以中等水平运动,眼稍用力即可完全闭合,口有轻度不对称;有效:面部功能减弱明显,但双侧无损害性不对称,联带运动不严重、挛缩或半侧面部痉挛;静止时面部张力正常。上额运动较弱。眼用力即可完全闭合,口明显不对称;无效:面部不对称,上额无运动,眼闭合不全,口仅轻微运动。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r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见表1。可以看出,面神经损伤程度轻的患者针灸和药物治疗的效果区别不大,但对于损伤程度较重的患者,采用针灸结合药物治疗较单纯药物治疗的效果具有明显的优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组别 | 组别 | 例数 | 痊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不完全性损伤 | 观察组 | 25 | 20 | 1 | 3 | 1 | 84 |
对照组 | 25 | 19 | 1 | 3 | 2 | 80 | |
完全性损伤 | 观察组 | 25 | 3 | 8 | 7 | 7 | 44 |
对照组 | 25 | 1 | 3 | 5 | 16 | 16 |
3 讨论
面神经炎可导致患者的面容发生十分怪异的改变,所以又被称为“毁容病”,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较大的影响[1]。临床大约有2/3的面神经炎患者能够自愈,恢复到正常的面肌功能,但仍然有约15%的患者会留下程度不一的后遗症[2]。临床上对该病的治疗方法很多,尤其中医药治疗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小。以往已有很多资料报道,针灸治疗面神经炎患者的适应证,针对初发的病程小于3个月的患者效果较为明显[3]。但是,对于初发面神经炎患者仍然发现有些患者采用针灸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本组研究资料对不同损伤程度面神经炎患者采用针灸治疗的效果进行了观察发现,针灸治疗初发面神经炎患者的疗效和面神经损伤程度相关。因此,临床在治疗初发面神经炎患者时,应根据患者面神经损伤程度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以达到疗效、治疗时间及患者感受三者的最佳组合。对于损伤程度较重的患者,可采用针灸结合药物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损伤程度较重的患者仅仅采用药物治疗即可。
4 参考文献
[1] 全丽芳,邹华钦,张金美.临床护理路径在周围性面神经炎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09,30(16):1844.
[2] Ahmed A.When is facial paralysis bell palsy Cumm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Cleveland Clinic Journal of Medicine,2005,72(5):398.
[3] 王兴林,黄德亮.面神经麻痹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