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 了解2006年-2011年漳州市流行出血热(EHF)的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对2006年-2011年漳州市66例EHF病例的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①2006-2011年漳州市EHF年均发病率为0.23/10万;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11月至次年6月,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②66例患者中急性肾衰竭54例(81.82%),其中12例患者接受血液净化治疗1-13次(平均4.42次)。66例患者中64例(96.97%)痊愈,无死亡病例;③多元线性回归显示血清肌酐与年龄、血清白蛋白及Stettergrend评分相关(P<0.05)。结论 近年来漳州市EHF疫情有上升趋势,应加强对漳州市EHF疫情监测;临床医师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关键词:出血热;临床特征;流行性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广泛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损伤,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的急性传染病〔1〕。我国是世界上受EHF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2〕,除青海省和澳门特区外,其余各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均有病例发生或存在疫源地〔1〕。福建省EHF整体发病死亡要低于全国水平3〕。泉州市曾经在1986-2000年发生过出血热流行〔3〕,而同属闽南地区的漳州市在福建省中属低流行地区,从未报道出现流行,但近年来病例数有明显上升。为了解漳州地区EHF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对2006-2011年漳州市现住居民中发生EHF的66个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并作临床特征及流行病学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入选患者为2006年1月—2011年12月漳州市EHF患者。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信息系统漳州EHF疫情资料,并排除输入性病例,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漳州市EHF病例共6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96年卫生部制定的诊断标准〔4〕,所有患者血清抗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体IgM、IgG均阳性。其中就诊于漳州市医院58例,漳州市芗城医院2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1例,漳州市中医院1例,解放军第175医院1例,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例,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例,厦门市第一医院杏林分院1例。临床分型按照《实用内科学》第12版分型标准进行分型〔5〕。人口资料来自漳州市统计年鉴。
1.2 方法 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发病年月、症状、体征、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尿蛋白及尿红细胞、血肌酐及尿素氮、酶学检查、胸片、心电图、超声检查、并发症、血液净化的应用、转归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运用Excel 2003对资料进行整理,STATA 11.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表示。单元线性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与Scr相关的因素。Scr为应变量,年龄、性别、Stettergrend诊断标准(每符合一项诊断标准记1分)、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小板计数(PLT)、血清白蛋白(ALB)、血白细胞计数(WBC)、患者的最高体温、休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为自变量。P值小于0.05 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流行特征
2.1.1 流行概况:漳州市自2006年起每年均有EHF病例,其中2006年1例,2007年1例,2008年2例,2009年15例,2010年24例,2011年23例。近3年来发病率有明显增加。2006-2011年漳州市累计发病66例,无死亡病例,2006、2007、2008、2009、2010、2011年EHF发病率分别为0.02、0.02、0.04、0.31、0.50、0.48/10万,年均发病率0.23/10万。
2.1.2地区分布 2006年-2011年漳州市1市8县2区均有病例报告,其中龙海市15例,华安县13例,诏安县10例,南靖县及芗城区各7例,龙文区4例,漳浦县及长泰县各3例,云霄县2例,平和县及东山县各1例。2006-2011年漳州市各县(市、区)平均年发病率见表1。
2.1.3季节分布 全年12月均有病例报告,详见图1。病例数自11月以后上升,次年6月后下降,大部分病例集中在秋冬、冬春季(11月至次年6月共55例,占83.3%)。
