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

2015-09-17 11:4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目的:探讨深静脉置管患者发生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临床资料,探讨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原因。结果:深静脉置管434例患者,平均置管时间8.4 d,发生血管导管相关感染21例,感染率为4.84%,患者经积极治疗均治愈出院。结论:减少危险因素,加强操作过程管理,缩短深静脉置管时间,可降低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

关键词:血管导管;感染;预防

 深静脉留置为静脉脆性大、年老体弱不能固定体位、长期化疗患者,减轻了外周静脉输液的痛苦,减少了外周静脉炎的发生,也为长期静脉营养提供了良好通路。笔者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434例深静脉置管患者病例资料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锁骨下静脉置管434例,男229例,女205例,年龄32~93岁,平均52.3岁。其中内科患者置管252例,外科患者置管99例,ICU患者置管83例,深静脉平均留置时间为8.4 d。中心静脉抗菌导管均是美国Arrow公司生产的,其中使用单腔管留置386例,双腔管留置48例。
1.2  深静脉留置方法:患者均给予锁骨下静脉穿刺,局部皮肤严格消毒后采取Seldinger穿刺插管技术,穿刺成功后即在贴膜上注明置管日期,2次/周按规范更换贴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每天评估患者置管保留的必要性,补液结束后及时封管,如停止静脉补液即拔除置管;每天观察置管处是否出现红、肿、热、痛等感染症状,有无脓性分泌物,置管外露长度。如患者出现局部感染征象,进行局部分泌物及血液培养,即时拔除深静脉留置管。如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排除导管感染因素外,拔除深静脉置管并进行导管尖端培养及血液培养。根据药敏结果予以抗生素治疗。
1.3  诊断标准:按卫生部2001年《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血管相关性感染临床诊断:①深静脉留置部位有脓液存在,或有蜂窝组织炎的临床表现;②深静脉导管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弥漫性红斑(理化因素所致);③操作经血管侵入,发热>38℃,局部有压痛(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病原学诊断:导管尖端培养和/或血液培养分离出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
2 结果
2.1  血流导管相关感染与深静脉置管时间的相关性:434例置管患者平均置管时间为8.4 d,发生感染21例,其中局部感染17例,血流感染4例,感染率为8.97%。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均治愈出院。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4例,其中3例置管时间均>10 d。血管相关性感染病例与置管时间,见表1。
表1  血管相关性感染时间与置管感染率

置管时间

例数

感染(例)

感染率(%)

1~5 d

152

3

1.97

6~10 d

267

11

4.12

>10 d

15

7

46.67


2.2  血管相关性感染:血液和导管培养共检出病原菌15株,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为主。血管相关性感染病例中病原菌分布:表皮葡萄球菌5例(33.33%),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13.33%),大肠埃希菌2例(13.33%),卡通布兰汉菌2例(13.33%),产气肠杆菌1例(6.67%),白色假丝酵母3例(20.00%)。
3 讨论
血管相关性感染,国内国外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美国深静脉置管相关感染的总发生率为5.0%~26%,其中CRBSI发生率为2.3%。本院434例深静脉置管患者发生感染21例,感染率为4.84%,其中血液感染4例,感染率为0.92%,血管相关性感染率处于相对较低水平[1]。
血管相关性感染因素:①置管时间:锁骨下静脉的感染发生率随着置管时间的延长而增加;②个体差异:患者年龄较大、免疫力低下(各种原因引起的白细胞低下)、皮肤完整性受损等发生深静脉置管后感染概率较大;③操作因素:操作者置管的熟练速度,完成操作所需的时长、次数及无菌观念是否严格都与深静脉置管后感染发生率密切相关;④置管护理:置管后贴膜更换时间、封管流程、无菌操作等与感染发生率相关;⑤导管相关因素:导管直径、材料、硬度等也是感染诱发因素。
血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①缩短置管的时间:根据重点部位感染管理(SOP)要求,每天评估置管的必要性;②增强患者体质:对年龄偏大、免疫力低下、恶性肿瘤患者,给予相应对症治疗;③规范选择导管:根据患者不同个体差异,选择导管型号,尽可能进行锁骨下静脉进行穿刺;④规范置管管理;置管时严格无菌操作,置管后定期更换贴膜,加强导管接口护理,减少输液污染,保持插管部位干燥等[2-3]。
预防血管相关血流的感染关键是减少发生感染相关因素,包括术前评估患者身体状况、置管时机、操作熟练度,置管后加强置管操作环节与过程维护的管理,正确选择留置静脉和导管类型,尽可能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加强患者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对于预防血管导管相关感染显得尤为重要。
4 参考文献
[1] 王  进,梁  军,肖永红.2008年血流感染病原菌构成及耐药性[J].中华医药感染学杂志,2010,20(16):2399.
[2] 李为民,李培军,姜  楠,等.心血管术后危重患者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细菌培养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5):1974.
[3] 常银环,窦艳玲.加强医院感染的控制与防范管理[J].吉林医学,2012,33(11):2464.
[收稿日期:2012-03-19   编校:朱林]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