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医学护理论文

社区护理需求评估意义研究论文(共4篇)

2023-12-05 23:1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新时期社区护理现状及居民对社区护理的需求研究


  社区护理(communityhealthnursing)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护理的延伸,是公共卫生服务从医院走向社会,面向家庭的桥梁。社区护理是指护理人员立足于社区,面向家庭,以社区内居民的健康为中心,以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为重点服务对象,为其提供集预防、医疗护理、康复护理、保健、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和连续性的健康护理[1]。


  据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特点,对社区护理的定义可总结为:以服务为中心、以社区为基础、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需求为导向、以特殊人群为重点,提供“预防、保健、基本医疗服务、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康复”这一“六位一体”的促进人群健康的连续、动态、综合的护理。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护理学也成为一级学科,而社区护理学则成为护理学的重要分支。但是,我国的社区护理才刚刚起步,对比国外的发展现状与形势,真正了解居民对社区护理的需求,能有效帮助我们发现我国社区护理现阶段的不足之处,明确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方向。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满足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的需求,增加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的满意度,加速我国社区护理事业的发展速度,促进我国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又快又好发展。


  本文对我国社区护理现状,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的需求及社区护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的改进措施做一综述。


  一、社区护理的发展现状


  (一)社区护理的发展过程


  1.发展过程


  社区护理源于西方,据其发展历史,可划分为家庭护理、地段护理、公共卫生护理和社区护理四个阶段。


  19世纪中期以前,以为贫困患者进行治疗的家庭看护为主;


  19世纪中期至末期,扩大了服务范围,发展为地段访视;


  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护理对象由贫困患者逐渐转变为群体、家庭,而护理内容也从单一的治疗转变为治疗与疾病预防的公共卫生护理;


  1970年至今,则更为全面的发展为针对个体、家庭、社区的以治疗、预防、健康促进为目的的社区护理。


  2.发展趋势


  不论是国际上,还是在我国,医学、预防医学的发展趋势中都更加重视预防,更加重视以人的健康为核心,更加重视综合性、跨学科的服务,我国医改的目标对基本医疗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层卫生服务体系都涉及到社区卫生服务的核心内容,结合目前社区护理发展的现状,应进一步界定社区护士的工作内容和范畴,明确社区护士的岗位设置和岗位分类,严格社区护士准入制度,健全社区护理管理体系,规范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细化社区护理考核指标,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社区护理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2]护理重心将逐渐转移到社区护理的预防保健,社区护理工作网络化,管理规范化,质控标准化,从业人员高要求化,服务模式多元化,覆盖广泛化,更加注重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这些是社区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国外发达地区社区护理的发展现状


  1.发展现状


  在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如北美的美国、加拿大,欧洲的德国、英国、荷兰等的社区护理发展均走在世界的前沿;而亚洲的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新加坡等的社区护理也紧随其后。它们当中大部分的社区护理直接延伸于医院护理,并在国家政策和经济的扶持下,将医疗重心逐渐转为社区医院的预防保健。在降低医疗费用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具有多元化的服务模式、完善的管理体系、科学先进的质控标准、广泛的覆盖率以及严格的从业人员准入制度等特点。


  2.发展优势


  社区护理在大多数发达国家由于其经济的支撑和政府的重视形成了较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服务模式,为社区民众提供综合卫生保健护理服务,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的制约与文化背景的差异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但发展迅速。[3]除经济支撑、政府重视、民众对社区护理的认可度高之外,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理念也是其值得一提的发展优势。


  (三)国内社区护理的发展现状


  1.发展环境


  2011年3月8日,护理学正式由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一跃升为一级学科,平行于临床医学。我国社区护理学的发展虽起步较晚,但遇上护理学成为一级学科这一大好机遇,社区护理学的发展具有空前的优势。


  2.发展过程


  我国公共卫生护理始于1925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在护理教育课程中增设了预防医学课程。自1997年,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和大力推进,社区护理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特别是自2006年国务院发布《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以来,社区护理逐渐形成规范的人才培养模式、人力要求、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等。[4]


