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讨脊柱损伤的影像学表现,为临床提供准确的治疗依据。方法:搜集102例脊柱损伤病例、先行X线检查,对有骨折的病例,根据骨折的程度,行CT或MRI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02例脊柱骨折患者中,单个椎体骨折89例,2个以上椎体骨折13例,爆裂性骨折35例。结论:在102例脊柱骨折病历中,X线表现为轻中重度压缩性骨折及爆裂性骨折,CT表现为椎体的骨折压缩情况及爆裂性骨折有无骨折比突入柱管表现,MRI主要观察有无脊髓的损伤及横断。
关键词:脊柱损伤;X线;影像学表现
脊柱骨折在创伤中并不少见,在CT普及前,以X线正侧位,斜位及特殊位体位检查为主,表现为椎体附件骨折、压缩性骨折及爆裂性骨折表现,CT检查可观察可发现X线无法观察的附件骨折及骨折片突入椎管的程度及范围,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更好地观察椎体移位情况,有无小关节骨折及脱位,为临床提供准确治疗的依据。
1 临床资料
选取2007年4月~2010年6月脊柱骨折病例10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78例,女24例,年龄28~75岁,临床上均有明确外伤史,临床表现为疼痛,活动受限、局部后突畸形。如伴有脊髓损伤,可见损伤平面以下出现不同程度瘫痪。
X线采用东芝800 mAx线机摄取的病变部位为中心的正侧X线。CT为东芝Activion16排全身螺旋CT,层厚1 mm,重建间距为5 mm,对骨折椎体采用1 mm层厚及层间距重建观察,对有移位病例行三维骨重建。MR为GE-Signa Profile/Gold,62例行MR检查,主要观察骨髓,脊柱及周围软组织损伤情况。
2 结果
脊柱骨折指椎体及附体骨折。椎体骨折可为附件骨折,单椎体及多椎体骨折,椎体骨折主要表现为椎体压缩性骨折及爆裂性骨折,骨折和倂脊髓损伤及椎体脱位。
从生物学角度,脊柱分为前-中-后三柱,前柱包括前纵韧带、椎体及纤维环和椎间盘的前2/3;中柱包括椎体及纤维环和椎间盘的后1/3,后纵韧带;后柱为脊柱骨附件,骨性结果包括椎弓根、椎板、横突、关节突和棘突。软组织为椎间关节的关节囊、黄韧带、棘间和棘上韧带[1]。
本组病例中,压缩性骨折或楔形骨折89例,其中胸椎12例,腰椎62例,颈椎15例。其中2个以上椎体骨折12例,以胸腰椎、颈腰椎、上位及下位颈椎多见。
2.1 X线表现:①椎体压缩性骨折:89例,为单个椎体压缩,多个椎体同时压缩13例,典型表现为椎体受压变扁,密度增高,在侧位片上呈前窄后宽的楔型改变,亦可为椎体一侧压缩变扁,另一侧椎体形态完整,在正位比上表现为脊柱侧弯。②环椎骨折:6例,前弓骨折断2例,后弓骨折3例,前后弓骨折断2例,侧块骨折2例,环椎在解剖上较为独特,由前后弓一硬性骨环,表现为前弓或后弓骨质断裂,两个侧块向两侧移位,齿状突与两个侧块距离加大。③附体骨折:78例,椎弓骨18例,椎板骨折12例,横突骨折41例,与X线呈斜行时易漏诊,关节突骨折6例,棘突骨折15例。大多数椎体骨折合并附件骨折。④爆裂型骨折:35例,8例仅表现为椎体轻中度压缩,X线表现受累椎体不同程度变扁,受累椎体骨质密度增高,骨折片突入椎管,椎弓根间距加宽,椎板纵向骨折。椎体后缘线的不连续,断裂是诊断爆裂性骨折的可靠征象。X线亦可评价损伤后脊柱的稳定性,不稳定性的诊断标准为:椎体压缩2/3以上;椎体滑脱;脊柱成角;创伤性椎管狭窄[2]。⑤骨折脱位型:15例,X线多能明确显示椎体脱位,半脱位,椎体骨折及附件骨折。
