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讨小切口囊外摘出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70例共80只眼硬核白内障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的手术治疗,观察组予以硬核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效果情况。结果:从治疗后的视力改善情况分析,观察组在术后的1个月后,视力≥0.5为57.5%,而对照组为22.5%,术后3个月,视力≥0.5的为77.5%,而对照组为30.0%,与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手术前后患者的散光改善情况分析,术后1个月、3个月对照组的平均散光为(1.67±0.86)D、(1.32±0.64)D,而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的平均散光为(2.39±1.46)D、(2.26±1.28)D,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切口囊外摘出术治疗硬核白内障临床效果满意,适合临床上的应用推广。
关键词:硬核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出术;疗效分析
眼科的首位失明疾病是白内障,约有40%以上的患者的失明与盲目与白内障息息相关。而白内障的治疗首选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该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时间快,但是由于我国的医疗水平参差不齐,在基层医院难以开展,且价格昂贵,缺乏可行性。而采用非超乳白内障摘出人工晶体植入术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现将170例共80只眼硬核白内障患者的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该组患者170例,均为我院2007年6月~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硬核白内障患者,排除全身健康状况较差者,玻璃体出血机化以及白内障混浊较重的瞳孔粘连不能散开的患者,其中男114例,女56例;年龄47~76岁,平均(52.4±4.5)岁;病情3~20年,平均(12.3±2.4)年。按施玉英分级标准将核分为5度,选择其中在Ⅲ度以上的硬核白内障患者共计80只眼,Ⅲ度、Ⅳ度、Ⅴ度分别是28例、32例、20例[1]。术前患者的视力感光为0.15,直径≥7 mm。以上均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在病情、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予以常规的手术治疗,观察组予以硬核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1.2 治疗:观察组予以球周常规麻醉,在角膜缘内透明角膜上的2点钟方位做辅助切口,在9~12点钟的方位做结膜瓣,在距离角膜缘2 mm处以10点半的方位为中心,做弦长4.6~5.0 mm的切口,在切口两端向前做垂直短切口约1 mm,作隧道于巩膜瓣,穿透透明角膜进入前房,注射透明质酸钠,行开罐式截囊,囊口直径为6~9 mm,充分进行水分离和水分层。再次注射透明质酸钠。选用钝针头进行中心核旋转,直至中心核脱离前房,并采用象限咬切法娩核。对照组做平行角膜缘弧长为10~12 mm的切口,术后在切口处缝合4~7针。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术后用药以及护理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评价标准:分别进行术后第4天、1个月、3个月的随访工作,随访的内容包括患者的视力、眼压和角膜曲率,计算散光度。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统计包,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t检验做组间比较,χ2检验做计数资料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的视力恢复情况比较:见表1。从治疗后的视力改善情况分析,观察组在术后的1个月后,视力≥0.5为57.5%,而对照组为22.5%,术后3个月,视力≥0.5的为77.5%,而对照组为30.0%,与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术后的视力恢复情况比较(只)
术后时间 | 对照组 | 观察组 |
术后第4天 | 5 | 19① |
术后1个月 | 9 | 23① |
术后3个月 | 12 | 31① |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2 两组术前术后散光的情况比较:见表2。从手术前后患者的散光改善情况分析,在治疗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对照组的平均散光为(1.67±0.86)D、(1.32±0.64)D,而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的平均散光为(2.39±1.46)D、(2.26±1.28)D,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2 两组术前术后散光的情况比较( ,D)
比较点 | 观察组 | 对照组 |
术前 | 0.73±0.61 | 0.69+0.57 |
术后1个月 | 2.39±1.46① | 1.67±0.86 |
术后3个月 | 2.26±1.28① | 1.32±0.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