  3.发展现状


  卫生部在2006年2月召開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到目前,全国95%的地级以上城市、86%的市辖区和一批县级市开展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全国已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4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将近12000个,创建了108个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5]


  我国社区护理事业发展至今,前辈们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但我国人口众多,需求层次多样化,城乡发展不一,医疗资源分配不均,难以实现全面普及,特别是部分偏远落后地区。且社区护理管理体系也不够完善,社区护理人员素质偏低,优质人才紧缺,社区护理服务质量也有待提高。在迅速发展的经济带动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意识增强,对社区护理的需求与要求也越来越高。社区护理的发展迫在眉睫!


  二、我国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的需求


  (一)社区居民的护理需求


  张惠等人对锦州市的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研究表明社区护理需求排名前5位的依次是:定期组织体检、老年护理专家门诊、社区护士提高服务水平、卫生知识讲座、社区急救护理。[6]针对居民对社区护理需求,社区医院应采取相应行动,如定期组织社区居民体检活动,提高对老、幼、妇、儿等特殊人群的关注度,完善慢性病管理系统和医疗卫生保健知识的健康教育,注重系统规范地培养社区护理人才等。


  1.社区中健康人群的护理需求


  这部分人群大多数为青中年健康人群,对社区护理无特殊需求,仅在感冒等一般疾病、定期体检或紧急状况就近送医等情况下才会走进社区医院接受社区护理。


  2.社区中亚健康人群的护理需求


  这部分人群多为工作繁忙的上班族或学习任务重的学生,一般认为自己不存在健康问题,仅需要一般疾病预防、促进健康的保健知识的健康教育,大致同健康人群。


  3.社区中患病人群的护理需求


  这部分人群对社区护理需求较大,且年龄层次跨度较大。对健康状态相对稳定的慢性病患者、残疾人、老年患者来说,社区的康复护理可大大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而传染病患者居家更需要社区护士为病人及家属提供消毒、隔离、预防传染等方面的知识指导。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不容忽视,居家治疗过程中,家属由于对该疾病认知不够,常常手足无措,这时社区护理上门指导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急危重症患者病情危急,若要得到及时有效的进一步治疗,则需要方便快捷高效的双向转诊服务。


  4.社区中特殊人群的护理需求


  特殊人群包括老年人、妇婴、儿童等。由于他们均属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相比之下,对社区护理的需求更为迫切。


  杨娜在对吉首市城区土家、苗、汉民族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研究后发现,在社区护理中,老年人对疾病护理、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等三个方面的需求比例分别为79.63%、91.57%和76.93%,平均82.71%。其中,在疾病护理需求方面,老年慢性病康复指导所占的比例为97.8%,护士上门服务占94.3%,残疾人康复指导占75.7%,家庭病床占71.3%,临终护理占70.4%,社区紧急救护占68.3%;在疾病预防方面,老年慢性病预防宣教占96.3%,传染病预防宣教占94.1%,体格检查占84.3%;在健康促进方面,对老年心理卫生指导占91.55%,老年保健知识宣教占70.7%,老年人营养知识占68.8%。[7]由此可见老年人对社区护理的需求总体较大较多。在我国年龄大于60者即为老年人,而老年人口在人口总数所占比例大于10%即为老龄化社会。有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老年人口总量已达21242万,占总人口的15.5%,高质量的老年护理可促进健康老龄化。由于老年人具有年龄大、行动不便、患慢性疾病者多且致残率高等特点,去医院就医相对困难。而社区医院可为其提供家庭访视和居家护理,他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医疗和护理。在社区医院不仅方便快捷,而且能得到连续、动态、综合的护理。如今我国居民越来越重视人文关怀,社区居民对临终护理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


  社区妇女需要社区护士适时家庭访视,指导计划生育,特别是近年来二胎政策放宽,急需社区护士为他们普及妇幼保健知识。


  社区儿童则需要社区护士为其实施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工作,并宣传儿童保健知识。


