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

硬核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出手术治疗效果观察

2015-09-24 08:5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目的:探讨小切口囊外摘出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70例共80只眼硬核白内障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的手术治疗,观察组予以硬核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效果情况。结果:从治疗后的视力改善情况分析,观察组在术后的1个月后,视力≥0.5为57.5%,而对照组为22.5%,术后3个月,视力≥0.5的为77.5%,而对照组为30.0%,与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手术前后患者的散光改善情况分析,术后1个月、3个月对照组的平均散光为(1.67±0.86)D、(1.32±0.64)D,而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的平均散光为(2.39±1.46)D、(2.26±1.28)D,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切口囊外摘出术治疗硬核白内障临床效果满意,适合临床上的应用推广。

关键词:硬核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出术;疗效分析

眼科的首位失明疾病是白内障,约有40%以上的患者的失明与盲目与白内障息息相关。而白内障的治疗首选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该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时间快,但是由于我国的医疗水平参差不齐,在基层医院难以开展,且价格昂贵,缺乏可行性。而采用非超乳白内障摘出人工晶体植入术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现将170例共80只眼硬核白内障患者的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该组患者170例,均为我院2007年6月~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硬核白内障患者,排除全身健康状况较差者,玻璃体出血机化以及白内障混浊较重的瞳孔粘连不能散开的患者,其中男114例,女56例;年龄47~76岁,平均(52.4±4.5)岁;病情3~20年,平均(12.3±2.4)年。按施玉英分级标准将核分为5度,选择其中在Ⅲ度以上的硬核白内障患者共计80只眼,Ⅲ度、Ⅳ度、Ⅴ度分别是28例、32例、20例[1]。术前患者的视力感光为0.15,直径≥7 mm。以上均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在病情、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予以常规的手术治疗,观察组予以硬核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1.2  治疗:观察组予以球周常规麻醉,在角膜缘内透明角膜上的2点钟方位做辅助切口,在9~12点钟的方位做结膜瓣,在距离角膜缘2 mm处以10点半的方位为中心,做弦长4.6~5.0 mm的切口,在切口两端向前做垂直短切口约1 mm,作隧道于巩膜瓣,穿透透明角膜进入前房,注射透明质酸钠,行开罐式截囊,囊口直径为6~9 mm,充分进行水分离和水分层。再次注射透明质酸钠。选用钝针头进行中心核旋转,直至中心核脱离前房,并采用象限咬切法娩核。对照组做平行角膜缘弧长为10~12 mm的切口,术后在切口处缝合4~7针。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术后用药以及护理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评价标准:分别进行术后第4天、1个月、3个月的随访工作,随访的内容包括患者的视力、眼压和角膜曲率,计算散光度。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统计包,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t检验做组间比较,χ2检验做计数资料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的视力恢复情况比较:见表1。从治疗后的视力改善情况分析,观察组在术后的1个月后,视力≥0.5为57.5%,而对照组为22.5%,术后3个月,视力≥0.5的为77.5%,而对照组为30.0%,与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术后的视力恢复情况比较(只)

术后时间

对照组

观察组

术后第4天

5

19

术后1个月

9

23

术后3个月

12

3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2  两组术前术后散光的情况比较:见表2。从手术前后患者的散光改善情况分析,在治疗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对照组的平均散光为(1.67±0.86)D、(1.32±0.64)D,而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的平均散光为(2.39±1.46)D、(2.26±1.28)D,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2  两组术前术后散光的情况比较( ,D)

比较点

观察组

对照组

术前

0.73±0.61

0.69+0.57

术后1个月

2.39±1.46

1.67±0.86

术后3个月

2.26±1.28

1.32±0.64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1
3 讨论
小切口囊外摘出术治疗硬核白内障具有切口小、见效快、疗程短、角膜散光小以及视力恢复时间短等优点,简直可以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相提并论。采用巩膜隧道式切口,且在进入前房切口要位于透明角膜缘内1 mm左右时,形成完整的巩膜瓣,防止术中、术后虹膜脱出,确保术后切口密闭,减少甚至杜绝术后切口渗漏或浅前房撕囊。这是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2]。连续环形撕囊,由于囊口平滑有弹性,具有较强的抗撕裂功能。当撕囊后出现周边放射状撕裂时,其前囊的张力和支撑力将大大下降。娩核是关键的步骤,首先一定要做好水分离和水分层,尽量将皮质、软核、硬核分离,使核体积缩小,易于娩出。另外,小切口白内障摘出防止了较高的超声能量对角膜的影响,采用黏弹剂保护下手法娩出晶状体核,术式安全性能好,尤其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3]。
由于人们对眼部健康维护的意识比较薄弱,再加上一些患者的经济条件等原因导致很多白内障患者就诊的时间均较晚,往往是错过了就医的最佳时间。从本次的研究中看出,在Ⅳ度、Ⅴ度以上的有52例患者,说明患者是在视力已经影响日常生活情况后才考虑就诊的。而小切口囊外摘出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效果较佳。术后1个月和3个月的视力≥0.5的达到57.5%、77.5%。术后1个月、3个月的平均散光为(2.39±1.46)D、(2.26±1.28)D,与术前的(0.73±0.61)D比较,治疗后的情况相当理想。但是值得指出的是,角膜内皮水肿及虹膜反应是白内障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机械性刺激是术后角膜水肿的主要原因[4]。术巾手术器械及晶状体核的碰撞和注吸液的刺激有关,所以对既往有青光眼的患者术前应该做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检查,术后对所有患者予以典必舒滴眼液滴眼以及地塞米松结膜下注射,防止并发症的产生影响手术的效果。
综上所述,小切口囊外摘出术治疗硬核白内障临床效果满意,适合临床上应用推广。
4 参考文献
[1] 王  斌,翟  鑫,邵亚兰,等.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120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24):4802.
[2] 隋英娜,迟东英.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118例[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05,22(1):67.
[3] Hepsen IF,Cekic O,Bayramlar H,et al.Small incision extracapsular cataract surgery with manual phacotrisection[J].Journal of cataract and refractive surgery,2000,26(7):1048.
[4] Berkant Kaderli,Remzi Avci.Small-Incision Manual 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 Using Deep-Topical,Nerve-Block Anesthesia[J].Ophthalmic Surgery Lasers,2004,35(6):460.
[收稿日期:2012-03-08   编校:朱林]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