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护理干预 重型肝炎 picc
重型肝炎是由于大量肝细胞坏死或功能障碍而发生的严重肝功能不全,患者不能正常摄取膳食,静脉给药和支持疗法是重型肝炎的重要治疗方案,而重型肝炎患者凝血机制差,免疫功能低下,大量的治疗和检查是经静脉途径完成,经外周静脉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方便安全,不受年龄、性别、疾病种类的限制,能为患者提供长期的治疗通道。我科2004年12月至2008年10月对150例重型肝炎患者行picc技术。但因重型肝炎的特点易发生出血、感染、肿胀,我科通过加强护理干预,对置管后的效果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50例中,男80例,女70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45岁。均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型号4 f。
1.2 结果 在实施护理干预中,150例患者发生picc术后并发症6例,发生率为4%。
2 护理体会
2.1 置管肢体皮肤温度、色泽、疼痛的观察及处理措施 (1)用双手手指同时触摸患者双上肢,测其体表温度高低;(2)目测双侧肢体颜色进行比较;(3)置管侧指压部位皮肤15 s内转红,说明置管侧循环已改善,此时可加用弹力绷带,松紧度以能容一指为宜,可以减少出血、水肿的程度;(4)50%硫酸镁湿热敷4次/d,肢体可缓解置管后静脉痉挛,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Www.133229.coM
2.2 置管肢体臂围的变化 重型肝炎患者多数并发低蛋白血症,因此在置管前在肘关节上下四横指处做好标记,同时测量两处臂围,并同时测量健侧相同位置臂围,每日上下午用皮尺各测量臂围1次,做好记录,以测量患肢肿胀程度及变化。超过2 cm建议拔除导管。
2.3 肢体的护理 (1)置管前可在置管处给予热敷增加静脉充盈度;(2)置管成功后,立即给予抬高肢体高于心脏平面,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尤其是置管24 h内;(3)24 h后肢体及双手可做放松运动。
2.4 出血的护理 重型肝炎患者,由于肝功能障碍,引起各种凝血因子合成减少,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下,易发生出血。(1)穿刺时尽量加大穿刺角度,减少皮肤及血管中膜的损伤面积。(2)增加穿刺点的按压时间,一般需要压5~10 min,若出血多,给予沙袋压迫4~6 h后改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18~20 h。(3)如严重出血,可根据医嘱给予使用肾上腺素纱布、凝血酶等药物以局部止血[1],必要时给予止血剂静脉输入。(4)做好导管预冲及亲水处理。
2.5 抗感染的护理 重型肝炎,肝实质大块坏死,导致天然防御屏障严重破坏,患者机体防御功能全面降低而并发细菌感染,霉菌感染,患者住院期间常受各种穿刺插管等操作,感染机会增多[2,3]。因此,预防和控制感染在重型肝炎行picc置管术,显示非常重要,除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外,及时更换敷料。(1)穿刺前,介绍清楚穿刺程序,应用目的、好处、做好心理护理,降低应激反应的强烈程度,选择合适型号。(2)穿刺中保持与患者的良好交流,最大限度做好无菌防护,冲净手套上滑石粉,导管充分预冲及浸泡,送管过程中避免导管和皮肤接触且匀速,以免因用力过猛造成静脉内膜损伤。(3)穿刺成功后,即选用高水汽渗透性的透明敷料贴。(4)及时更换敷料,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2.6 心理护理 病毒性肝炎的患者平时因其疾病的特殊社会性易产生自卑心理。重型肝炎因其病情重,picc导管因其置于上腔静脉处,导管长,担心出血、感染等。往往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可是患者神经兴奋性增高,肾上腺素激素分泌增加,当引起血管紧张素的分泌增加时,全身血管痉挛,管腔缩小,导管与血管壁间的摩擦力增加,置管阻力增加[4],导致置管失败。因此操作护士应全方位评估患者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做好患者心理工作。
2.7 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 患者在入院后即给予制定相应的护理路径,一经有置管指征即制定临床护理路径即:操作护士在患者住院期间提倡新的护理模式包括入院诊断,收集分析相关资料,评估患者基本情况,置管前的相关检查,选择适合的材料。术后,根据病情分析置管时、置管后可能出现问题及防范措施,制定相应的护理表格。通过置管路径的实施,优化了患者住院流程,规范了诊疗护理操作程序,实现了医疗护理活动的程序化和标准化[5],培养了护士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计划性,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翠玉,郭彩云,周莹,等.重型肝炎锁骨下深静脉置管的护理.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58.
2 张春兰,张扣兴,唐小平,等.重型肝病患者医院肠球菌感染的临床和药敏特点.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1,1:162164.
3 任星峰,葛娅,靳桂明.重症病毒性肝炎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临床特点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1314.
4 魏娟,曹亚红,陈秀敏,等.经外周静脉穿刺植入中心静脉置管与股静脉置管的比较.实用护理杂志,2000,16:40.
5 戴红霞,成翼娟.临床路径科学、高效的医疗护理管理新模式.中华护理杂志,2003,38:208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