  无论哪种人群,对社区护士的服务水平都有较高要求,包括业务水平、综合水平、交际水平、应变水平、组织管理水平等方面,特别是服务态度和护理技术。过去人们只注重身体疾病的治疗,而忽视了心理护理,其实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很大程度的促进疾病的康复。随着医改的推进,医保正在普及,大医院定点就医可以报销大部分医药费,但社区医院却不能报销,社区居民普遍希望降低医疗费用。


  (二)社区护理中存在的问题


  1.社区护理人才缺乏,素质普遍偏低


  我国社区护士以中专学历为主,其中大多数因为护士易就业才选择就读护理专业,又因为学历低而社区医院对学历要求不高才从事社区护理,培养方式也几乎和医院护士一样,故缺乏相关社区护理学理念和理论。社区护理的知识结构与护理对象具有特殊性,中等卫校培养的护士恐难以胜任社区护理工作。另外,社区护士素质普遍较低,沟通能力差,存在护患、医护关系紧张等问题。


  2.社区护士人员匮乏,社区护士工作积极性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社区护理人员编制不足。在我国,一个社区服务站只有1~3个护士,却管理着周边3000~5000名社区居民;在德国,社区护士与居民人口比约为1:160。护理工作本就琐碎,加之护理人员严重不足致工作任务沉重,而社区护士待遇和社会认同度与之不成正比,故缺乏自觉性和责任心,工作积极性自然不高。


  3.居民健康意识薄弱,对社区护理理解认可不高


  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我国居民素质整体不高,对预防保健的关注不够。护理事业发展至今,社会对护士的信赖度依旧不高,仅停留在护士只会打针发药,甚至连一些护士自己这么认为,找不到自身价值所在。病人更倾向于听取医生建议,疾病康复后也归功于医生。


  4.缺乏政府政策和財政扶持


  我国社区护理才刚刚开始发展,服务模式单一,基本是医院护理的延续,不具备专业特色,没有完善的社区护理组织和管理系统。虽国家越来越重视社区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但对社区护理上的重视和投入依然不够,护理质量控制没有统一的标准,相应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健全,这些不仅使护理质量得不到保证,还使社区护士在从业过程中的职业安全得不到保证。仍然有部分地区和农村还未开展社区护理,宣传和推广社区护理力度也不够,反而对大医院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使医疗资源分配更加不均。我国医保政策尚未全面普及,有些地方社区医保还不能报销,而没有将医保定点在社区医院的居民在社区医院也不能进行医药费报销。这些让居民对大医院趋之若鹜,进一步制约了社区医院的发展。


  三、关于社区护理的改进措施


  (一)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与我国特殊国情结合


  加强与发达国家学术交流,为社区护士出国进修提供机会,学习他国先进的社区护理理念和技术,增加社区护理团学组织活动,加强国内社区护理学术交流;鼓励社区护理人才进行社区护理学研究,考虑我国特殊国情,发展适合我国的特色社区护理事业。


  (二)满足居民需求,转变服务模式


  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的需求主要体现在疾病护理、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因此,应提供他们所需的疾病后康复指导、上门访视、家庭病床、临终护理、社区紧急救护、常规体检、疾病预防保健知识宣教、心理护理等服务,而且主动服务,热心服务,不断提高社区护理服务水平。将单一的疾病护理模式转变为整体护理,达到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严格参照相关规章制度,考察护士出勤,调查社区患者对社区护理满意度,提高护士服务态度,及时发现不足之处并做出改进。


  (三)加强宣传,改变居民观念


  利用多媒体普及社区护理相关知识,进入社区宣传社区护理的特点和优势,举办相关讲座、发行知识手册进行宣传。增强社区居民的健康保健意识,改变小病不医,大病晚医,晚期放弃的观念。改变社区居民对社区护士的认知,更正对社区护士的偏见与怀疑,提高从护性。增加社区护士与居民的互动,培养社区护士高度的责任心与爱伤观念,获得社区居民的认可,改善护患关系。


