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讨和研究单侧轻比重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应用于高龄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35例患者资料,对麻醉方法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麻醉效果Ⅰ级34例,Ⅱ级1例。手术麻醉后的5 min、10 min、20 min及手术结束时的SBP降幅在基础值的30%之内。结论:单侧轻比重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具有起效快、作用完善等特点,且较为安全,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单侧轻比重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老年患者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人口老龄化的增长,老年患者在临床上所需要进行的手术也逐渐增多。因此,随着老年患者年龄的增大,身体各项技能的不断退步,这就对老年麻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10月之间所收治的因股骨头坏死或股骨颈骨折需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35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男24例,女11例,年龄66~89岁,体重52~66 kg,ASA分级Ⅱ~Ⅲ级。其中合并高血压病9例,冠心病4例,糖尿病3例,脑梗死后遗症4例,心律失常11例。
1.2 麻醉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麻醉前的常规检测,对各项生命体征如心率(HR)、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SpO2)等进行监测。局部麻醉后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或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监测CVP输液,给予复方乳酸钠林格液5~10 ml/(kg•h)进行麻醉前滴注。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在上,给予患者面罩吸氧,频率设置在3~5 ml/min,穿刺位置选在L3~L4之间,使用针内针法将穿刺针置入蛛网膜下腔系,经穿刺导管注入0.5%布比卡因1.5 ml加无菌用水3.5 ml,速度控制在5~10 s内注完,之后将硬膜外导管置入并固定。根据术中需要通过导管加用2%利多卡因3~5 ml,部分患者根据情况可通过静脉注射方式给予度氟合剂1/4~1/2 U。输血、输液速度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和术中出血量、CVP、Bp等进行调整,如果患者血压低于基础值的30%则给予麻黄碱5~10 mg。
1.3 效果评定:对麻醉前、麻醉后的5 min、10 min、20 min、切皮、手术结束时的SBP、DBP、HR、SpO2进行统计并记录。将麻醉效果分为五个等级:Ⅰ级:麻醉效果良好,镇痛、肌肉松弛效果满意;Ⅱ级:镇痛效果良好,肌肉松弛效果略低;Ⅲ级:镇痛效果略低,肌肉松弛效果较差;Ⅳ级:镇痛效果及肌肉松弛效果均欠佳;Ⅴ级:无麻醉效果,镇痛、肌肉松弛效果均无。同时对本组患者术中加用麻黄碱、局部麻醉药和镇痛药的情况进行记录。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3.0软件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本组35例老年患者的麻醉效果进行统计,Ⅰ级34例,Ⅱ级1例,无Ⅲ、Ⅳ、Ⅴ级。手术麻醉后的5 min、10 min、20 min及手术结束时的SBP降幅在基础值的30%之内,不需要另外使用麻黄碱,无术中静脉加用镇痛药的病例,随访3 d,无麻醉相关并发症出现。术中进行HR及SpO2监测结果显示,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35例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单侧轻比重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各时间点数据变化统计( )
指标 | SBP(kPa) | DBP(kPa) | HR(次/min) | SpO2(%) | |
麻醉前 | 19.4±2.2 | 11.49±2.2 | 74±6 | 94±4 | |
麻醉后 | 5 min | 18.2±2.7 | 11.1±2.2 | 79±4 | 92±3 |
10 min | 18.1±2.6 | 11.7±2.7 | 81±7 | 95±6 | |
20 min | 18.5±2.4 | 10.4±2.1 | 78±4 | 98±4 | |
切皮时 | 18.4±1.9 | 11.1±1.7 | 78±5 | 92±5 | |
手术结束时 | 18.6±2.1 | 10.8±2.4 | 81±4 | 9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