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医学护理论文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护理的策略

2015-07-30 10:1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多发和高危型疾病,致残及致死率均很高,多见于老年人群,因老年患者易合并其他病症,发生临床意外的几率较高。其中,血脂及血糖代谢紊乱是引发急性脑梗死高危情况的重要因素,因此,选取合理的药物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时,加强血脂血糖的控制,对改善疗效和降低危险情况发生率有积极意义[1]。尿激酶是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中应用效果明显的药物,可选择性对缺血的细小动脉进行扩张,改善梗死局部的供血状况,并促进微循环以及损伤组织微血管与侧支循环的新生;同时,该药抗凝效果显著,药性持续性强,对急性脑梗死整体治疗效果理想[2]。急性脑梗死采用尿激酶治疗同时采取合理护理措施可进一步提高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2013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患者发生梗死部位:大脑中动脉22例,大脑前动脉30例,椎基底动脉18例。均采用尿激酶行静脉溶栓治疗,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护理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44~73岁,平均(58.2±4.5)岁。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42~74岁,平均(57.9±4.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梗死部位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均依据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关于各种脑血管疾病修订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和确诊[3];同时,均符合以下条件:年龄18~80岁;发病距离治疗时间均在72 h内;均行颅脑计算机扫描诊断后显示为非脑出血患者;参照NIHSS评分后均显示在4~20分。
  1.3 排除标准
  有溶栓治疗史的患者;对尿激酶过敏的患者;治疗前1个月使用调脂类药物的患者;治疗近期有出血倾向、患有出血性病症患者;出现肝肾、凝血功能障碍及发生急慢性感染的患者;妊娠、哺乳期内的妇女[4]。
  1.4 剔除标准
  治疗与护理中依从性较差的患者,中途退出本次实验研究的患者;非自愿参与本研究的患者。
  1.5 治疗方法
  70例患者均采用尿激酶并行静脉溶栓方式治疗。在采用改善微循环、抗凝等常规性治疗的基础上,静注使用100万U尿激酶与100 ml 0.9%氯化钠溶液的混合液,30 min内滴注完毕,1次/d,两组用药2周;治疗期间禁用ACEI类药物。
  1.6 护理方法
  1.6.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
  1.6.2 护理组 进行围溶栓期的全程护理。(1)溶栓前的护理:①一般护理。协助将患者安置于ICU病房内,并对患者的体温、血压、心率、呼吸、凝血情况等进行观察和监测,行体格检查,详细记录各检查结果;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帮助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并准备好溶栓所需药品及急救药物。②心理护理。因急性脑梗死发生后出现偏瘫以及失语等情况的几率较高,患者的心理负担往往较大,焦虑、担忧、烦躁等情绪较常见,应尽量与患者进行沟通,排解负面情绪,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并面对病情,以利于治疗顺利开展。(2)溶栓中的护理:溶栓治疗中,注意对患者的基本情况做好观察,应注意患者是否存在出血倾向,对出现呕吐、头痛、瞳孔状态异常等情况的患者,应及时暂停用药,并告知医师作进一步处理;另外,应注意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防止血压过高,一般以舒张压70~90 mm Hg,收缩压在140~160 mm Hg为宜[5]。(3)溶栓后的护理:①基础护理。溶栓后注意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的密切监测,观察患者的言语、意识以及肌力等基本情况,并定时监测和记录血压情况,出现异常要及时告知医师处理。同时,帮助患者做好尿管、皮肤、呼吸道等护理,并为患者提供舒适的住院环境。②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注意饮食要低脂、低盐,多食易消化和清淡的食物,保证水分、维生素等的摄入量,禁食高胆固醇、刺激性强的食物。③并发症护理。溶栓后对常见并发症如再灌注脑损伤、出血以及血管再闭塞等并发症的护理。注意降低颅内压,发现患者出现颅内压升高、多语以及焦躁等情况时,要考虑是否发生再灌注脑损伤,并告知医师处理;对溶栓后早期出现呕血、皮下出血、血尿、血便以及口腔黏膜和牙龈出血的患者,应考虑发生出血并发症,并尽早对症处理;对溶栓治疗后出现呕吐、头痛、瞳孔异常、意识障碍等症状的患者,应考虑是否出现病症加重并发生血管再闭塞症状,并及时告知主管医师处理[6]。
  1.7 评价指标
