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医学护理论文

护理干预对老年糖耐量异常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

2015-07-31 10:5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糖尿病作为一种典型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已经成为一大公共卫生问题[1],严重威胁着民众的身体健康。老年作为一大特殊群体,极易发生糖耐量异常,糖耐量异常作为糖尿病发病的前奏,会增加老年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2],严重的还会有生命危险。基于糖耐量指标给予患者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可以切实改善患者机体指标,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积极意义重大。本文选取200例糖耐量异常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总结了护理干预对老年糖耐量异常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00例糖耐量异常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0例,女90例,年龄60~85岁,平均(67.5±7.4)岁。(1)纳入标准:性别不限,年龄大于60岁;糖耐量患者临床病症完全符合IGT临床诊断标准[3],即空腹血糖<6.1 mmol/L,餐后2 h空腹血糖指标高于7.8 mmol/L且低于11.1 mmol/L。(2)排除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及其他内科疾病患者等。按照数字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例,研究组男56例,女44例,年龄61~85岁,平均(68.5±6.0)岁;对照组男54例,女46例,年龄为60~84岁,平均(67.3±5.4)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量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具体包括健康宣教、饮食指导、药物服用指导等。
  1.2.2 研究组 研究组患者行系统、全面的护理干预。患者行体征检查后基于患者病情为其制定个性化的护理干预计划,并指导患者自觉落实护理方案,并针对护理干预计划落实情况做好自我记录。
  1.2.2.1 饮食指导 糖耐量异常患者发生糖耐量异常主要与其饮食不合理、热量摄入过剩等原因有关。通常情况下,进餐后人体内血糖指标会出现升高,胰岛素指标也会增加,以将血糖指标保证在一定范围内,胰岛素分泌量不足时将会直接引起血糖指标升高,长此以往将会直接引起血糖代谢异常。饮食护理是血糖异常患者临床护理的基础措施,合理饮食控制可以减轻胰腺负担,改善胰腺功能。
  1.2.2.2 运动护理 基于患者病情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个人运动处方,运动方式以耐力运动及有氧运动为主,具体可以包括慢跑、散步、太极拳、书法等,尽量保证每日锻炼30 min,每周锻炼5次,患者心率指标正常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加运动强度。运动指导要明确告知患者运动最佳时间为早餐、晚餐后1 h,并引导患者坚持落实运动计划。
  1.2.2.3 药物指导 两组患者均给予二甲双胍常规降糖药物,药物治疗期间着重观察患者纳差、恶心、口干、腹痛等不良反应,作好血糖指标检测;并针对并发低血糖症的患者给予及时救治,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1.2.2.4 健康宣教 向患者宣教糖耐量异常的危害、发生原因及治疗方法等,常规治疗与护理方案宣教过程中要着重强化患者的自我监测观念,定时参与血糖、血压及体重指标检测。健康宣教过程中还要针对患者情绪特点给予必要的心理护理,引导患者树立科学的疾病与治疗观念,坚定治愈信心。
  1.3 随访观察指标 随访12个月着重监测分析两组患者血压指标、血糖指标、血脂指标改善情况,并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病的发生率。
  1.4 诊断标准 (1)心血管危险因素诊断:高血压患者临床病症完全符合WHO制定的高血压临床诊断标准,具体包括脑出血、脑梗死。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 字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血糖、血脂、血压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血压、血脂及血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血压、血糖及部分血脂指标改善或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3。
  3 讨论
  临床研究发现,耐糖量异常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10]。老年人糖耐量异常极易发展为糖尿病,并进一步引发心血管疾病,形成恶性循环[11],增加血糖控制难度,严重的还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针对耐糖量异常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可以通过血糖、血压、血脂指标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而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对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作用突出。本文200例老年耐糖量异常患者护理干预分析结果显示,对老年耐糖量异常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以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率,与文献报道结果相近[12],提示护理干预效果十分显著,可推广应用。
  临床实践证明,早期护理干预可以切实减少老年耐糖量异常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改善患者机体内部环境。本次研究证实,针对耐糖量异常老年患者进行早期系统的护理干预有助于通过控制血糖、血脂、血压等机体指标来防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还可以通过护理措施提升患者的自我保健观念,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开展创造良好条件,可见科学的护理干预应用价值极高,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郭凡,孙秀晶.老年糖耐量受损者并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分析[J].辽宁医学杂志,2006,22(3):169-171.
  [2]刘永兵,代亚丽.心血管危险因素在老年糖耐量低减病人中的聚集及护理干预[J].护理研究(下旬版),2006,28(24):2181-2182.
  [3]尹秋生,周书明,姚依群,等.综合干预对老年糖调节异常患者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12(6):523-525 .
  [4]白玉玲,刘昭,李姬坤.预防性护理干预对糖耐量异常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3,34(7):368-369.
  [5]刘永兵,张爱伦.老年糖耐量低减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其聚集性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5,34(5):437-439,442.
  [6]周书明,尹秋生,姚依群,等.综合干预对老年糖耐量正常者进展为糖代谢异常的影响[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9,28(5):336-338.
  [7]严晓伟.全新的高血压治疗策略:早期、综合干预心血管危险因素[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16(6):513-515.
  [8]胡大一,蔡迺绳,谌贻璞,等.糖尿病患者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综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23(12):1177-1183.
  [9]萧丽军,缪珩.老年糖耐量正常者糖尿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后的变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28(15):12-15.
  [10]马春华.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异常的临床研究[J].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1(4):281-286.
  [11]宋润珞,王朝娟,符玲萍,等.强化干预对脑卒中并存糖耐量异常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2,26(13):29-30.
  [12]胡大一.糖尿病患者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综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2,14(4):261-26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