2.1.4人群分布 66名患者中男性51例(77.27%),女性15例(22.73%);年龄16-73岁,平均44.8 ± 13.0岁。66例患者中农民45例(68.18%),家务及待业者6例(9.09%),学生4例(6.06%),餐饮食品业者、商业服务者、工人和民工各2例(3.03%),干部、渔民及其它行业者各1例(1.52%)。
图1 2006-2011年漳州市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数月分布趋势
2.2临床特征
2.2.1 临床表现:66例患者中轻型48例(72.73%),中型14例(21.21%),重型4例(6.06%),无极重型病例。64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其中高热39例(59.09%);急性肾衰竭54例(81.82%);血小板减少45例(68.18%);病程中具有典型临床五期经过者4例(6.06%),典型三痛2例(3.03%);典型三红7例(10.61%);中毒性肝炎37例(56.06%);中毒性心肌炎12例(18.18%)。
2.2.2辅助检查 WBC 3.1-37.9×109/L(11.78 ± 6.24×109/L),血红蛋白(HGB)62-188g/L(138.26±23.29g/L);PLT 18-324×109/L(99.92± 74.86×109/L);血清肌酐(Scr)68-1073umol/L(440.30 ± 270.12 umol/L),血清尿素氮(BUN)2.44-45.01mmol/L(18.32 ±10.28 mmol/L);ALT 9.0-809U/L(146.79±140.38U/L);血清谷草转氨酶(AST)21-1545U/L(185.01 ± 233.93U/L);血清乳酸脱氢酶(LDH)184-4867U/L(1204.67± 861.29U/L);CK-MB 0.2-59U/L(17.09± 13.65 U/L);ALB 18-44g/L(30.9 ± 5.91g/L)。
尿蛋白异常57例(86.36%),其中尿蛋白±4例(6.06%),+14例(21.21%),++17例(25.76%),+++22例((33.33%),镜下血尿38例(57.58%)。
大便潜血阳性2例(3.03%)。
2.3 Stettergrend诊断标准 Stettergrend等根据临床表现,建立一个诊断标准,符合以下6条标准中4条以上,诊断即可成立。敏感性高达97%,特异性为93%。诊断标准如下:①急性起病;②发热;③腹痛、腰痛和(或)头痛;④血清肌酐升高;⑤蛋白尿和或血尿;⑥少尿〔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中4项或4项以上诊断流行性出血热。本组患者中,符合Stettergrend诊断标准者64例,诊断符合率达96.97%。
2.4 与肾衰相关因素回归分析 单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ALB、Stettergrend诊断与SCr相关(P< 0.05),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Stettergrend诊断、ALB、PLT、CK-MB与Scr相关(P< 0.05)(见表2)。
2.5 合并症 合并肺炎5例(7.58%),尿路感染1例(1.52%),糖耐量异常2例(3.03%),脓毒血症2例(3.03%)。
2.6 诊疗经过
2.6.1 误诊情况 61例在入确诊医院前在外院或当地诊所就诊,其中60例(90.9%)误诊,1例(1.52%)于当地县医院疑诊。
2.6.2治疗
采取综合治疗,早期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肝功能受损者予保肝治疗,4例中毒症状严重者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合并细菌感染者予抗感染治疗后均控制感染,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12例患者接受血液净化治疗1-13次(平均4.42次),其中1例患者接受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后好转改行血液透析滤过(HDF)治疗,1例患者行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其余患者均行血液透析(HD)治疗。
2.6.3转归 本组66例患者中64例(96.97%)痊愈;1例老年患者治疗后好转,肾功能明显好转,随诊1年Scr于360mmol/L,转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拒绝行肾穿刺病理检查;1例患者入院时Scr796umol/L,予血液透析治疗3次后脱离透析,后因经济原因办理自动出院,出院时Scr596umol/L,失访。
3讨论
根据CDC资料,漳州市自1987年确诊首例EHF病例后,1992年发现1例,1993年至2005年无病例报告,2006年及2007年各发现1例,2008年发现2例,故自1987至2008年间,EHF疫情均处于散发状态。2009-2011年发现62例,发病例数明显增加。2006-2011年漳州市EHF年均发病率0.23/10万,明显高于2004-2007年本市年均发病率(0.02/10万)〔3〕,高于泉州年均发病率(0.21/10万)〔6〕,低于全省平均发病率(0.39/10万)〔3〕。2006年-2011年漳州市11个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华安县年均发病率最高,达1.33 /10万,平和县年均发病率最低,为0.03 /10万。2006-2011年漳州市EHF存在明显季节性,大部分病例集中在11月至次年6月,占83.3%。发病以男性中青年为主,职业分布以农民(68.18%)为主,其次为家务及待业者(9.09%)。因此应加强对漳州市EHF疫情监测,加强对发病率较高地区的高危人群的保护,防止EHF的暴发流行。
