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

乳腺乳头状病变基础分析

2015-07-03 12:2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关键词】 乳腺乳头 病变分析

乳头状肿瘤的特点是伴或不伴肌上皮细胞层和以纤维血管茎作为支撑的上皮增生肿瘤,可位于从乳头到tdlu导管系统内的任何部位,分为良性、非典型性和恶性。乳腺的乳头状肿瘤很多见,发生自导管不同部位,临床病理特点不同。这类肿瘤在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常有困难,从而难以正确诊断和处理。结合近5年400余例乳头状肿瘤,就乳腺乳头状肿瘤分类、病理特点分析如下。中央型乳头状瘤中央型乳头状瘤又称大导管乳头状瘤、孤立性导管内乳头状瘤、乳晕下导管内乳头状瘤,因缺乏一致命名原则,各种类型的导管内乳头状瘤发病率不明。总之,在良性乳腺肿瘤中,乳头状瘤所占比例<10%,本病主要发生在乳晕下大导管内,常为孤立、单发,发病年龄30~50岁多见,病程长。本病特点是导管上皮和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纤维脉管束的乳头状树枝状结构,乳头可分支吻合,形成腺样结构。乳头表面被覆一层肌上皮细胞和其上的上皮细胞,无异型。在乳头状与腺样结构的瘤组织中,局部伴有明显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假浸润和大汗腺化生的特殊图像,即硬化性乳头状瘤,很容易误诊为乳头状癌。在冷冻切片诊断中,必须注意肿瘤确切部位。

  周围型乳头状瘤周围型乳头状瘤又称微乳头状瘤,是who(2003)乳腺肿瘤组织学中的新名词。发生于中小导管的乳头状肿瘤,肿瘤体积较小,肉眼较难发现,平均发病年龄与中央型乳头状瘤相近,但略年轻,平均39.6岁,组织学特征基本类似中央型乳头状瘤。www.lw881.com较之中央型乳头状瘤,更常伴发普通型导管内上皮增生、非典型导管内上皮增生、导管原位癌或浸润癌,以及硬化性腺病或放射状瘢痕等。乳腺乳头状腺瘤乳腺乳头状腺瘤又称乳头管腺瘤、旺炽性乳头状瘤病、乳头状瘤病、乳晕下导管乳头状瘤病,是发生于乳头部导管的一种少见良性肿瘤。好发40~50岁女性,病程长。主要表现:乳头表面糜烂、结痂、乳头增粗、变硬,临床常误诊为乳头派杰氏病,肿瘤边界可清楚或不清楚,直径0.5~2.0cm,切面灰白或灰黄、实性,少数可见小囊。镜下乳头部导管上皮增生,形成大小不等腺样、乳头状或实性结构,乳头一般分支少,部分乳头中央间质丰富。部分乳头粗短,乳头中央纤维结缔组织稀少或缺失。衬覆腺管和乳头的腺上皮排列较规则,无异型。偶尔个别腺管内可见小灶性坏死,但这不是恶性肿瘤证据。乳头部乳头状腺瘤绝大多数均为良性。小导管乳头状增生小导管乳头状增生为非肿瘤性疾病,应与乳头状瘤区别。导管上皮乳头状增生是指上皮增生,曲折呈乳头状,乳头低,分布广,为导管上皮实性增生的一种,不具有真正纤维脉管轴心,不产生症状,无特殊临床意义。在腺病中常伴随有小导管乳头状增生。乳腺乳头状癌乳腺乳头状癌为一种特殊型乳腺癌,占全部乳腺癌的1.18%,10年生存率63.6%。多发生于乳腺中央区的大导管,少数亦可见于中小导管。50岁以上老年人多见。常有乳头溢液,肿块直径约3cm,癌组织以乳头状结构为主,乳头可大可小,乳头中部常见纤维血管束,表面被覆单层或多层异型上皮细胞,极性紊乱,肌上皮消失,常见核分裂象,部分癌细胞也可形成腺管或筛状结构。其浸润多见于乳头基底部或囊(管)壁周围。若癌组织局限于扩张的导管内或囊腔内者,仍属于非浸润癌。讨 论乳腺乳头状病变的良恶性形态表现极相似,有时组织学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特别是冷冻切片时,因可能对乳头状增生复杂结构认识不足,另外受出血、纤维化、导管上皮变形及假浸润误导,因此常会出现误诊或过诊现象。综合上述,乳腺乳头状病变与乳头状癌应加以鉴别诊断。中央型乳头状瘤,一般认为不是癌前病变,应当保守治疗,以楔形或锥形切除为主,中小导管多发乳头状瘤,因病变范围广泛,一般的局部切除常嫌不足,以区段或局部广泛切除为宜。患者年龄在45岁以上者的重度乳头状瘤病时,建议单纯乳腺切除。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