  (四)国家政策扶持,加强宏观调控


  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确定统一规范的社区护理理论体系,创建专业的社区护士培养模式,完善社区护理教育制度,建立专门的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正规机构,提高社区护士的准入标准,把好社区护士质量关,招揽社区护理高级人才。全国范围内全面普及社区卫生服务,特别是山区、农村等贫困落后地区,均衡医疗资源,使人人享有获得社区护理的权利。规范居民定点和双向转诊制度。


  (五)加大社区护理的经济投入


  放宽医保报销条件和范围,解决看病贵问题;增加科研基金的投入,提倡社区护理研究,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扩招社区护士,保证科学护患比例,提高社区护士工资待遇,制定合理的奖酬制度,激发护士工作积极性和从业归属感;增加社区医院的经费投入,购买先进护理仪器和丰富的护理物资,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和社区护理质量,降低患者就医成本,减轻经济压力。


  (六)社区护理管理网络化


  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充分利用互联网方便快捷高效、大数据、资源共享等优点进行网络化护理管理,大大节约人力物力。与此同时,社区护士与患者的联系却更加紧密,提高了护理质量与效率,并有利于社区健康资料的及时传递、交流、分析及评价。


  但在我国,计算机网络主要被用于健康档案及资料管理等表浅的信息处理,而较少应用在社区卫生保健的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中,应用计算机网络的理念还很局限,没有充分挖掘互联网在防病、治病方面的巨大潜力。[8]凭借互联网的优势,护理管理将在网络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居民对社区护理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不仅存在人口老龄化现象,而且疾病谱也在发生改变。深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促进社区护理发展,普及社区护理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社区护理需求,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事业,刻不容缓。


  作者:王笑

  第2篇:老年保健中的社区护理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不断提高,人的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人口比例越来越大。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老年人主要生活在社区,对老年人进行医疗、护理、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这类从卫生角度提供的照顾只能在社区中展开,也只能依靠社区卫生服务的方式才能具体实现。


  1我国老年人健康问题及社区护理老年保健中的作用


  (1)老年人所面临的健康问题:①生理特征: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退行性变化越发明显,从而导致全身各系统的功能逐渐下降。有资料显示,老年慢性病的患病率达82.2%,有64.0%患有多种慢性病,其中患1种及以上对日常生活右影响疾病者占66.7%。老年人中有21.5%生活轻度不能自理;5.0%—7.0%生活中度不能自理;2.0%——5.0%完全不能自理。②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家庭子女数减少,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将会快速增长,随之而来的将是更多老的生活照顾和疾病护理依赖于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而农村劳动力外流,农村养老问题困难突出。③老年人身心疾病多发:由于身体器官老化,功能减退,以及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老年人的心理,情绪变化十分复杂。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无用感,加上丧偶、退休、经济收入减少、子女下岗、缺乏照顾和交流等社会支持,使得老人身心疾病发生率不断上升,甚至导致死亡。


  1.1社区护理在老年保健中的作用


  (1)慢性病管理及预防: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危害大、慢性病管理是社区护理的重点。许多研究表明,慢性病重要而共同的危险因素实际上是个人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不健康的行为方式。社区护士经过慢性病知识的培训,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慢性病病人的生活、饮食、再配合健康教育和适宜的干预管理,降低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提高老年人自我照顾能力。自我保健意识,以病人自我管理的模式实施慢性病病人管理,提高慢性病的管理效果,降低患病率。


  (2)心理疾病的护理: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受年龄、环境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参与度不高,他们的感情需求和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现代医学研究证明,70%—80%的老年疾病与心理因素有关,随着社会焦色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老年人的心理疾病尤其是孤独感和抑郁症的发生率高,危害性大、识别率低,心理健康是整体护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护理是社区护士的重要职责。应鼓励老年人多参加社会活动,多接触社会改善心境摆脱孤独,同时对社区护士做进一步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培训、加强对老年人心理疾病的支持性干预,以群体健康和个体指导相结合的方法,促进老人的心理健康。


