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分析增殖体肥大与儿童慢性鼻-鼻窦炎发病的关系。方法:收治增殖体肥大患者12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进行增殖体切除手术联合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药物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12个月的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增殖体肥大和儿童慢性鼻-鼻窦炎有一定的相关性,采取手术切除的方式对慢性鼻-鼻窦炎的治疗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 增殖体 肥大 鼻窦炎 儿童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011
增殖体的具体位置在鼻咽顶处后壁的中线位置,属于咽淋巴环内的一部分。若增殖体过于肥大,会导致后鼻孔出现阻塞,在一定程度上对鼻腔的正常通气造成了影响。儿童每年平均发生感冒的次数大约6~8次,其中年龄处于3~6岁的儿童其发生感冒的几率相对更高,这便成为了可引起急慢性鼻窦炎产生的因素[1]。临床中增殖体肥大的儿童,其发生急慢性鼻窦炎的几率相对更高,提示增殖体肥大与儿童鼻-鼻窦炎的产生率有一定关系。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慢性鼻-鼻窦炎患儿126例,回顾性分析资料,具体如下文。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慢性鼻-鼻窦炎患儿126例,男66例,女60例,年龄3~12岁,平均5.6±1.5岁;对所有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进行检查,并联合使用CT进行检查分析,以上患儿均被确诊为慢性鼻-鼻窦炎、增殖体肥大;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张口呼吸、流脓涕、鼻塞、睡眠时打鼾,部分患儿出现头痛、听力下降。将以上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3例,男35例,女28例,年龄4~12岁,平均4.8±3.2岁;病程4.5个月~4年。对照组63例,男31例,女32例,年龄3~11岁,平均5.8±1.3岁;病程3个月~4.3年。对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和病程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①对照组:使用鼻渊通窍颗粒口服进行治疗,开水冲服,7.5~15g/次,3次/日,并给以黏液促排剂及抗生素。酌情使用抗组胺剂。②观察组:选择气管内插管对患儿进行全身麻醉。将Davis开口器置入,将细导尿管经双侧鼻腔插入后牵引软腭,然后在0度鼻内镜下,通过口咽部将大部分的增殖体刮除,并使用沾有肾上腺素的棉球对鼻咽部位压迫3分钟左右,以达到止血的效果,最后在鼻内镜下使用鼻息肉钳将残余的增殖体清除,并采取压迫止血。术后采取与对照组同样的方式进行治疗,并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黏液促排剂或抗阻胺剂。
疗效判断标准:所有患者均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疗效判定标准根据中华耳鼻喉科学分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标准进行判定。①治愈:患儿鼻塞、头痛、流涕、打鼾的症状均消失,通过鼻内镜检查显示窦口开放较好,鼻内未发现脓性的分泌物,鼻窦CT检查显示正常;②好转:患儿鼻塞、头痛、流涕、打鼾的症状减轻或好转,通过鼻内镜检查显示鼻窦部分区域的黏膜出现了水肿,鼻内发现了少量的脓性分泌物,鼻窦CT检查显示炎性有所减轻;③无效:患儿鼻塞、头痛、流涕、打鼾的症状未得到改善,通过鼻内镜检查显示窦口较为狭窄或出现了息肉或呈闭锁状态,鼻内脓性分泌物较多,鼻窦CT检查显示与术前无明显差异。
结 果
观察组和治疗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两组患儿的症状均得到了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治愈58例,治愈率92.1%,好转5例,好转率7.9%,总有效率100.0%;对照组治愈20例,治愈率31.7%,好转32例,好转率50.8%,总有效率82.5%。两组对比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
讨 论
儿童慢性鼻窦炎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多发病,由于儿童本身特点导致其治疗与诊断的方式和成人均有所不同。儿童鼻窦炎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上呼吸道感染、药物性鼻炎、变态反应及解剖结构异常等,其中引起鼻窦炎的主要原因为变态反应引起的黏膜水肿所致。增殖体的具体位置在鼻咽顶处后壁的中线位置,属于咽淋巴环内的一部分[2,3]。据研究显示,增殖体肥大对儿童鼻窦炎有一定的影响。文中进行增殖体切除术的患儿,其鼻窦炎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药物治疗为主的对照组,治疗组治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总之,增殖体肥大和儿童慢性鼻-鼻窦炎有一定的相关性,采取手术切除的方式对慢性鼻-鼻窦炎的治疗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黄新辉,彭江涛,袁宏伟.儿童腺样体肥大与慢性鼻-鼻窦炎关系探讨[J].慢性病学杂志,2010,12(12):1588-1590.
2 龙建新.慢性鼻-鼻窦炎的中西医认识新进展[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5):819-820.
3 丛日波,邵艳丽.局限性韦格纳肉芽肿误诊为鼻窦炎鼻息肉1例[J].中国社区医师,2008,24(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