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讨脑电图在腮腺炎病毒性脑炎的诊断、病情判断、疗效、预后方面的意义。方法:对146例腮腺炎病毒性脑炎的脑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6例中134例脑电图异常,早期敏感性为91.78%。结论:腮腺炎病毒性脑炎之脑电图早期敏感性高,对诊断有指导作用,可作为推断本病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的依据之一。
关键词:腮腺炎病毒性脑炎;脑电图
腮腺炎病毒性脑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又称无菌性脑膜炎或浆液性脑膜炎。本病见于世界各地。其发病率每年为11~27/10万。笔者对2001年2月~2010年1月间,确诊为腮腺炎病毒性脑炎的146例患者的脑电图进行分析,以探讨脑电图对腮腺炎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46例患者,其中男78例,女68例,年龄4~20岁,平均8.3岁,发病时间均在冬春季节。
1.2 诊断标准:①急性起病,有腮腺炎患者接触史;②舌下腺、颌下腺、腮腺肿胀,发热;③频繁呕吐伴头痛,脑膜刺激征阳性;④脑脊液压力增高,白细胞增多等。临床分轻型、中型和重型,轻型: 明显头痛或频繁呕吐;中型:轻型加上脑膜刺激征阳性和嗜睡;重型:中型加上惊厥、昏迷等。
1.3 脑电图方法:采用上海产16导脑电图仪记录,按国际10/20 系统放置头皮电极,常规单、双导联描记。描记时间在发病后1~8 d,脑电图结果分析参照福山幸夫标准[1]。
2 结果
本组146例中脑电图正常12例(8.22%),异常134例(91.78%)。轻度异常脑电图64例(43.84%):大多见8~12 Hzα节律,并可见少量或短程4~7 Hzθ波,少数病例可见少量δ波。中度异常脑电图42例(28.77%):阵发或持续、广泛出现以4~7 Hzθ波为主,不易见α节律,有时杂以δ波。重度异常脑电图28例(19.18% ):持续、广泛1~3 Hzδ波,杂以4~7慢综合波,其中4例出现棘慢综合波。脑电图与临床分型的关系见表1。
表1 脑电图异常改变和临床分型的关系[例(%)]
脑电图例数临床分型
轻型中型重型轻度异常6433(51.56)25(39.06)6(9.38)中度异常4213(30.95)25(59.52)4(9.52)重度异常282(7.14)11(39.29)15(53.57)? 脑电图与脑脊液关系:128例在脑电图检查的同日或次日进行腰穿,其中114例脑电图与脑脊液均异常,14例脑脊液正常而脑电图异常。腮腺炎病毒性脑炎脑电图的转归:80例痊愈患者做了脑电图复查,68例在14 d内恢复正常,12例4周后恢复正常。
3 讨论
腮腺炎病毒性脑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又称无菌性脑膜炎或浆液性脑膜炎。本病见于世界各地。其发病率每年为11~27/10万。临床表现类同,主要侵袭脑膜而出现脑膜刺激征,脑脊液中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白细胞增多。病程呈良性,多在2周以内,一般不超过3周,有自限性,预后较好,多无并发症。病毒侵犯脑膜同时若亦侵犯脑实质则形成脑膜脑炎。根据病情情况可呈大小不同的流行,亦可散在发病。
腮腺炎病毒属副黏液病毒科,呈园形,仅1个血清型,直径为90~600 nm,平均为140 nm,含不分节的单股负链RNA基因[2]。腮腺炎病毒对热极不稳定,56℃ 20 min即被灭活,具有不耐酸,易被脂溶剂灭活的特点。一般认为系该病毒直接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所引起。腮脑病毒入侵后使软脑膜水肿、充血、单核细胞渗出,白质脱髓鞘变化,脑组织灶性坏死、软化、水肿这些病理变化,使脑自发性生物电位改变而出现脑电图的异常。腮腺炎病毒性脑炎的脑电图以弥漫性或局限性异常慢波背景活动为特征,少数伴有棘波、棘慢综合波。慢波背景活动智能提示常脑功能,不能证实病毒感染性质,某些患者脑电图也可正常。
腮腺炎病毒性脑炎多在腮腺肿前6天或肿后2周内出现,一般多在1周内发生。临床表现为急性高热伴剧烈头痛、呕吐、嗜睡或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等,脑脊液检查均呈病毒性脑炎或脑膜炎的改变。一般预后良好,个别重者可致死亡。
本组146例腮腺炎病毒性脑炎患者中脑电图异常134例(91.78%), 这与宫崎元滋报道的92%的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电图与脑脊液关系中128例在脑电图检查的同日或次日进行腰穿,其中114例脑电图与脑脊液均异常,14例脑脊液正常而脑电图异常。这表明脑电图异常较脑脊液出现早。故对一些腰椎穿刺禁忌的腮腺炎病毒性脑炎患者做脑电图是最佳的选择。
4 参考文献
[1] 福山幸夫(著),张书香(译).小儿实用脑电图[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210.
[2] 刘玉梅,吴月鹏,郑 鹏,等.1100例病毒性脑炎脑电图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6,23(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