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

手术和非手术治疗锁骨中段移位骨折的观察疗效

2015-07-15 08:5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锁骨骨折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多发生在儿童及青壮年,一般情况下由运动、交通事故等跌倒后肩部着地或上肢撑地的间接暴力导致,主要临床表现为局部肿胀、皮下淤血、压痛或有畸形,畸形处可触到移位的骨折断端,如骨折移位并有重叠,肩峰与胸骨柄间距离变短等,其发生率约为全身骨折的5%,而其中锁骨中段骨折占锁骨骨折的80%。传统的治疗方法为非手术治疗,包括绷带悬吊、石膏固定等,其治疗无移位的锁骨中段骨折效果肯定,但对于锁骨中段移位骨折的治疗效果一直备受争议。虽然国内外对手术治疗锁骨中段骨折均有报道,但仅限于整体疗效比较,故本研究将本院确诊锁骨中段移位骨折389例患者根据骨折类型及接受治疗不同进行分组,比较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各型锁骨中段移位骨折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6月~2013年6月本院确诊为单一闭合性锁骨移位骨折389例患者,其中横行骨折106例,斜行骨折125例,粉碎性骨折158例。各型骨折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非手术组165例,男86例,女79例,平均年龄(38±5)岁;手术组224例,男133例,女91例,平均年龄(37±5)岁。所有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随访时间9~12个月,平均10.5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分型及入选标准
  依据《实用骨科学》对锁骨骨折诊断、分型标准,分型为横行、斜行、粉碎性。入选标准:①锁骨中段骨折;②符合骨折移位标准;③单一闭合性骨折;④接受非手术或手术治疗患者。骨折移位标准:①骨折远近断段间重叠>2.0 cm或成角>30°;②骨折片移位>1 cm或成角>45°。
  1.3 排除标准
  涉及以下任何一项则排除:①锁骨近、远端骨折;②合并其他或病理性骨折;③陈旧性锁骨骨折;④无法随访的研究。
  1.4 治疗方法
  1.4.1 非手术组 嘱患者端坐,双手叉腰,挺胸及双肩后伸,术者手法牵引断骨畸形复位,“∞”字形绷带固定,必要时“人”字石膏固定。嘱患者避免负重2~6周,注意观察肩部和腋部有无神经、血管压迫情况,门诊随诊。
  1.4.2 手术组 采用臂丛或颈丛麻醉,常规消毒、铺巾,充分显露骨折断端,查探周围血管、神经损伤情况,发现粉碎性骨折先行骨折碎片整复。根据骨折断端周围血运、骨折类型及部位不同情况,选择克氏针内固定、重建钢板或锁定钢板固定。术中复位骨折对位对线好,被动活动牢固。术后颈腕三角巾悬吊患肢,予必要的抗生素治疗。骨折愈合后,局麻下取出内固定材料。
  1.5 评价指标
  1.5.1 骨性愈合 同时满足两个条件:①具备临床愈合标准;②X线片显示骨小梁通过骨折线。
  1.5.2 畸形愈合 骨折错位愈合造成肢体的功能障碍与外观明显畸形,即骨折虽然形成骨性连接,但存在成角、短缩的愈合。
  1.5.3 并发症 包括骨折区疼痛、手术伤口感染、愈合畸形、延迟愈合、骨不连、关节功能障碍等。
  1.5.4 患者满意度 采用Insalata评分量表评价患者自身症状和肩部功能状况,反映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内容包括整体评价、疼痛、日常生活能力、娱乐、工作情况,按最终得分,≥80分为满意,<80分为不满意。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横行骨折手术组的患者满意度(94.59%)高于非手术组(69.57%)(P<0.05);斜行骨折手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52%)低于非手术组的15.25%,患者满意度(89.39%)高于非手术组的57.63%(P<0.05);粉碎性骨折手术组的愈合率、患者满意度均高于非手术组,畸形愈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非手术组(P<0.05);合计手术组的愈合率、患者满意度均高于非手术组,畸形愈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非手术组(P<0.05)(表1)。
  表1 各型骨折不同方法治疗效果的比较
  3 讨论
  锁骨呈“S”型,其横架于胸廓前上方,在连接上肢、支撑肩胛骨、保证上肢的灵活运动发挥重要作用。锁骨中段因骨质较薄、较窄,是解剖结构弯曲和力学的过渡区,且无韧带或肌肉附着,其骨折发生率一直较高。一般认为,锁骨局部血运丰富,骨折容易愈合,非手术治疗可作为第一选择,因其治疗创伤小,治疗费用低,病程时间短,且功能恢复良好。但是随着循证医学的进步,许多学者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认为非手术治疗常采用前臂悬吊制动、“∞”字形绷带固定、石膏塑性固定等外固定方法,存在固定稳定性较差、绷带易压迫神经血管等弊端,往往导致骨折不愈合、复位不良、畸形愈合、关节活动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
  近年来,采用手术方法治疗锁骨移位性骨折比例越来越高,但仍存在争议,一方面,手术钢板固定稳定性绝对可靠,可为骨折复位、愈合、功能恢复提供有利的生物学基础,病程愈合速度稳定,可早期功能训练,畸形骨折发生率低;另一方面,手术治疗内置钢板可能刺激机体引起激惹反应,感染风险较高,且需要二次手术将其取出,手术对血运破坏性大,存在骨折愈合不良影响,其治疗费用亦较高。
  本组研究就锁骨中段移位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从骨折分型评估比较愈合率、畸形愈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表明,手术组各型满意度远高于非手术组;横行骨折两种治疗方法的愈合率、畸形愈合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斜行骨折手术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非手术治疗;粉碎性骨折采用手术治疗较非手术治疗的愈合率更高,畸形愈合率更低,并发症更少;总体而言,手术组愈合率、满意度高于非手术组,畸形愈合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非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横行骨折各项评价指标除满意度外均无差异,考虑该类型样本量较小,且横行锁骨中段移位骨折错位发生率较小,周边结构损伤较轻,易于固定,保守方法固定效果尚可,但该型骨折患者对手术治疗满意度明显高于非手术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患者对手术治疗接纳程度更好。粉碎性骨折 患者采取手术治疗比例占76.58%,较非手术治疗高,考虑主要因为“粉碎性骨折或移位明显的骨折短缩>2 cm”是锁骨骨折手术治疗的指征之一,随着医疗科普教育推广,大多患者对锁骨中段移位粉碎性骨折认识更趋科学、理性,该型骨折手术治疗效果肯定,治愈效果好,本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另外,有观点不建议手术都采用钢板固定,因为钢板固定牢固为骨折愈合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同时钢板固定对骨折断端周边血供破坏较重,建议根据患者工作性质、对肩部功能及恢复速度等情况,采用个性化治疗,近年来各类微创技术、髓内固定、空心螺钉、Knowles针等技术及材料相继广泛研究、应用,也为临床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综上所述,手术治疗患者舒适度高、自主活动时间早,可使患者获得更高的骨折愈合率、更少的不良预后率及更好的功能恢复,可作为锁骨中段移位骨折,尤其粉碎性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
  
