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

电生理检查对室上性心动过速(SVT)诊断及分型

2015-09-17 11:4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目的:对电生理检查对室上性心动过速(SVT)诊断情况以及分型的准确性进行分析。方法:随机抽取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患者178例,对其分别采取术前食管电生理检查和术中心内电生理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对诊断价值进行评价。结果:两种电生理检查的结果之间存在的差异较小,只是对于间隔旁道(SAP)参与的AVRT与房性心动过速(AT)的诊断率而言食管电生理检查较心内电生理检查低。结论:采用电生理检查对室上性心动过速进行诊断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对其予以推广。

关键词:室上性心动过速;电生理检查;诊断;分型
    目前在临床上经常出现的室上性心动过速(SVT)是一种相对比较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一般情况下会表现出突发突止的特点,并且该病的持续时间的长短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大多数的SVT患者发作时体表心电图的记录很难实现[1]。目前在临床上多采用经食管心房起搏(TEAP)的方法对进行SVT进行明确的诊断[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本次研究中所有的研究对象均为在过去几年时间里我院收治的SVT患者病例,共178例,男82例,女96例,年龄15~76岁,平均52岁;患者中患病时间最长的达6年之久,患病时间最短的也已有半年时间,患者的平均患病时间在2.5年左右。患者的自然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在2009年3月~2012年3月这段时间里我院收治的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患者病例178例,对这178例患者先后分别采用食管电生理检查(使用东方电子仪器厂生产的DF-3A型心脏电生理刺激仪,刺激诱发出PSVT后,对ESO导联和V1导联进行同步扫描,对PV1-PE、R-PE的距离进行准确测量)和心内电生理检查[常规方法插入4根6 F心内电极导管,定位于高位右房、房室束、右心室心尖部和冠状静脉窦,诱发出PSVT后,对Ⅰ、aVF、V1、HRA、CS、RVA、His电图进行同步描记,找出HRA、CS远端、CS中端、CS近端、RVA、His处逆传至心房的最先激动点,对HRA最先激动的VA间期与CS导联最先激动VA间期的差值(ΔA)、PV1-PE、R-PE的距离进行准确测量进行测量],将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对采用电生理对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诊断的准确性以及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

1.3  统计学处理: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比较分析得出,食管电生理检查与心内电生理检查均能对SVT产生较好的诱发效果,对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房室结双径路(DAVNP)、常见的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OAVRT)、右侧房室旁道(RAP)、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左侧房室旁道(LAP)的诊断率两种方法基本保持相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间隔旁道(SAP)参与的AVRT与房性心动过速(AT)的诊断率而言,食管电生理检查与心内电生理检查之间差异较大,食管电生理准确率相对较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种检查方法结果比较[例(%)]

方法

例数

AVNRT

DAVNP

AVRT

RAP

SAP

AT

食管

178

68(38.2)

68(38.2)

107(60.1)

19(10.7)

4(2.2)

2(1.1)

心内

178

70(39.2)

70(39.2)

103(57.9)

18(10.1)

7(3.9)

5(2.8)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在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之前,这178例患者均通过TEAP与静脉推注阿托品或者是静脉滴注异丙基肾上腺素进行结合使SVT得到了成功的诱发以及终止,并且进行了初步地分型,而且利用心内电生理检查得到证实后都进行了成功地射频消融术,对有创检查的盲目性予以了有效的避免。在进行心内生理检查以及射频消融术的初期产生了阳性患者对进行筛选的作用,使有创检查的盲目性得到有效地减少并且使成功率得到显著的提高。通过本次研究已经证实TEAP 对SVT进行诊断与分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这一结果与相关的文献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尽管对一些少见型SVT的分型还不是明确,但是该项检查多具有的无创、简便、费用低廉的特点,使其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容易对其进行开展[3]

    综上所述,绝大多数的室上性心动过速(SVT)患者均能够采用电生理进行诊断与分型,并且该项检查的准确率相对较高,尽管对于一些少见型的分型还不是十分的准确,但是该技术的无创等优点决定了其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4 参考文献

[1] 马  虹,吴素华,王业松,等.食管电生理PV1PE和RPE对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诊断价值[J].心电学杂志,2007,16(21):545.

[2] 晋从海,徐  岩,章  鸿,等.食管导联对左、右侧房室旁道伴顺向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定位价值[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8,10(35):401.

[3] 张玉秋,陈宏勃,孙健力.74例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人行射频消融术的护理[J].吉林医学,2006,27(4):39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