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

TCD检查对于丛集性偏头痛(无先兆型偏头痛)的检查

2015-09-16 09:0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目的:探究TCD检查对于丛集性偏头痛(无先兆型偏头痛)的检查结果和临床判断结果对比。方法:所有患者均根据临床症状进行判断,同时给予 TCD检查,并均按偏头痛治疗方法治疗。结果:临床判断结果中有17例误诊,占5.31%。TCD检查均检查诊断为丛集性偏头痛(无先兆型偏头痛),准确率100%。所有患者均符合TCD检查诊断异常标准。所有患者均按照偏头痛治疗方式治疗,320例患者头痛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TCD检查有利于观察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和脑血管功能异常,对筛查此类疾病有积极的临床意义,为临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Tcd检查;丛集性偏头痛;无先兆型偏头痛
偏头痛是神经内科一种常见多发病,具有反复发作、自然缓解的特点,由于诱因较为复杂,为此目前尚未明确发病机制。近年来,随着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发现偏头痛发作间歇期颅内血管血流速度和血管舒缩功能表现异常,由此该技术逐渐成为无创检测颅内大动脉最简单的检测方法之一[1]。为此本文将对2011年7月至2012年5月期间收治的丛集性偏头痛(无先兆型偏头痛)320例患者给予TCD检查,同时与临床判断结果对比,观察TCD对此类疾病的筛查结果,现将对比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7月至2012年5月期间收治的丛集性偏头痛(无先兆型偏头痛)320例患者,其中男178例,女142例,年龄12~49岁,平均年龄34.5±2.3岁,病程1d~12年,平均病程4.6±1.3年。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疼呈群集性发作,每日多次连续发作,持续数周或数月不等;头痛固定于一侧眼及眼眶周围,初感一侧眼及眼眶周围胀感或压迫感,数分钟后迅速发展为剧烈胀痛或钻痛,并向同侧额颞部和顶枕部扩散,同时伴有疼痛侧球结膜充血、流泪、流涕、出汗、眼睑轻度水肿,少有呕吐。所有患者均符合国际头疼协会1988年制定的偏头痛分类诊断标准,排除头颅CT或MRI检查异常者、神经系统检查异常者,家族病史者及近期服用血管活性药物者。
1.2方法
1.2.1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根据临床症状进行判断,同时给予 TCD检查。经颅超声多普勒(TCD)由深圳德立凯公司生提供。探头频率2MHz,患者平静呼吸下取仰卧位,于颞窗探测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颈内动脉(ICA),再令患者取侧卧位,经枕窗探测双侧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经枕窗分别探测各脉动指数(Vp)、平均血流速度(Vm)、脉动指数(PI)、声频分析患者血流变化。
1.2.2药物治疗方法
  对所有患者给予西比灵胶囊、1%麻黄素滴鼻液、阿米替林、舒马曲坦、佐米曲坦等治疗丛集性偏头痛(无先兆型偏头痛)常用药物治疗。
1.3诊断标准
    (1)TCD各脉动指数:MCA为72~115cm/s;ACA为56~92 cm/s;PCA为38~63 cm/s;ICA为97~120 cm/s;VA为50~70 cm/s;BA为45~79 cm/s。(2)两侧流速不对称,之间相差>30%。(3)出现频谱改变现象。上述标准有一发生改变,判定为异常。
2结果
2.1检查结果和临床判断结果对比
  临床判断结果中有17例误诊,占5.31%。其中误诊为青光眼2例,癫痫7例,儿童偏头痛未被诊断出8例。TCD检查均检查诊断为丛集性偏头痛(无先兆型偏头痛),准确率100%。
2.2 TCD检查诊断结果
2.2.1血流速度指标
2.2.1.1血流速度增快
    监测显示320例丛集性偏头痛患者中有202例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增快,占63.13%。其中以一侧脑动脉速度增快为主,异常增快的脑血管发生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MCA、ICA、ACA、BA、VA、PCA。
2.2.2.2血流速度减慢
  监测显示320例丛集性偏头痛患者中有45例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减慢,占14.06%。异常减慢的脑血管发生频率无明显差异。
2.2.2脉动指数
    监测显示320例丛集性偏头痛患者中有73例表现为PI降低,占22.81%。其中BA较为多见,其次是ACA和MCA。
2.2.3血流频谱
    所有患者血流频谱较为紊乱,出现峰时延迟、峰顶圆钝,且血管可闻及乐音性和杂音,呈涡流、湍流信号。
2.3给药结果
  所有患者均按照偏头痛治疗方式治疗,320例患者头痛均有不同程度好转。
3讨论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搏动性头疼,也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偏头痛发作时,会在大约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出现一侧头部一跳一跳的疼痛,并逐渐加剧,直到出现恶心、呕吐后,感觉才会有所好转[2]。在头痛发生前或发作时可伴有神经、精神功能障碍。据研究显示,偏头痛患者比平常人更容易发生大脑局部损伤,进而引发中风,偏头痛的次数越多,大脑受损伤的区域会越大。丛集性偏头痛(无先兆型偏头痛)是偏头痛常见类型之一,约占偏头痛发病的80%[3]。发病机理目前尚未明确,随着血管神经学对丛集性偏头痛认识不断深入,通过对脑血流改变和血管舒缩功能异常的检测,可为临床检查诊断患者偏头痛发病提供理论依据。
  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是利用超声多普勒效应来检测颅内脑底动脉环上各个主要动脉血流动力学及各血流生理参数的一项无创伤性血管疾病检查方法。TCD能够有效判断血管是否发生痉挛、供血不足、扩张等病理改变,临床中通过对丛集性偏头痛患者观察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评价患者颅内动脉及脑血流量变化[4]。
  据相关医学研究结果证实,偏头痛Vm普遍较高,且PI普遍下降,血管改变较为显著。偏头痛患者脑血流速不对称,以此呈现出的血流不稳定现象则是诊断丛集性偏头痛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血流频谱异常及血管杂音也是诊断丛集性偏头痛之一[5]。分析原因:脑血管血流速度增快可能与血管紧张度增加及动脉管腔功能性狭窄造成的;脉动指数降低可能与血管舒缩功能异常有关,缩功能异常会引起流速不对称;血流频谱异常及血管杂音可能与血管不稳定地收缩扩张,形成紊乱的血流,血流在不规则的血管中常形成涡流、湍流及血管杂音。
  本文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符合TCD检查诊断异常标准,准确率100%。与临床判断结果相比,诊断率更高;对所有患者均按照偏头痛治疗方式治疗,320例患者头痛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结果提示丛集性偏头痛大部分血管处于舒缩功能异常,而TCD是一种无创有效判断脑血管功能异常的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TCD检查对于丛集性偏头痛(无先兆型偏头痛)的检查,有利于观察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和脑血管功能异常,对筛查此类疾病有积极的临床意义,为临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徐素珍,周和平,周涛.脑电图及经颅多普勒对偏头痛的诊断价值[J].医学临床研究,2011,03(12):254.
[2]冯飞,何帆,项郑.200例偏头痛患者TCD的结果分析[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11,04(12):271.
[3]王珏,姜亚军.偏头痛患者发作期230例TCD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1,02(31):135.
[4]陈缵安,姚璐,朱建忠,等.超声经颅多普勒对儿童偏头痛的诊断评价[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8,02(06):154.
[5]刘筱莉.160例偏头痛患者发作期和间歇期TCD特点分析[J].重庆医学,2006,01(14):198.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