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

开腹手术后切口裂开的预防

2015-11-11 09:3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切口裂开的有效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开腹手术58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582例开腹手术发生切口裂开3例,其中2例全层裂开,1例部分裂开,2008年以前的2例全层裂开分别发生在术后的5 d、8 d;2009年后的仅1例部分裂开。结论: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术中注意手术操作的技术细节能降低切口裂开的发生率。

关键词: 腹部手术;切口裂开;围手术期;快速康复外科
  切口裂开是开腹手术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发生后对患者的外科临床结局有不利影响,临床上应该充分重视。近年来随着围手术期综合处理措施的进步,发生率有减少的趋势。回顾性分析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普外科2006年3月~2010年3月的开腹手术582例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82例,其中男397例,女185例,年龄17~82岁,平均48.2岁。原发病分别是恶性肿瘤237例(40.7%),腹部外伤105例(18%),腹膜炎179例(30.7%),其他61例(10.6%)。择期手术288例(49.4%),急诊手术294例(50.6%)。直切口413例(70.9%),横(斜)切口169例(29.1%)。并存病分别为:呼吸系统疾病79例(13.6%),糖尿病39例(6.7%),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89例(15.3%),休克34例(5.8%),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53例(9.1%)。
2 结果
  582例开腹手术发生切口裂开3例,总的切口裂开发生率为0.52%。其中2008年底前的209例发生2例,均为全层裂开,分别发生在术后的第5天、第8天,发生率为0.96%;2008年底后的373例发生部分切口裂开1例,发生于术后第10天,发生率为0.27%。
3 讨论
  开腹手术后并发切口裂开,对患者会造成严重的身心打击,使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严重的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甚至造成患者死亡,每当此时医生都会遭遇十分尴尬的境地,甚至由此引发医疗纠纷。故预防此并发症的发生意义重大。
  切口裂开常发生在术后1周左右,分为全层裂开和部分裂开(非全层裂开),在腹部手术中的发生率为0.2%~1.0%,因部分裂开症状隐匿,实际上的发生率可能高于文献报道[1]。切口裂开重在预防。近年来随着认识的深入,特别是微创外科和快速康复外科被外科界同仁的加深认识实践,带来围手术期处理上的整体上的进步,切口裂开发生有减少的趋向。如本组显示2008年底后的切口裂开发生率为0.27%,较前两年有明显降低。
  预防切口裂开:①术前:首先做好评估,切口裂开发生的高危因素有:年龄>65岁,急诊手术,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肥胖,恶性肿瘤,应用类固醇激素,切口感染,缝线,低蛋白血症,合并心肺疾病,腹膜炎,尿毒症和高胆红素血症等[2]。外科医生对上述情况应保持警惕,按照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容易纠正的术前要充分纠正。做好术前宣教,术前生理适应性训练等。②术中:采用优化的麻醉方法,有助于减少麻醉及手术应激,缩短住院时间,加快康复[3]。术中应有麻醉师的积极配合,应在腹壁充分松弛下关腹,与腹部切口愈合密切相关的一些手术操作技术细节应充分重视,如:横切口纵切口的选择,纵切口易发生裂开;电刀的正确使用,对筋膜组织切开少用电刀;缝合的间距、缘距合适,缝合太密、缘距过大都会适得其反,不利于愈合;缝线结扎要松紧合适,过紧使血供不好,不利愈合;手术时间长及有污染可能的切口要用大量的盐水冲洗;缝合前切口完美止血;深层组织要打三重结,剪线要保留线头2 mm;对有术后切口裂开高危因素的要置预防性减张缝合,减张缝合应基本无张力;对腹壁深层组织的关闭应由有一定经验的医生完成,可保证质量,减少裂开机会。上述细节非常重要,术后近期的切口裂开与上述操作细节疏忽有关。③术后:实际是术前工作的延续,不再赘述。切口的细致观察处理,引流管的处理也很重要,术后7 d切口会出现愈合嵴,愈合不良的则无,此时应警惕切口裂开,延长拆线时间[4]。失效的引流管应及早拔除。
  近年微创、快速康复的理念引入,一方面,以腹腔镜为代表的微创手术在外科的普遍开展,使过去许多需开腹的手术转为只需腹壁上开几个小口就能进行,直接降低了切口裂开的可能;另一方面快速康复理念带来的是围手术期处理的整体上的进步,对减少切口裂开功不可没。我们认为强化快速康复的意识,强化微创的意识,做好围手术期处理,注意腹部切口闭合的技术细节是预防切口裂开的有效方法。
4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60.
[2] 耿小平,孙  昀.切口裂开的预防与处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1):45.
[3] 尹大龙,刘连新.快速康复外科的临床应用及其前景[J].中华外科杂志,2008,46(5):323.
[4] 王德炳.克氏外科学[M].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78.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