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讨分析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387例乳腺癌病理标本,筛选出符合IMPC形态学和免疫标记标准的病例12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12病例ER、PR、HER-2进行检测,分析总结其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病例发病年龄51~69岁,平均(57.7±12.6岁),IMPC发生率占同期乳腺癌的3.1%,形态学均具有典型IMPC的表现,免疫组化结果ER阳性率为58.3%,PR阳性率为50%,HER-2阳性率为16.7%。结论:IMPC是一类具有特殊形态学表现的乳腺癌,结合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IMPC的诊断。
关键词:乳腺癌;微乳头状癌;免疫组化
乳腺癌是全球范围内女性最常发生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其发病率亦逐年上升。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是在2003年新版WHO乳腺肿瘤分类中新增的腺上皮性肿瘤[1]。国内对本病的认识尚不成熟,笔者对2004年~2010年间确诊的12例IMPC临床病理资料进行了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辽宁省肿瘤医院2004年~2010年间乳腺癌病理切片387例,对切片进行复习并按照2003年WHO分类标准,符合浸润性微乳头状癌诊断者有12例,进一步按照文献中的免疫标记标准进行明确[1-2]。
1.2 方法:病理标本经4%中性甲醛液固定,并常规进行脱水、石蜡包埋、HE染色处理,光镜下观察。对12例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ER、PR、HER-2。判断标准:ER、PR染色以胞核内细棕黄色颗粒为阳性;HER-2染色≥10%瘤细胞着色为阳性[3]。
2 结果
符合IMPC者12例,均为女性,年龄51~69岁,病程5 d~1年,IMPC的发生率占同期乳腺癌的3.1%。肿块在左侧乳腺者7例,右侧者5例,肿块大小(2.1 cm×1.4 cm)~(7.9 cm×3.2 cm)。其中11例为首诊病例,复发1例。12例全部手术治疗,其中11例首诊患者采取乳癌根治术,1例复发者行局部切除术。行同侧腋窝淋巴结清扫者10例,其中伴肿瘤转移者7例(70%)。
组织学特点:肿瘤细胞为柱状,胞质红染、细颗粒状,细胞核为圆形且较大,易见核分裂,胞核染色较深,核仁不明显。肿瘤细胞呈簇状浸润性生长,排列成微小乳头状,并且细胞簇呈实性或管状在海绵状腔隙内漂浮,细胞簇一般由内至外呈放射样排列成锯齿状的外缘,乳头中心缺乏纤维血管的轴心,部分病例可见腺管样结构,周围由细网状纤维组织间质组成,其内包含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癌细胞巢与周边包绕的纤维组织间有着类似腺管的无细胞的间隙,间隙被纤细的纤维组织所分隔,无表现促纤维组织增生现象。以上结构占整个肿瘤组织45%~85%伴有淋巴结转移者其淋巴结内转移灶的形态学表现与乳腺原发灶相同。
免疫组化:12例均对ER、PR、HER-2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ER阳性7例(阳性率为58.3%),PR阳性6例(阳性率为50%),HER-2阳性2例(阳性率为16.7%)。
3 讨论
Fisher等在1980年首次报道IMPC,在2003年新版WHO乳腺和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病理学与遗传学分类中IMPC成为一类新的肿瘤类型。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其是浸润性导管癌的一种形态学亚型,或被称为浸润性导管癌伴微乳头状分化,目前为止国内外对其诊断标准尚无一致意见。
IMPC多见于中老年妇女,年龄多集中于50~62岁,与浸润性导管癌以及其他乳腺癌共同存在时,有共存类型乳腺癌表现。病理学大体表现和浸润性导管癌相同,肿瘤质硬,切面灰白色,多浸润性生长。本病需与黏液腺癌、高分化腺癌、大汗腺癌等鉴别,主要鉴别点包括:黏液腺癌的黏液染色阳性;高分化腺癌中免疫组化EMA、MUC-1表达在内腔面,本病则表达于微乳头或者微腺管间质侧;大汗腺癌中GCDFP-15阳性。本研究中IMPC发病年龄在51~69岁,占同期乳腺癌的3.1%。一般情况下IMPC是作为浸润性导管癌的部分形态表现,作为癌全部形态的情况少见,而IMPC成分所占比例多少才可诊断为IMPC无统一意见,在50%~75%之间[4]。本研究12例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成分占45%~85%。免疫组化结果ER阳性率为58.3%,PR阳性率为50%,HER-2阳性率为16.7%,与文献报道一致[3]。
综上所述,IMPC是一具有特殊病理形态学表现的乳腺癌,并具有较强的淋巴管侵袭能力及高淋巴结转移率的特点。预后较差,加强对本病临床病理特征的认识,有利于对IMPC进行正确治疗和改善预后。
4 参考文献
[1] 冯国勋,李德昌,周 晓.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病理及预后分析[J].河北医药,2010,32(7):799.
[2] 张亚青,晏 伟,杨守京,等.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6,13(4):253.
[3] 张亚青,晏 伟,杨守京,等.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6,13(4):253.
[4] 刘旭妍,王杰忠,王少烽.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5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