  (1)对比两组治疗(护理)前后血糖和血脂变化情况,指标主要包括空腹血糖(FPG,正常<6.1 mmol/L)、餐后2 h血糖(2 h PPG,正常<7.8 mmol/L)、甘油三酯(TG,正常<1.7 mmol/L)、总胆固醇(TC,正常<4.14 mmol/L)。(2)对比评价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和患者对护理情况的满意率。有效率评价:治疗前后均参照ESS(欧洲卒中评分标准)对神经功能的缺损情况作评定,其中,治疗后评分减少在8分以上为治疗有效[7]。患者满意率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问卷均收回。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多发和高危型疾病,致残及致死率均很高,多见于老年人群,因老年患者易合并其他病症,发生临床意外的几率较高。其中,血脂及血糖代谢紊乱是引发急性脑梗死高危情况的重要因素,因此,选取合理的药物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时,加强血脂血糖的控制,对改善疗效和降低危险情况发生率有积极意义[1]。尿激酶是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中应用效果明显的药物,可选择性对缺血的细小动脉进行扩张,改善梗死局部的供血状况,并促进微循环以及损伤组织微血管与侧支循环的新生;同时,该药抗凝效果显著,药性持续性强,对急性脑梗死整体治疗效果理想[2]。急性脑梗死采用尿激酶治疗同时采取合理护理措施可进一步提高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2013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患者发生梗死部位:大脑中动脉22例,大脑前动脉30例,椎基底动脉18例。均采用尿激酶行静脉溶栓治疗,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护理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44~73岁,平均(58.2±4.5)岁。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42~74岁,平均(57.9±4.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梗死部位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均依据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关于各种脑血管疾病修订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和确诊[3];同时,均符合以下条件:年龄18~80岁;发病距离治疗时间均在72 h内;均行颅脑计算机扫描诊断后显示为非脑出血患者;参照NIHSS评分后均显示在4~20分。
  1.3 排除标准
  有溶栓治疗史的患者;对尿激酶过敏的患者;治疗前1个月使用调脂类药物的患者;治疗近期有出血倾向、患有出血性病症患者;出现肝肾、凝血功能障碍及发生急慢性感染的患者;妊娠、哺乳期内的妇女[4]。
  1.4 剔除标准
  治疗与护理中依从性较差的患者,中途退出本次实验研究的患者;非自愿参与本研究的患者。
  1.5 治疗方法
  70例患者均采用尿激酶并行静脉溶栓方式治疗。在采用改善微循环、抗凝等常规性治疗的基础上,静注使用100万U尿激酶与100 ml 0.9%氯化钠溶液的混合液,30 min内滴注完毕,1次/d,两组用药2周;治疗期间禁用ACEI类药物。
  1.6 护理方法
  1.6.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
  1.6.2 护理组 进行围溶栓期的全程护理。(1)溶栓前的护理:①一般护理。协助将患者安置于ICU病房内,并对患者的体温、血压、心率、呼吸、凝血情况等进行观察和监测,行体格检查,详细记录各检查结果;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帮助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并准备好溶栓所需药品及急救药物。②心理护理。因急性脑梗死发生后出现偏瘫以及失语等情况的几率较高,患者的心理负担往往较大,焦虑、担忧、烦躁等情绪较常见,应尽量与患者进行沟通,排解负面情绪,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并面对病情,以利于治疗顺利开展。(2)溶栓中的护理:溶栓治疗中,注意对患者的基本情况做好观察,应注意患者是否存在出血倾向,对出现呕吐、头痛、瞳孔状态异常等情况的患者,应及时暂停用药,并告知医师作进一步处理;另外,应注意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防止血压过高,一般以舒张压70~90 mm Hg,收缩压在140~160 mm Hg为宜[5]。(3)溶栓后的护理:①基础护理。溶栓后注意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的密切监测,观察患者的言语、意识以及肌力等基本情况,并定时监测和记录血压情况,出现异常要及时告知医师处理。同时,帮助患者做好尿管、皮肤、呼吸道等护理,并为患者提供舒适的住院环境。②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注意饮食要低脂、低盐,多食易消化和清淡的食物,保证水分、维生素等的摄入量,禁食高胆固醇、刺激性强的食物。③并发症护理。溶栓后对常见并发症如再灌注脑损伤、出血以及血管再闭塞等并发症的护理。注意降低颅内压,发现患者出现颅内压升高、多语以及焦躁等情况时,要考虑是否发生再灌注脑损伤,并告知医师处理;对溶栓后早期出现呕血、皮下出血、血尿、血便以及口腔黏膜和牙龈出血的患者,应考虑发生出血并发症,并尽早对症处理;对溶栓治疗后出现呕吐、头痛、瞳孔异常、意识障碍等症状的患者,应考虑是否出现病症加重并发生血管再闭塞症状,并及时告知主管医师处理[6]。
