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讨经后腹腔镜下肾切除术治疗肾脏疾病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将40例无功能的良性肾脏病变、肾萎缩、肾发育不良、肾癌、肾盂输尿管癌的病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试验组:采用经后腹腔镜进行肾切除;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开放手术进行肾切除。比较两种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可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止痛药的应用、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40例手术均获成功,无术中及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腹腔镜手术组无中转开放手术病例。腹腔镜组术中除手术时间外,其余各项指标均低于开放手术组(P<0.05)。结论:与开放手术相比,经后腹腔镜肾切除术具有损伤小、出血少、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适用于多种病因引起的肾脏疾病的肾切除,值得推广运用。
关键词:肾疾病;经后腹腔镜术;肾切除术;腹膜后
经后腹腔镜肾切除术治疗肾脏疾病对患者创伤小、痛苦少、出血少、恢复快,适用于各种病因引起的肾脏疾病的肾切除,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肾积水、肾萎缩、肾发育不良、肾癌、肾盂输尿管癌等,已逐步取代开放手术,成为肾切除的现代手术方法之一,并受到泌尿外科医师和患者的普遍欢迎。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于2005年12月~2007年12月分别应用经后腹腔镜下肾切除术和开放手术治疗肾脏疾病40例,文章通过对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的比较,探讨后腹腔镜下肾切除术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患有肾脏疾病需行肾切除的患者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11~78岁,平均45.2岁。疾病种类为肾肿瘤10例,重度肾积水致肾功能丧失8例,肾萎缩8例,肾结核6例,先天性肾发育不良4例,肾性高血压需行肾切除者4例。其中经后腹腔镜手术20例(A组),对照组为常规开放手术20例(B组)。所有患者均为一期手术,全部病例均经实验室检查及影象学确诊,且对侧肾功能正常或代偿良好。术前所有患者均无心、肺功能异常或凝血功能障碍等手术禁忌证。两组患者临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①术前常规胃肠减压,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留置导尿。患者取健侧卧位,抬高腰部,根据齐琳等报道的方法制作后腹腔[1]。三套管中置入相应的腔内操作器械及监视镜。首先观察后腹腔的解剖结构,然后行患肾切除术。如为肾良性疾病,用电刀切开肾周筋膜,游离肾周脂肪囊,巨大肾积水患者可先行放水减压。于肾下极内侧找到输尿管,游离至低位,上钛夹离断,沿其向上游离至肾盂,再仔细游离出肾动静脉,分别用4道钛夹钳夹后离断,或用直线切割吻合器离断肾蒂,切除患肾。如为肾癌,先游离肾蒂,结扎肾动静脉,再连同肾周筋膜及脂肪囊一并切除。标本从肋下缘腋后线切口向下延长取出。最后创面置引流管,关闭穿刺孔。②开放手术组。麻醉成功后患者取仰卧位,取第12肋间或12肋缘下斜切口,依层次进入腹腔,仔细游离肾脏,分离和断扎肾蒂及输尿管,完整切除患肾,留置引流管,逐层关腹,手术完毕。
1.3 统计学方法:观察并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胃肠功能活动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可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及术后应用止痛药情况等临床指标。除止痛药应用及术后发热例次外,其余各组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统计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包,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用两独立样本均数的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应用止痛药及术后发热比例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0例手术均获成功,无术中及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腹腔镜手术组无中转开放手术病例。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24 h~7 d体温超过38℃例数、可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止痛药的应用等指标见表1。由表可知除手术时间外,腹腔镜手术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止痛药的应用等指标均低于开放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组别 | 例数 | 手术时间(min) | 术中出血量 (ml) | 术后引流量(ml) | 胃肠功能恢复时间(h) | 可下床 活动时间(h) | 术后发热[例(%)] | 术后用止痛药[例(%)] | 住院天数(d) |
腹腔镜组 | 20 | 200.2±61.7 | 53.2±20.7 | 81.2±25.3 | 38.3±9.5 | 58.2±12.7 | 5(25) | 7(35) | 6.5±1.3 |
开放手术组 | 20 | 104.2±35.6 | 124.2±57.6 | 134.2±53.2 | 64.5±10.7 | 80.2±18.6 | 13(65) | 18(90) | 8.2±2.7 |
P值 | P<0.05 | P<0.05 | P<0.05 | P<0.05 | P<0.05 | P<0.05 | P<0.05 | P<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