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

改良小横切口治疗小儿隐睾72例体会

2015-10-05 14:1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目的:探讨小横斜口在治疗隐睾中的应用,总结提高疗效的措施。方法:采用于腹股沟外环处做一与皮纹一致的长约1.5~2.0 cm横切口,不打开腹股沟管,在外环口找到未闭鞘突和睾丸,分离至内环处,将睾丸经隧道引致阴囊,固定于阴囊皮肤与肉膜腔隙间。结果:72例睾丸均下降至阴囊内,平均住院时间(7.0±0.5)d,未发现睾丸坏死及萎缩。结论:本手术应用与皮纹平行的小横切口且未破坏腹股沟管,创伤小,时间短,恢复快,痛苦小,美观,疗效满意。

关键词:睾丸下降固定术;隐睾
    隐睾是常见的先天性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发育畸形,指睾丸未能按正常发育过程从腹膜后下降至阴囊底部。其原因尚不十分清楚,有学者认为与睾丸引带的牵拉、腹内压作用、附睾发育以及内分泌的影响有关[1]。2007年1月~2009年12月对72例小儿可触及隐睾行睾丸下降固定术,术中应用腹股沟小横切口且不打开腹股沟管,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72例,年龄1.5~11.5岁,平均3.3岁;左侧26例,右侧32例,双侧14例;其中腹股沟型48例,皮下环型24例;单侧手术时间25~40 min,平均35 min。

1.2  手术方法:采用基础麻醉加连续骶管麻醉,于患侧外环处做一与皮纹一致的长约1.5~2 cm的横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筋膜后,在腹股沟外环口找寻未闭的鞘突和睾丸。在本组中都可找到睾丸,切断鞘突附着部,分离精索鞘状突与腹股沟外环的联系再向腹股沟管内分离至内环处。打开未闭鞘突的前壁,翻出睾丸进行检查,横断鞘突并游离至内环处高位结扎,注意勿损伤输精管,游离精索,用手指探入阴囊形成一隧道,在阴囊底部进中线处做一小横切口分离皮下和肉膜间形成一个腔隙,将睾丸引致其中,1号线固定并缝合切口。

1.3  术后处理: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平卧1~2 d,切口7 d拆线,术后定期复查,了解睾丸位置及发育情况。

1.4  结果:72例均下降至睾丸内,患者平均住院时间(7.0±0.5)d。

2 讨论

2.1  手术方法的改进:传统的手术方法应用与腹股沟平行的斜切口,长约4~5 cm,并需打开腹股沟管,我们在手术中发现大多数隐睾位于腹股沟外环以外,所以并不需打开腹股沟管,采用小横切口完全可以解决。

2.2  手术年龄:隐睾的发病率在生长发育中逐渐下降,在出生后仍可继续下降,但到6个月龄后继续下降的机会明显减少[2]。隐睾如不治疗,2岁就可以有不可逆的病理改变,因此手术年龄公认为1~2岁最合适。

    隐睾是小儿泌尿外科常见的疾病,新生儿隐睾应于3个月后复查,如仍未下降者才能诊断为隐睾。Scorer等认为,6个月后隐睾自动下降的可能性极小,1岁后隐睾几乎不会降入阴囊[3]。因此需手术干预,传统的手术方法应用与腹股沟平行的斜切口,长约4~5 cm,并需打开腹股沟管,因为在大多数患儿的隐睾位于腹股沟外环以外,因此我们采用小横切口并不打开腹股沟管的手术方法。睾丸下降固定术的关键是将睾丸和精索广泛游离使其无张力的置入阴囊。我们在手术中发现隐睾患儿睾丸和精索与周围组织的粘连主要是在腹股沟外环以及睾丸引带处,者在小切口下也能直视分离,加之儿童组织疏松,易于松解。对大多数隐睾患儿可以达到治疗目的,手术方法简单易行,创伤小,时间短,恢复快,痛苦小,美观,疗效满意,早期即可下床活动,疤痕小,受到患儿家长的欢迎。

3 参考文献

[1] 黄澄如.实用小儿泌尿外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74.

[2] 张金哲,潘少川,黄澄如.实用小儿外科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961.

[3] Scorer CG,Farrington GH.Congenital Deformities of the testis and Epididymis[M].London:Appleton Century Crofts,1977:16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