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

提高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策略探讨

2016-10-22 18:2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基础,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认识到基础医学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使其能独立开展科研工作,是研究生导师和管理人员的重要职责。文章主要从目标导向、课程设置、监督管理、就业、心理等方面对影响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进行探讨,并提出若干改进策略。

 

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是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既矛盾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基础医学研究的发展和创新有助于临床疑难杂症的治疗,而临床医学又为基础医学研究提供了方向。然而,多年来,医学院毕业的本科生往往对临床医学专业比较感兴趣,而对基础医学研究热情不高,以至于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出现了生源少、质量不高、发展动力不足等现实问题。笔者通过对本单位一些学生的访谈及对不同实验室的观察比较,就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及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谈下自己的看法,供同行商榷。

 

1.明确目标,准确定位

 

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区别在于: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更多的时间是在医院度过,跟随导师接触形形色色的病例,研究课题也多与临床疾病紧密结合,实践性与针对性较强;而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则在大学或研究所的科研实验室开展课题研究,学生在寻找并确定课题方向、课题实施时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且课题研究过程比较枯燥、单调。由于在本科或专科学习中没有接触过正规的科研训练,加上对自己的课题前景不理解以及对科研工作的艰辛程度认识不够,部分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较易于出现工作懈怠、疲于应付的局面。对此问题,培养单位在他们进入科研实验室前应对其进行专门的辅导,比如,邀请经验丰富的研究生指导老师及高年级学生现身说法,与新生分享科研经验,帮助他们找准自己的定位,知道自己的专业优势,了解未来的发展方向,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不至于在科研的初期就陷入迷茫状态。

 

其次,不少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对毕业后的就业前景不太乐观。虽然在研究生培养单位忙碌地做了几年科研工作,但毕业后发现自己所学的东西并不被就业市场认可。原因可能在于他们所做的课题内容的理论性太强,且学生对课题认识比较肤浅,实验技能也不健全。若去大学或科研院所做科研工作,他们的理论深度和独立科研的能力不如博士生;去公司或医院开展具体的技术性工作,技术又不过硬,对制度化和标准化的安全管理措施也没有接触。对此,在研究生做科研的过程中,导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科研兴趣因材施教。对那些科研兴趣一般、不善于思考解决难题的学生,可以侧重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指导并鼓励学生使用大型高端仪器,特别是医院或科研院所急需的先进仪器,如电镜、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核磁共振仪等,掌握标准化操作流程,使其毕业后能到一些单位从事仪器操作或技术服务的工作;而对那些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注重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其科学素养,鼓励他们毕业后继续深造,以便将来能解决复杂的医学难题,成为医学前沿领域尚端人才。

 

2.课程内容精心设置

 

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一般会在第一学年进行文化和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开设在实际科研工作中真正能用得上的专业课程是导师和任课教师应该思考和把握的问题。有的研究生认为,尽管开设的课程不少,学习的内容也挺多,但一旦投入实际科研中却又感到理论知识很匮乏。某些学生由于自己在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和研究生期间所从事的科研方向大相径庭,他们对课题涉及的某些基础知识与技能缺乏了解,而研究生阶段开设的课程中也没有涉及,这导致他们在科研工作的最初阶段就倍感吃力。也有的研究生认为,课程虽然学过,但对学过的内容不理解,课堂教学收效甚微。这些问题说明研究生课程的内容设置与研究生的理论基础和实际需求还有较大距离。这需要研究生导师和科研管理人员与任课教师进行充分的沟通、合作,在深入了解研究生实际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之后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工作。任课教师在课程内容的讲授上,既要照顾到不同背景、不同层次学生的专业基础,又要抓住重点,有的放矢,重点讲授科研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常见、疑难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正式开展科研工作之前都能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同时,导师要加强对学生科研方法的辅导,使其能独立阅读专业文献,可以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思考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进而达到相对独立地开展科研工作。最近两年,河南大学医学院针对研究生科研基础薄弱、动手能力差的问题,抛弃了传统的根据课程安排实验的教学方式,而是根据科研实验室常用的实验技术,把实验课分成几个主题,然后分别安排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给予指导,保证每个研究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对常规的实验技术进行系统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课题方向设计尽置与临床实践挂钩

 