  1.7 评价指标
  (1)对比两组治疗(护理)前后血糖和血脂变化情况,指标主要包括空腹血糖(FPG,正常<6.1 mmol/L)、餐后2 h血糖(2 h PPG,正常<7.8 mmol/L)、甘油三酯(TG,正常<1.7 mmol/L)、总胆固醇(TC,正常<4.14 mmol/L)。(2)对比评价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和患者对护理情况的满意率。有效率评价:治疗前后均参照ESS(欧洲卒中评分标准)对神经功能的缺损情况作评定,其中,治疗后评分减少在8分以上为治疗有效[7]。患者满意率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问卷均收回。
 1.8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护理)前后血糖与血脂变化
  在血糖与血脂各指标上,治疗(护理)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护理)后各指标水平均降低,但护理组降低更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护理)前后血糖与血脂变化情况 mmol/L
  组别 时间 血糖
  血脂
  FPG 2 h PPG TG TC
  护理组(n=40) 治疗前 7.4±0.6 8.7±1.2 4.2±0.4 5.3±0.7
  治疗后 5.6±0.4 6.8±0.8 2.1±0.3 3.8±0.2
  对照组(n=30) 治疗前 7.2±0.3 8.4±1.3 3.9±0.6 5.1±0.4
  治疗后 6.4±0.7 7.6±1.2 3.2±0.4 4.6±0.5
  2.2 两组治疗有效率与患者满意率
  护理组治疗有效率90.0%,对照组为76.7%;护理组满意率为92.5%,对照组为7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有效率与患者满意率 例(%)
  组别 治疗有效 患者满意
  护理组(n=40) 36(90.0) 37(92.5)
  对照组(n=30) 23(76.7) 22(73.3)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发病率高,且致残致死率高,是临床治疗较棘手的一种高危疾病。尿激酶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效果确切,应用后可有效改善梗死局部血液循环,并促进损伤血管的修复;同时,抗凝效果显著,并对引发急性脑梗死危险并发症的高危因素血糖、血脂紊乱均有较明显的改善效果,药性强且用药安全性高。尿激酶一般采用静注方式使用,便于操作,可为患者争取治疗时间,临床认可度较高。
  采用尿激酶积极行静脉溶栓治疗的同时,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围溶栓治疗期的全程护理,可进一步改善疗效,并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溶栓前护理人员协助医师做好充分准备,并帮助患者完成各相关检查;同时,帮助患者消除各种负面心理,利于溶栓顺利开展;溶栓中,对患者的基本情况做好观察,并及时处理异常情况,可防止患者血压过高或出现出血倾向等不良情况;溶栓后,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严密监测,并做好各种基础性护理和饮食护理;同时,加强对并发症的护理,可有效减少和避免临床意外,提升整体疗效。
  本文选取的70例患者,均采用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40例(护理组)同时进行围溶栓治疗期的全程性护理,30例(对照组)仅行常规护理,结果显示:护理组治疗(护理)后血糖与血脂各相关指标水平均降低更为明显(P<0.0 5);护理组治疗有效率90.0%,对照组为76.7%;护理组患者对护理情况满意率为92.5%,对照组为73.3%(P<0.05)。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采用尿激酶行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明显,同时于围溶栓期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可改善疗效,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琳琳.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2):230-231.
  [2]刘开琦.尿激酶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127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9):112-113.
  [3]黄秀琴.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进展[J].全科护理,2011,9(8):737-738.
  [4]廖翠强.急性脑梗死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临床路径的护理[J].中国农村卫生,2013,6(2):186-187.
  [5]杨文郁.急性期脑梗死药物治疗中的护理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0,2(3):113-114.
  [6]王秀容.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0):315-31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