  (3)健康管理社区服务要求医护人员将社区老人健康状况的变化及时输入电脑做好记录,及时与社区医生联系沟通,以便进行相应的处理,是医生了解患者个体及家庭问题,做出正确临床决策的重要基础。使社区老人的整体健康状况能够得到连续性关照,充分发挥社区健康“六位一体”功能。


  (4)社区康复我国绝大多数老龄患者不可能长期住院治疗,更多患者带着残疾回家接受康复治疗。而患者及家属又普遍不能具备完善的康复知识和技能,社区护士在康复团队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经过培训后的社区护士可成为康复医生的助手,协助康复医生做好老人家庭康复治疗、指导和护理等工作。这就需社区护士掌握牢固的康复知识。


  2我国老年社区护理模式展望


  (1)健康老龄化:随着老年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人类个体老化和群体老化的认识发生了改变,我国提出了健康老龄化观点,在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后,老年人能无疾而终,至少也会把需要照料的时间缩短。社区护理工作者,能够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服务于社区老人,使老人健康生存,快乐生活,不断提高社区老人的生活质量。


  (2)老年临终关怀:老年临终关怀事业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为老年临终病人和家属提供了全方位的社会卫生服务,社区护理是家庭临终关怀的重要内容。通过老年社区护理,能够为现代医学治愈无望的临终病人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对维护人的尊严起到积极作用。


  (3)开设老年社区健康教育:为填补我国老年社区护理的空白,可通过继续教育,对已取得中专、大专、文凭的护士进行老年社区护理中心经过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之既成为具有老年社区护理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老年社区护理工作的骨干力量。同时,应有计划地在数年内培养出一批较高水平,具有专科、本科学历的老年社区护理专门人才,使我国的老年社区护理教育与国际接轨。


  (4)建立老年社区护理体系:①政府将老龄人口的预防保健工作纳入卫生事业发展规划。虽然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是很高,国家能够投入的卫生保健资源还相当有限。我们要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制定适应老年化社会的预防保健措施,将老龄人口的预防保健工作纳入政府的卫生事业发展规划。②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将老年社区护理纳入社区卫生服务或初级卫生保健中,可依情况设立一些老年社区护理中心作为试点,实施老年社区护理。在试点的基础上制订老年社区护理工作的发展规划,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中心的建立既可为老年社区护士提供实习基础,又可通过中心普及老年社区护理知识。与此同时,还要制订出相应的配套措施,以保证老年社区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推动我国老年社区护理事业的发展。


  3小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上升,生活自理障碍,伴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相当部分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和自尊底下,社会支持下降,所以,健康的老龄化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程。而我国的社区保障体系还不健全不完善,社区护理人才短缺,学历低。因此,为了真正实现健康老龄化,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培养护理专业人才,适合我国国情,还需要通过政府、社會、和个人,特别是从事医疗护理事业的人员做出更多的努力,尽快建立起健全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老年社区护理服务体系,以便使社区护理工作在老年保健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作者:何丽萍