2.2 CT扫描检查:可明确骨折的类型、显示附件骨折比X线优越,在轴位片上可以准确测量椎管前后径和横径的距离,可明确骨折片嵌入椎管的范围、程度及术后恢复情况,显示椎体压缩的程度,三维骨重建可较好地显示椎体移位情况及附体骨折。①单纯压缩型:89例,CT表现为椎体椎体前部密度增高,骨小梁重叠,可见不规则透亮线,但不累及椎体后缘,椎体后缘是完整的。②爆裂型骨折:35例,是脊柱骨折的一种特殊类型,系指轴向压力加上不同程度屈曲和/或旋转力作用于脊椎,产生了上终板的骨折及椎间盘的髓核疝入椎体,导致椎体向内向外的粉碎性骨折。CT对显示椎管大小,形态及完整尤为重要。根据椎管受累按其程度分为四度:0度:椎管完整无狭窄;1度:椎管狭窄1/3;2度:椎管狭窄2/3;3度:椎管狭窄2/3以上,根据椎管狭窄程度基本上能反映脊髓受压损伤程度[3]。本组病例中,0度13例,1度9例,2度7例,3度例。确定稳定性,损伤累及三柱中的二柱或者以上者,骨性椎管变形,变窄或骨折片突入椎管,骨折脱位和较严重的后突畸性。表现为椎体移位,椎体压缩高度超过50%,附件骨折。椎弓根间距增宽,本组31例。③附件骨折:92例,横突骨折47例,椎弓骨折21例,椎板骨折12例,棘突骨折8例,关节突骨折4例,附件骨折三维骨重建及骨表面重建显示最佳。④骨折脱位型:15例,CT能显示椎体及后部骨性结构的骨折,移位及椎管受累情况。矢状位及冠状位骨重有利于显示骨折及移位方向及程度。
2.3 MR检查:67例,MR成像为脊髓创伤首选最佳检查方法,主要观察脊髓急性损伤表现。包括脊髓外形肿胀、脊髓水肿、髓内出血、脊髓受压和脊髓断裂。①脊髓水肿:12例,T1加权像为正常或稍低信号,T2加权像为梭形高信号,MR可直接显示脊柱各支持韧带的完整性有助于脊柱稳定性的评估。②髓内出血:5例,由于游离血红蛋白的作用,在急性期T1加权像脊髓可无信号改变,T2加权像为不均匀低信号。在亚急性期由于正铁血红蛋白的作用,出血部位在T1及T2加权像上均为高信号[4]。③脊髓受压:25例,多为骨折片突出椎管内、椎间盘疝、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等。表现为脊髓边缘受压,相应的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囊受压变窄或消失。④脊髓断裂:7例,当椎体压缩错位明显占据整个椎管时,可致脊髓完全断裂。矢状位均可见脊髓的连续性中断,中断处呈低信号,以T1加权像显示最清楚。
3 讨论
脊柱损伤中,以活动范围较大的部位多见,较常发生于活动范围较大的胸腰段、颈胸段及颈椎上位椎体,下腰段,多发生于单个椎体,亦可多椎体受累,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即使轻微损伤亦可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对于椎体外形正常而疼痛明显者,行CT检查,有利于椎体轻微骨折及附体骨折的检出。
CT检查对爆裂性骨折具有确诊价值,且显示最佳,它可以显示骨折类型,并可显示骨折片突入椎骨
的程度及范围,有无椎管狭窄是否合并附件骨折,显示后柱骨折比平片优越,三维骨重建及骨表面重建有助于显示椎体移位情况及附件骨折。
MR检查有助于发现脊髓急性损伤,包括脊髓外形肿胀,脊髓水肿,髓内出血,脊髓受压和脊髓断裂,可明确脊髓损伤范围及程度。脊髓水肿在下Tl上见脊髓膨大,信号不均匀,可见低信号水肿已,已可无信号,仅见脊髓外形改变。但T2W上均可见不均匀高信号。同时可观察有无合并出血。脊髓横断时,可清晰观察到横断的部位、程度、形态及脊柱的损伤改变。
对大多数脊柱损伤、常规X线是首选检查方法,对观察不稳定性骨折,显示骨折碎比及突入椎骨的位置,CT是最佳检查方法,但CT对脊髓神经的损伤、评价不及MR[5]。
4 参考文献
[1] 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99.
[2] 马晓文.脊柱爆裂型骨折的影像学诊断[J].中国实用医药,1998,19(10):621.
[3] 邓生德.胸腰椎骨折的CT诊断及与X线平片对照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9,19(5):296.
[4] 孔祥泉,冯敢生,罗汉超.急症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67.
[5] 冯 亮,陈君坤,卢光明,等.脊柱损伤[M].徐州: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