本组患者中误诊率高达90.9%,误诊率高。误诊原因:①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的特点是对人体呈泛嗜性,能引起多器官损害,其临床表现多样化,起病形式不一,典型临床表现者不多。③漳州地区EHF的发病率低,临床医师对EHF的认识不足。④本组中15例患者于入确诊医院前在外院应用I代头孢菌素类药物,11例患者在外院应用氨基糖苷类药物,2例应用氯霉素,1例入院前用过不明成分中草药。容易误诊为药物所致的急性肾衰竭。因此需要综合医院及基层医院的医务人员提高对EHF的认识。任何不明原因的急性肾功能不全,均应考虑本病,尤其合并肝功能异常和血小板下降者〔1〕。此外在EHF病程发展中,热退病重是其重要特征。临床医师应掌握这些特点,早期行血清学特异性抗体检测或行病原学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
流行性出血热确诊有待血清学特异性抗体及病原学诊断,基层医院无条件确诊,或送血至相关单位检测所需时间长,无法早期诊断。本组患者中,符合Stettergrend诊断标准者64例,诊断符合率达96.97%。Stettergrend诊断标准简便易行,有利于早期诊断,尤其有利于基层医院医务人员早期诊断,减少误诊。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对人体呈泛嗜性,能引起多脏器损害,其中肾损害常见。EHFV介导肾组织损伤的机制包括: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②病毒对肾组织的直接损伤;③特异性IgE抗体,致使肥大细胞脱颗粒,引起I型变态反应;④病毒抗原与抗病毒抗体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⑤细胞损伤后释放的内源性抗原与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⑥种植在肾组织的病毒抗原在原位形成免疫复合物导致组织损伤;⑦III型变态反应参与介导肾组织及血小板损伤;⑧病毒可以通过细胞毒T细胞介导机体细胞损伤;⑨细胞免疫介导的损伤;⑩诱导产生细胞因子与黏附分子等〔1〕。肾脏病变的轻重,少尿期的长短,直接影响患者的存活率,正确处理急性肾功能衰竭,提供重要器官的支持和保护,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也是改善预后最重要的措施〔1〕。
对本组患者血清肌酐(Scr)的相关因素行单元线性回归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显示Scr与血清白蛋白及Stettergrend诊断、PLT、CKMB相关,P值均小于0.05。血清白蛋白水平与Scr相关可能的原因:① EHF患者小血管及毛细血管损伤后,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大量外渗,造成低白蛋白血症、低血容量、低血压,肾脏血流灌注差而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7〕。②血浆外渗引起肾间质水肿、肾髓质充血和出血,从而压迫肾小管,使尿量减少〔5〕。③肾损害严重者,尿蛋白量较多,丢失多,加重血白蛋白下降。④肝脏合成白蛋白能力下降:EHF患者因EHF病毒呈泛嗜性,可引起多器官损害,肝损常见,肝损后肝脏合成白蛋白能力下降,加重血白蛋白下降。有报道151例EHF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倡导早期输注白蛋白对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抑制血浆外渗,稳定血容量、减轻低血压休克期,缩短病程约3-5天〔8〕。
漳州市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近年有明显上升,应加强对漳州市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监测,加强对发病率较高地区的高危人群的保护,防止EHF的暴发流行。临床医师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参考文献
1 庄永泽,王金泉.流行性出血热肾损害.见:黎磊石,刘志红.中国肾脏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738-751.
2 陈化新.中国肾综合征出血热20世纪取得的成就与展望.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1,12:388-396.
3 李宏,洪荣涛,黄文龙,等.2004-2007年福建省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9,25(1):59-62.
4 彭文伟.传染病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9-92.
5 黄玉仙,王嘉瑞.流行性出血热.见:陈灏珠.实用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80-387.
6 龚苍涛,张庆虎,杨德林.泉州市2005-2010年流行性出血热监测分析.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1,17(4):34-35.
7 赵明辉.肾综合征出血热.见:王海燕.肾脏病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22-1525.
8 张怀录,张玉玲.流行性出血热151例临床分析.吉林医学,2011,32(6):1193.
作者单位:363000 福建省漳州市,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肾内科(黄春鸿,陈珊莹,吴彼得);漳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陈丹红)。
通讯作者:吴彼得,363000福建省漳州市,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肾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