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观察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疗效。方法:选取53例胫骨Pilon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骨折情况,31例患者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A组),22例患者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B组),所有患者随访6~36个月,观察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后两组患者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6~36个月,比较治疗效果显示,A组优17例,良12例,优良率为93.55%;B组优9例,良10例,优良率为86.3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各具特点,在临床使用时应该根据患者骨折部位操作情况,采用针对性的手术方法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关键词:切开复位内固定;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胫骨Pilon骨折;疗效
Pilon骨折是位于胫骨远端1/3处的骨折,Pilon骨折波及负重关节面,而且患者大多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并伴关节面粉碎、塌陷[1-2]。Pilon骨折的治疗方法可采用手术与保守治疗,传统的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后患者往往愈后不良,容易发生创伤性关节炎[3]。为了提高治疗效果,更好地恢复患者的功能,对53例胫骨Pilon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09年3月53例胫骨PILON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患者骨折情况,31例患者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A组),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18~51岁,平均(36.5±18.5)岁;22例患者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B组),其中男15例,女7例,年龄18~50岁,平均(35.5±17.5)岁;53例患者的致伤原因分别为交通事故与高空坠落伤,其中Ⅱ型41例,Ⅲ型1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受伤程度等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A组手术方法:31例软组织情况较好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切入点的选择根据患者的骨折情况及软组织情况而定,13例以胫骨外侧柱骨折为主的患者经外侧入路,5例以胫骨内侧柱骨折为主的患者经前内侧入路,11例以胫骨中间柱及后踝骨折为主的患者经后外侧入路,2例复杂多处骨折患者采用联合切口,但切口之间皮肤宽度>7 cm。内固定材料和选择同样取决于患者骨质情况、粉碎程度、骨皮质连续性及软组织条件等。本组患者中17例选择非锁定钢板,其余14例患者采用固定锁定钢板与可变锁定钢板。22例患者采用游离自体髂骨植骨。
1.2.2 B组手术方法:22例开放性高能量胫骨Pilon骨折及软组织条件较差的患者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首先对于13例伴有腓骨骨折的患者,进行腓骨解剖复位固定,恢复下肢长度后,再锐性切开皮肤软组织,采用有限皮肤切开进行骨折复位,对9例骨骺塌陷缺损患者进行植骨,用松质骨螺钉或克氏针固定骨折块。
1.3 观察指标:所有患者随访6~36个月,根据患者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对疗效进行判定。优:踝关节活动正常,无肿胀、无痛、无畸形、无关节强直;良:关节活动略受限,踝关节活动范围小于正常75%,无肿胀、无畸形、高强度运动时感觉有疼痛[2];差:外观及影像显示明显畸形,跛行,行走时疼痛,关节活动受限,踝关节活动范围小于正常50%。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且进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随访6~36个月,比较治疗效果显示,A组优17例,良12例,优良率为93.55%;B组优9例,良10例,优良率为86.3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比较[例(%)]
组别 | 例数 | 优 | 良 | 差 | 优良率(%) |
A组 | 31 | 17(54.84) | 12(38.71) | 2(6.45) | 93.55① |
B组 | 22 | 9(40.91) | 10(45.45) | 3(13.64) | 86.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