   杨帆,王东,孙海钰,等.锁骨骨折植入物内固定与保守治疗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 18(22):3567-3573.
   张宁生.锁骨中段骨折不同内固定方法的疗效分析.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25(5):449-450.
   张与平,奠润田,饶梓辉.锁骨骨折治疗方法的分析.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9,24(5):421-422.
   田小军,程水明,郑琦.锁骨中段骨折三种内固定方法的临床比较.浙江临床医学,2009,11(6):615-616.
   陈小伟,任少君.锁骨中段骨折治疗方法的研究.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1,32(10):1183-1184.
   Kulshrestha V,Roy T,Audige L.Operative versus nonoperative management of displaced midshaft clavicle fractures: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Orthop Trauma,2011,25(1):31-38.
   敖荣广,陈云丰.锁骨骨折的治疗.国际骨科学杂志,2008,29(1):26-28.
   陈方庆,贾晋辉,洪友松,等.解剖钢板治疗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53例.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4):195-196.  
   王丽雁,赵聪敏.临床循证医学实践与体会.重庆医学,2010,39(9):1162-1163.
   朱夫璋.锁骨中段移位骨折三种内固定方式临床疗效比较.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0,12(5):42-44.
   陈云丰,张睿,张弛,等.钛制弹性钉与重建钢板在治疗移位锁骨中段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比较.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0,12(11):1006-1009.
   Mckee RC,Whelan DB,McKee MD,et al.Operative versus nonoperative care of displaced midshaft clavicular fractures: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J Bone Jiont Surg Am,2012,94(8):675-684.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