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趾屈伸;穴位按摩;妇科术后;肛门排气
妇科手术多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方式,术后由于麻醉和术中对腹膜及脏器刺激,患者疼痛,引流管及尿管、输液管等限制了患者的活动,以上因素均抑制肠蠕动,临床以腹痛、腹胀、肛门不排气等一系列胃肠功能紊乱的表现为主。术后尽快恢复肠蠕动,使患者尽早进食,恢复到生理状态对保障手术成功,减轻患者痛苦,促进康复十分重要。如何尽早恢复胃肠功能,减轻肠胀气,预防肠粘连,促进早日康复,是医护人员一直探讨的课题。本科室护理人员采用屈伸足趾配合穴位按摩的方法来促进妇科术后患者肛门排气,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9年1至7月共收集病例188例,年龄17~72岁,平均年龄52.3岁。其中,经腹子宫全切+盆腔淋巴清扫术28例,经腹子宫全切除术40例,阴式子宫全切术56例,阴式子宫全切+全盆底修补术22例,阴式肌瘤剔除术24例,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1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94例,2组患者的肠道准备、麻醉、手术方式及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试验组:患者除按妇科术后护理常规外,护理人员应向试验组的患者及家属讲解本试验的目的、方法,征得同意取得配合后实施。wwW.lw881.com患者手术完毕回病房后,即取平体位,护理人员左手固定一侧足踝部,右手掌心朝向患者的足底,帮助其最大幅度屈伸足趾,3 min/次,同样做对侧;术后6 h即由护理人员行足三里穴和三阴交穴按摩。具体按摩方法:患者平卧,双腿屈膝,定位足三里穴(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旁开1.5 cm)和三阴交穴(内踝上3寸,胫骨内侧后缘),护理人员用右手大拇指指尖端,垂直着力于穴位上,向下用力按摩,由轻到重逐渐加力,使患者感到酸、麻、胀痛的感觉为宜,3 min/次,用同样的方法按摩对侧足三里穴及双侧三阴交穴,早、中、晚各1次。嘱患者及家属观察术后有无腹胀并记录肛门最早排气时间。
1.2.2 对照组:患者按妇科术后护理常规进行护理,患者下肢有知觉后定时活动肢体、翻身,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下床活动;在饮食上提倡早进食,在排气之前给予流食免奶饮食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术后出现腹胀的例数及第1次肛门排气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术后腹胀发生率及平均排气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表1 2组术后腹胀情况及平均排气时间的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3 讨论
妇科术后由于多种原因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导致排气功能障碍,肠道功能抑制时间越长,肠道液体及积气越多,从而胃管扩张,不利于机体恢复,甚至引起肠粘连,肠梗阻等并发症。一般手术必须在肛门排气后方能进食。如患者不能早期进食,营养不足,过分消耗,将影响切口愈合和机体恢复。中医认为:术后多有元气大伤,气血双亏,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离经之血则瘀,瘀血滞留,气滞血瘀,阻于脏腑经络之间,使气血流行不畅,致脏腑功能失调,肠道气机不利,气血郁积,上下不通[1]。
经络联系人体组织器官,同时,经络又是气血运行的通路。穴位是经络气血聚集、出入体表的特定部位,与经络、脏腑、气血的活动有密切关系。通过穴位按摩使“气”和“力”作用沿经络渗之体内,激发经气,行气活血,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气血通畅,腑气下行,故利于肠蠕动的恢复。
足三里穴具有理脾胃,和中气,和胃消滞,疏风化湿,疏通经络气血扶正培元等功能,按摩此穴可达到止痛、行气,提高机体免疫力。有文献报道,足三里在十四经络中属足阳明胃经,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刺激足三里可使松弛的胃肠收缩加强,紧张的胃肠变得松弛[2]。局部按摩足三里穴可促进胃肠蠕动,使胃肠功能提前恢复[3]。
三阴交穴属于足太阴脾经,又为足厥肝阴经、足少阴肾经之交汇处,起于足部,上行至腿部,进入腹部,属于脾脏,联络胃,有健脾和胃,养肝益肾之功能。穴位按摩可以通过人体的触觉感受器官压力感受器沿着脊髓传至大脑,由大脑发出信息,兴奋迷走神经,从而使机体胃肠蠕动增加,肛门提前排气[4]。
程风芹等[5]报道,针刺足三里穴和三阴交穴能够达到理气活血,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疏调胃肠的作用,可使排气排便时间明显缩短。大足趾是足太阴脾经的末端,足的第二趾是足阳明胃经的末端,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是十四经中非常重要的两条经脉,腹部中的重要穴位均在两条经络中。屈伸足趾,相弹振动传导两条经络的循行,对刺激肠管蠕动,恢复胃肠功能,促进排气起到积极作用[6]。张兴华[7]有弹趾法治疗术后腹胀的报道,弹趾对刺激肠管蠕动,吸收术中切口周围渗出,恢复胃肠功能,促进排气,能起到积极作用。
手术后肠袢会有一个麻痹静止期,一般需2~4 d才能逐渐恢复。此期间胃肠功能受到抑制,西医一般主张自然恢复,而忽视了腹胀的预防。待腹胀严重时多采用药物治疗,肛管排气或插胃管行胃肠减压等方法来解决,不仅增加患者身体上的痛苦,而且加重了心理负担。针对现状,寻求安全、有效的中医按摩促进术后术后胃肠蠕动,有着迫切的需求。护士用手法按摩穴位,对肠道产生良性刺激,通过神经、经络的传导反射作用,可以增强胃肠的蠕动和促进消化液的分泌[8]。我科推行的屈伸足趾配合穴位按摩大大促进了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使术后腹胀减轻,排气时间提前,而且此方法简便易行,无痛苦,不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患者易于接受,一旦实施,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韩景贤.穴位按摩用于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9:10571058.
2 贺志光主编.中医学.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460.
3 卢燕,樊艳艳.按摩足三里穴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15.
4 王玉珍.应用美施康定与穴位按摩对妇科腹部手术镇痛的影响.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16:129130.
5 程风芹,陈琼芳.针灸促进泌尿系结石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护理研究,2004,18:695696.
6 冯宏.舒适护理研究与进展.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0:12.
7 张兴华.弹趾法治疗术后腹胀.中医药学报,1998,5:25.
8 罗才贵,刘明军主编.实用中医推拿学.第1版.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