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

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在剖宫产中的应用价值

2015-12-13 11:5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的麻醉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行剖宫产孕妇110例,随机分为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组(观察组)和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组(对照组)各55例,观察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和麻醉后时间段。结果:观察组镇痛效果、肌松效果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麻醉起效时间及诱导至胎儿娩出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阻滞麻醉麻醉效果显著,起效快,损伤小,在剖宫产手术中具有优异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剖宫产;应用价值
    近些年来,我国剖宫产率较高,且大部分剖宫产属于急诊手术,对麻醉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确保母婴生命安全。通常剖宫产选择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方式,但存在麻醉起效慢、肌松效果欠佳等不足[1]。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兼具腰麻和硬膜外麻醉两者的优点,弥补了单纯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方式中的固有缺陷,已经广泛应用于剖宫产术中,并取得了较好的麻醉效果。文章观察55例剖宫术的腰-硬联合阻滞麻醉效果,旨在探讨这一麻醉方法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6月~2010年12月择期剖宫术足月健康妊娠孕妇共110例,年龄23~35岁。入选孕妇均可排除椎管内麻醉禁忌证、子痫前期及其他妊娠期合并症。根据入院时间随机分为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组(观察组)和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组(对照组)各55例。

1.2  麻醉方法:术前常规吸氧,建立静脉通道,产妇卧位面向左侧。对照组:在L2与L3之间的缝隙处行硬膜外穿刺,头向置管3~4 cm,先注入1.5%利多卡因3 ml观察5 min内是否有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征象。未见者,注入0.75%罗哌卡因10~15 m l,并视产妇麻醉平面及时调整用药量。观察组:穿刺方法与对照组相同,成功后置入腰穿针,见针内流出脑脊液后向注入由0.75%罗哌卡因2 ml和10%葡萄糖注射液1 ml混合而成的局部麻醉药。局部麻醉药量视产妇反应情况控制在1.5~3 ml。然后退出腰麻针,将硬膜外腔向头端置入导管3~4 cm。产妇平卧保持小角度左倾(15°~20°),在10 min内麻醉平面调整至满足手术要求,并维持在T6以下。术中给予复方乳酸钠葡萄糖注射液及羟乙基淀粉130氯化钠注射液。当产妇血压出现下降时,采用注射麻黄素的方法进行对症处理。其中,低血压的判断标准是收缩压的下降幅度较基础值小于30%。如产妇出现不适反应,可在分娩完成后静脉滴注芬太尼、咪达唑仑等。

1.3  麻醉效果判断标准:①镇痛效果。优:无痛且未给予辅助其他辅助用药;良:有痛感且需要使用其他辅助用药;差:有剧烈疼痛,使用其他辅助用药效果不理想;②肌松效果。满意:腹肌充分松弛,无张力;良:腹肌有一定的张力,但未对手术过程造成影响;差:腹肌肌张力高,严重影响手术过程。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5统计软件对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麻醉效果:①镇痛效果:观察组优38例,良16例,差1例,总有效率为98.18%;对照组优25例,良19例,差11例,总有效率为80%。②肌松效果:观察组满意48例,良7例,差0例,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满意36例,良12例,差7例,总有效率为87.27%。观察组镇痛效果与肌松效果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麻醉后时间段: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2.5±2.6)min,诱导至胎儿娩出时间(10.2±2.3)min;对照组麻醉起效时间(15.5±4.9)min,诱导至胎儿娩出时间(26.2±5.5)min。观察组所需时间段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腰-硬联合阻滞麻醉一种椎管内阻滞麻醉方法,在椎间穿刺通过纤细的腰穿针向蛛网膜下腔注入调配好的局部麻醉药物。这样可以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脊神经,大大缩短了诱导时间,麻醉起效快,效果明显,肌松效果满意,同时还减少了用药量,防止因用药量大而产生的不良反应,并为术后镇痛创造了有利条件[2]。剖宫产手术大多为急诊手术,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的这些优点这抢救母婴赢得了宝贵时间。在本组资料中,观察组镇痛效果、肌松效果、麻醉时间段各项临床数据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腰-硬联合阻滞麻醉麻醉效果显著,起效快,损伤小,在剖宫产手术中具有优异的应用价值。

4 参考文献

[1] 黄宇光,罗爱伦.21世纪医师丛书麻醉分册[M].北京:中国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38.

[2] 刘天斌.两种麻醉方法在剖宫产手术中的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0,7(8):27.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