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

护理干预对面神经麻痹预后的影响

2015-11-06 09:2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目的:观察积极地护理干预对面神经麻痹预后的影响。方法:60例面神经麻痹患者平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两组都采用药物治疗,护理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积极地护理干预方法。结果:经过治疗后,护理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护理组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护理组有2例出现肾功能轻度损害,疗程结束复查,肾功能恢复正常,两组间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地护理干预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能迅速改善症状、不良反应小、预后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外伤性面神经麻痹;药物治疗;预后;护理干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面神经麻痹发生率正在逐年增加。早期临床特征以感觉障碍为主,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以对称性疼痛、麻木、灼热或冰凉感为主[1]。本病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护理干预的正确与否是治疗成败的关键[2]。2010年5月~2010年12月,对30例面神经麻痹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积极地护理指导,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0年5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面神经麻痹患者60例,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13~60岁,平均39.5岁;入院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麻木、发凉或上腹部灼痛感、乏力、夜间难忍等症状。有5例眼裂变大,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吹口哨漏气。就诊时间6 h~25 d。都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均无严重的肾功能损害,并排除其他原因造成的神经病变[3]。把上述患者平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与护理:两组静脉滴注阿昔洛韦250 mg,1次/d,连用7 d;同时口服泼尼松10 mg/次,3次/d,连用3 d,随后改为口服泼尼松1O mg/次,1次/d,连用4 d。护理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积极的护理干预方法: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评估,制订教育计划,确定干预内容。具体内容与方法如下:①深呼吸,嘱患者平静地用鼻子呼吸,要以最松畅的感觉吸气,然后均匀缓慢呼出;②提眉皱眉,嘱患者尽量提眉,并使额部皮肤出现皱纹和眼裂增宽,然后皱眉,最后放松;③紧闭双眼,然后放松;④低头和仰头,将下颌抵住胸口,然后放松,将头尽量向后仰,然后放松;⑤缩肩耸肩,先将双肩向胸部缩拢,然后放松;⑥教患者鼓腮吹气或吹气球;⑦嘱患者克制食欲,多食粗粮,以南瓜、糙米、玉米等代替精米精面做的主食,多进食蔬菜和少糖水果,为达饱腹感每餐粗纤维蔬菜量应达200~300 g,减少油脂摄入。
1.3  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改善;好转:临床症状及体征部分改善;未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治愈与好转的例数之和除以各组总例数的百分比等于有效率[4]。
1.4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不良反应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SPSS 17.5统计软件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经过治疗后,护理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护理组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的临床疗效的比较(例)
组别例数治愈好转未愈总有效率(%)护理组301810293.3对照组301210873.32.2  不良反应:护理组有2例出现肾功能轻度损害,疗程结束复查,肾功能恢复正常,两组间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面神经麻痹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确切的病因尚不明确,有研究认为其可能与病毒、受寒、神经缺血、免疫等有关[5]。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对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预后最大的影响是治疗方式,未经治疗的面神经麻痹患者会遗留明显的面肌功能障碍,并导致生活质量降低[6]。同时在本病的治疗过程中,向患者健康宣教,使患者掌握有关知识,坚持正确治疗十分重要[7]。
  本研究通过护士对患者的全面评估,对护理组患者制订出系统的个体化护理干预计划,并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循环渐进的护理干预,从而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从而提高了治疗疗效。结果显示,经过治疗后,护理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护理组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护理组有2例出现肾功能轻度损害,疗程结束复查,肾功能恢复正常,两组间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积极地护理干预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能迅速改善症状、不良反应小、预后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4 参考文献
[1] 邓汉娣.老年人脑血管意外住院继发抑郁症的护理[J].实用医学杂志,2006,22(20):2437.
[2] 季建林.医学心理学[M].第4版.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82.
[3]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l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54.
[4] 聂立红,蒋亚斌,李国成.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系统评价[J].广东医学,2007,28(6):988.
[5] 钟历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冶疗现状[J].专家评说,2009,7(1):1.
[6] 曾招才,廖小丽.短期小剂量强的松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30例[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7,14(4):223.
[7] 韩金宇,李钟灵,张  欣.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7,24(2):17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