  第3篇:社区护理干预对学龄前儿童视力保健行为的意义


  由于儿童的日常用眼习惯,会直接影响儿童的眼睛健康,所以儿童的视力保健行为是人们关心的重要问题。但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儿童视力保健行为并未规范实施,所以无法保证儿童视力健康[1-4]。为此,本研究对辖区内儿童的视力保健行为进行规范和护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某社区2014年1月~2016年12月1050例学龄前儿童,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25例。实验组中男238例,女287例,年龄3~7岁,平均年龄(4.06±2.75)岁。对照组中男245例,女280例,年龄4~7岁,平均年龄(4.35±2.84)岁。所有儿童均在社区进行登记,并排除具有先天性眼科疾病、视力残疾儿童,且两组儿童的均在实验前进行视力检查,视力检查结果正常。两组儿童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不系统采取干预措施,实验组则以社区医疗机构为依托接受护理干预,方法:①对儿童建立个人视力检查档案,并进行定期视力检查,时间间隔为6个月;②进行视力保健知识宣讲,对家长发放视力保健知识相关宣传画册,利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对家长及儿童宣讲视力保健内容,采取定期进行讲座、座谈、宣传动画等方式进行宣传,通过FLASH动画、幻灯片等方式动态展示相关知识,使家长认识到儿童的视力、屈光度会随着年龄变化产生变化[5,6],并使家长正确认识视力检查;③进行日常用眼指导,叮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几点:保证儿童的户外活动时间≥2h/d;控制儿童观看电视时间<1h,降低或杜绝儿童玩手机、玩电脑;家长教会并监督儿童进行眼保健操时间≥20min/次;监督儿童勤洗手、告知儿童不可用手揉眼睛;监督儿童不要用尖锐的物品玩耍[3]。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干预1年后检测两组儿童的视力,若视力≥5.0为视力正常,视力降低或<5.0为视力下


  降[4,7-9];视力下降率=视力下降儿童例数/总例数×100%。采用自制调查量表调查两组儿童家长对儿童视力保健知识的认知程度,量表满分50分,分数越高,家长的认知程度越好。调查两组儿童视力保健行为依从性,包括户外活动时间、用眼时间和眼保健操时间。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儿童视力变化情况比较实验组视力下降率为2.29%,对照组视力下降率为16.1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家长对视力保健知识的认知程度及儿童依从性比较实验组家长对视力保健知识的认知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儿童户外活动时间、用眼时间及眼保健操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儿童的身体各部分器官都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其中眼球发育最为明显,虽然儿童的眼球结构已经形成,但视觉功能、眼球各部分组织还在生长发育当中,如果儿童阶段长期用眼不当、过度疲劳用眼,则会造成近视、弱视等一系列眼球疾病,严重时无法在成长过程中治愈,造成眼球终身性疾病[10,11]。传统临床主要在儿童出现眼部疾病、视力问题后对患儿进行治疗,并在就诊时对患儿家长进行相关知识宣讲,但对患儿的眼部疾病、视力异常的预防效果差,且此时患儿往往已经形成多种不良用眼习惯,从一定程度上影响患儿疾病的康复效果[12,13]。临床研究证实,采用社区干预,能够纠正学龄前儿童的不良用眼习惯,并预防儿童出现视力异常或疾病[7,8]。社区护理干预措施,通过对儿童建立起专门的视力管理档案,并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儿童、家长进行良好用眼习惯的養成,叮嘱家长对儿童进行监督,并提高家长对儿童视力保健行为的认知和重视[14-16]。本文中实验组家长知识认知量表评分为(42.31±5.33)分,对照组家长为(28.46±3.45)分,实验组家长对视力保健知识的认知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通过社区护理干预措施,家长对儿童视力保健行为的认知更高,能够自觉监督和管理儿童的用眼行为,极大的减少了儿童的视力下降发生率。


  综上所述,社区护理干预对学龄前儿童视力保健行为意义重大,能够减少儿童视力下降发生率,并且能够提高家长对学龄前儿童视力保健行为的认知程度,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叶羞花

  第4篇: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社区护理的效果评估


  为了改善患者的精神及社会功能,本院对在2014年9月-2015年10月收治的28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护理,效果理想,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56例均为本院自2014年


