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

颅脑损伤不典型表现的CT诊断(附13例报告)

2015-07-09 10:1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关键词】 颅脑损伤不典型表现 ct

典型脑损伤ct可即时做出诊断,不典型脑损伤ct可能漏诊、误诊。我们对我院2003~2007年收治的脑外伤患者520例中不典型脑损伤13例的ct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加以总结,以提高对不典型脑损伤ct表现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迟发或不典型脑损伤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11~62岁,平均41.5岁。因车祸、暴力、跌落等致伤,首诊时间1h至1.5d,首诊ct未发现颅内异常或考虑为其他病变,6h至20 d复查发现病变。首诊时临床症状一般较轻,可有头痛、恶心、呕吐等脑震荡症状,复诊时多数患者症状加重,严重者出现昏迷。

1.2 检查方法

应用德国西门子公司emotion单排螺旋ct扫描机,病人仰卧,以听眦线为基准常规轴位扫描,层距、层厚均为10mm,矩阵256×256,扫描时间3s,扫描层数12~16层。

2 结 果

2.1 7例脑挫伤

点状高密度:7例脑挫伤中4例ct表现为点状高密度出血灶,病灶主要位于额、颞、顶叶区,ct值70~90hu,边界清楚,灶周无低密度区,无占位效应,酷似血管病钙化。WWW.133229.coM3例患者受伤着力部位无头皮血肿。复查见3例出血灶在6~15d吸收消散,1例病情加重。

片状低密度:7例脑挫伤中3例ct表现为局灶性低密度,病灶界限不清楚,以额部为主,有轻度占位效应,局部脑沟变浅,脑室轻度受压变形。随诊复查,3例病灶2~3周吸收好转。

2.2 6例迟发性脑损伤

脑肿胀:6例迟发性脑损伤中2例ct表现为局灶性或弥漫性脑肿胀,首诊均未发现异常。3~6h复查病灶区域脑实质密度降低,脑沟、脑裂变窄,病灶主要位于额、颞叶。

轴索损伤:1例轴索损伤首诊未发现异常,3~6h后复查显示脑血肿逐渐增多,表现为脑皮、髓质交界部或中线部位多发散在小血肿,大小0.3~1.5cm,边界清,合并散在小血肿。病变发展迅速,患者出现昏迷、瞳孔散大等。

散在小血肿:2例ct表现为散在脑内血肿。首诊脑内未见异常,随诊复查显示单个或2~3个散在小血肿,病灶主要位于额叶及顶叶脑皮层,血肿大小0.5~2.5cm。动态观察3周左右病灶吸收消散。

硬膜下血肿:1例迟发性硬膜下血肿首诊ct扫描未见异常,6h至20d复查发现硬膜下血肿,主要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或弧形略高密度或等密度影,脑皮、髓质内移,脑室受压,中线结构移位。

3 讨 论

3.1 脑挫伤不典型表现ct诊断

脑挫伤与脑裂伤均为常见的脑损伤,两者损伤程度不一。前者较轻,病理表现为散在出血、静脉淤血或脑水肿;后者较重,伴有脑膜、脑血管及脑组织撕裂。两者常合并出现,称为脑挫裂伤。不典型脑挫伤有可能误诊。本组7例不典型脑损伤中2例点状高密度出血灶误诊为钙化灶,1例低密度灶误诊为外伤性脑梗死。分析其原因:一是患者临床症状较轻,无明显意识障碍,头部外伤着力点无明显头皮肿胀;二是ct表现与常见的脑外伤表现不一致,无特征性,且病灶较小,范围不大,与受伤着力点无应力关系,灶周无低密度区,无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头皮无明显肿胀等颅脑损伤ct表现。随诊复查,病灶大部分吸收,明确诊断为脑挫裂伤出血。

3.2 迟发性脑损伤ct诊断

迟发性脑损伤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创伤和局部代谢紊乱造成血管痉挛、小动脉壁和脑实质坏死。损伤后脑组织释放凝血酶原引起局部血管内凝血,继而纤维蛋白溶解导致局部脑血管闭塞和梗死,随后血管内凝血溶解而出血。

(1)脑肿胀和散在小血肿的ct诊断。脑肿胀往往是外伤后疾病演变过程中的过渡期表现,可为局灶性和弥漫性脑肿胀。密度降低和占位效应是主要ct特点。散在小血肿无特定分布规律,而且出血部位与受伤着力点无明显应力关系。

(2)轴索损伤的ct诊断。轴索损伤是脑外伤中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危险性大的脑损伤。头部在受到切线方向的损伤时,脑质绕中轴发生旋转运动,致胼胝体、中央脑白质、脑干等处受到剪切应力损伤,引起弥漫性神经轴索撕裂,发生点状、片状出血和脑水肿。ct表现有弥漫性脑肿胀,在胼胝体、中央白质、大脑脚、脑干、三脑室旁或皮髓质交界处出现点状、片状出血灶,可合并其他类型的颅脑出血。本组1例轴索损伤就合并有散在小血肿。

(3)迟发性硬膜下血肿ct诊断。迟发性硬膜下血肿多为桥静脉或静脉窦撕裂所致。这类损伤较轻,多为单纯性硬膜下血肿。发病年龄偏大,可为单侧或双侧发病。单侧者主要ct表现为占位效应,患侧颅骨内板下新月形或弧形略高密度或低密度区,同侧脑皮、髓质内移,脑室受压。双侧者可见双侧侧脑室变小,体部狭长;双侧侧脑室前角内聚,夹角变小;皮层脑沟消失、脑白质塌陷等。增强扫描可见脑皮层强化并与颅骨内板有一定距离。

3.3 鉴别诊断

(1)点状出血与血管钙化鉴别诊断。点状出血的ct值一般<100hu,其大小较均匀,多数病例有外伤的其他佐证。钙化的ct值一般>100hu,大小不等,可呈点状、条状及片状。

(2)低密度脑损失与脑梗死鉴别诊断。外伤后脑血管损失剥离、血栓形成或血管受压移位均可能造成缺血性脑梗死,其范围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一侧大脑半球。非外伤性脑梗死往往同时累及脑皮、髓质,而且病变部位与脑血管分布区域一致,病灶表现为三角形或扇形低密度区,边界清楚。外伤引起的低密度灶ct表现呈片状,无显著三角形或扇形特征。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对不典型脑外伤患者,ct检查有重要价值,即使临床症状较轻,ct检查无阳性发现或提示为其他病变者也应高度警惕,随访复查尤其对儿童及老年外伤者意义重大,最大限度的避免漏诊、误诊。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