医学科研关系到人的身体健康,在研究生阶段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决定了研究生在以后的工作中的业务水平。有的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认为,自己做的课题内容偏重于理论,现实意义不大,造成他们科研兴趣不高。个别在职硕士研究生认为在实验室所做的科研对自己在医院从事的临床工作没有直接帮助,抱着混文凭的心态做实验,导致科研训练的作用大打折扣。结果,研究生教育就失去了它应有的科学和社会价值。对此,导师应该在研究生的科研选题上动点心思,要率先走出实验室,加强与医院和生物医药企业同行的交流合作,根据不同学生的专业基础、未来的工作方向、临床的实际需要,指导学生设计课题,注重课题的实际应用价值,不为发论文而搞过多的纯理论的课题研究。这样,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和研究的积极性会有所提高。河南大学医学院近年来与附属医院的合作和联系加强,二者实现了资源共享,有效互补。医院为我院科研实验室提供了不少科研材料及临床案例,我院也为临床专业的研究生开展实验提供了研究的平台;医学院老师和医院的医生经常在一起举行学术研讨会,大家就基础研究和临床中新发现的问题,进行互相交流、学习,有力地促进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研究的协同发展。

 

4.加强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的监管

 

除了研究生自身对研究课题的重视和感兴趣之外,培养单位及导师在研究生教育的各个环节,诸如开题报告、中期考核、毕业答辩、课题实施、实验汇报、文献讲解、文章发表等方面做好监督管理也很重要。如果培养单位和实验室对这些环节不够重视,学生则没有太多的毕业压力,就会滋长“混”的心态,严重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培养单位应按照研究生培养计划,组织专家对研究生定期进行集体考核,一方面使研究生知道彼此的进展情况,互相督促、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使研究生及早发现课题的漏洞,及时纠正。这种考核不能流于形式,否则对研究生培养起不到应有的积极作用。河南大学医学院定期举行研究生的开题报告、中期考核等,及时了解学生的科研进展,起到了很好的督促的作用。同时,对研究生毕业制定详细的规范,要求研究生在专业杂志发表文章,方可毕业。通过这些举措,学生实验的自主性、紧迫性相比以前明显增强。其次,研究生导师必须在整个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每个环节严格要求,使他们有一种紧迫感,不至于没有压力也没有干劲;而不宜采取放羊式管理,任其自由发展。由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期限有限,导师应鼓励学生早日进入实验室,熟悉实验室内仪器设备的操作,跟往届的学生学习实验技能,以保证学生一旦正式开始实验,就能进入工作状态。实验开始后,导师应经常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课题进展,帮助解决他们研究中的困惑,同时,导师也要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思想上要摒弃做课题研究一切依靠导师的错误观点。

 

5.关心学生生活,给予心理关怀

 

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不仅面临科研中的困难,而且还可能面临来自学费、生活、婚姻、复杂的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诸多压力。如果不及时处理这些问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并影响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作为培养单位应该考虑到学生在科研之外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特别应关心那些生活困难、学习成绩优良的同学,在奖学金、助学金等评定中制定相应规范,给予优先考虑,也应多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提供一些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缓解学生的科研压力与疲惫感。河南大学为研究生设立了各类的奖学金和助学金,研究生入学时根据其入学成绩发放奖学金,成绩优秀的学生甚至可获得全额奖学金,大大减轻了学生的经济负担。针对研究生科研生活单调、学生不经常锻炼身体的问题,学校每年组织一次研究生太极拳比赛,鼓励全体研究生参与,各院学生在业余积极开展太极拳训练,有效缓解了科研压力,精神风貌也得到改善。作为导师也需要敏锐地发觉学生的心理动向,及时给予帮助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高强度的科研工作之后仍能乐观积极的生活。有的研究生导师只关心学生的实验进展,而对学生的科研、生活、心理的压力关注不够,当学生科研不顺利的时候,不是给予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严厉的批评,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科研积极性,这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医学高端人才的需要日益增加。医学研究生教育既面临着诸多机遇,也面临着不少挑战。作为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导师应该审时度势,改变观念,积极创新教育方式,在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基础医学科学研究的重要性,然后围绕临床需要开展科研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加强各个培养阶段的管理,最终使他们学有所成,在以后的工作中学有所用。

 

作者:卫文强,王红菊,王军,张磊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