  9月-2015年10月收治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1)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满足CCMD-3中有关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及分期标准;②曾住院接受过1~2个月的系统治疗,同时达到痊愈标准;③对本次研究知情并同意。(2)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严重躯体疾病者;②有药物依赖史及酒精依赖史者[1-4]。将56例患者按数字奇偶法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28例。对照组男16例,女12例;年龄21~76岁,平均(44.15±6.41)岁;病程1~8年,平均(5.14±1.61)年。护理组男17例,女11例;年龄21~74岁,平均(44.20±6.38)岁;病程1~8年,平均(5.20±1.91)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进行电话随访以督促其按时服药、定期复查等常规护理,护理组实施护理,具体如下:科室组织康复医师、护理人员及护士长等成立一个小组,并由小組成员深入到社区,开展指导宣教,发放健康教育手册,组织召开有关精神分裂症内容的讲座,开辟防治知识宣传栏等[4]。同时,护理人员需对每一位患者建立一份完整的健康档案,并根据档案内容开展一对一的指导及宣教活动,详细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引发本病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复发先兆表现、治疗方法、治疗预后、预防措施等事项,以帮助患者充分了解自身疾病,帮助其提高自我保护能力[5]。用药指导:针对已确诊的患者,详细告知其即使在治愈后仍然需要坚持服药治疗。针对第一次发病的患者,需嘱咐其维持用药治疗至少2年;针对第二次发病的患者,嘱咐其维持用药治疗至少3年;而针对第三次发病的患者,嘱咐其不可自行停药,需长期坚持服药治疗[6]。此外,需详细向患者讲解抗精神病类药物的治疗效果、用药副作用以及注意事项等知识。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长期遵医嘱服药的重要性,告知其不可擅自增减药量、自行停药以及更换药物[7]。鼓励患者加入社会活动中来:嘱咐患者每天定期参加运动,同时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鼓励患者多参加社会活动,有利于保持乐观平稳的心态,注意尽量避免出现激动、紧张、悲伤等情绪。每天按时作息,养成规律的睡眠习惯,不可熬夜或者颠倒睡眠[8-12]。


  1.3观察指标在护理前,护理6、12个月后,分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以及治疗态度与自知力问卷表(ITAQ)行康复效果评定。其中,PANSS量表采用7级评分标准,分数越低,症状越轻。SDSS分数越低,症状越轻。ITAQ分数越高,态度及自知能力越强。记录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再住院率以及肇事、肇祸等不良事件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使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PANSS评分比较两组护理前PA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12个月后,护理组PANSS评分均分别明显低于各时期的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ITAQ评分比较两组护理前ITA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12个月后,护理组ITAQ评分均分别明显高于各时期的对照组(P<0.05),见表2。


  2.3两组SDS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的SD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12个月后,护理组SDSS评分均分别明显低于各时期的对照组(P<0.05),见表3。


  2.4两组用药依从率、复发率及再住院率比较护理12个月后,护理组遵医嘱按时用药者26例,用药依从率为92.86%;对照组18例,依从率为64.29%,护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组12个月内再复发者2例,复发率为7.14%;再住院者1例,再住院率为3.57%。对照组12个月内再复发者13例,复发率为46.42%;再住院者6例,再住院率为21.43%,护理组复发率及再住院率均分别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5两组患者的肇事、肇祸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护理组12个月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14%(2/2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2.86%(12/28)(P<0.05)。


  3讨论


  精神分裂症的主要表现为,患者出现思维异常以及精神活动与现实脱离等症状[13]。本病具有病因复杂、病症极易迁延、难愈等特征,往往导致患者丧失适应社会的能力[14]。积极接受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患者精神衰退[15],通常情况下,在经过急性期治疗之后,精神分裂症患者便进入康复期治疗,康复期治疗是整个疾病期治疗的重要阶段[16]。因此,在此阶段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对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用药依从率、降低复发率显得尤为重要[17]。


  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护理,通过深入社区进行健康宣教,有利于促进患者及其家属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促进其加入自我管理计划中来[18]。同时建议患者家属动态监护患者,对其病情及情绪变化过程进行密切监测并做出反应,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19]。此外,通过指导患者形成规律的生活习惯,教会其熟知自护技能,能够有效避免引发复发的风险因子,降低复发率[20]。


  本研究中,护理组PANSS评分、SDSS评分、ITAQ评分、用药依从率、肇事肇祸发生率、复发率以及再住院率均分别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干预能够显著增强患者的社会功能及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用药依从率、减少社会缺损、降低复发率,对改善患者的生活具有重大意义,值得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作者:苏士云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