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医学护理论文

婴幼儿静脉穿刺技巧与固定方法的改进

2015-11-18 09:4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目的:探讨婴幼儿静脉穿刺的技巧,固定方法的改进,提高静脉输液的成功率。方法:通过做好静脉穿刺前的准备工作,按不同年龄段选择静脉穿刺部位,改进静脉穿刺的技巧和固定方法。结果:提高婴幼儿静脉穿刺的成功率。结论:婴幼儿头皮静脉穿刺虽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选择好静脉,掌握正确的穿刺方法,妥善固定,就能提高婴幼儿静脉穿刺成功率。

关键词:婴幼儿;静脉穿刺;固定方法
    广西南宁市妇幼保健院作为妇女儿童医院,门急诊输液和抢救患者中95%是儿童,其中婴幼儿又占80%。婴幼儿静脉穿刺难度较成人大,配合度低,家长关注度高,护士心理压力大,静脉重穿刺率较高。为提高婴幼儿静脉穿刺成功率,以满足临床治疗的需求,笔者经过几年的探索,改进了婴幼儿静脉穿刺的手法和固定的方法,确保婴幼儿静脉输液治疗的顺利进行,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静脉穿刺前的准备

    包括护士的心理准备,婴幼儿及家属的准备,物品的准备及注意事项。

1.1  护士的准备:护士要睡眠充足,精神状态良好,情绪稳定,不能空腹,要有满腔的工作热情,对患儿要有爱心、耐心,并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1.2  患儿的准备:①几乎所有有过静脉穿刺经历的婴幼儿,对静脉穿刺普遍都存有恐惧心理,所以在穿刺前要对患儿多做一些鼓励和逗玩,与家长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印象与氛围,尽可能的减少他们的恐惧心理,为输液顺利完成打下良好的基础;②指导家长在静脉穿刺前不要将孩子喂得太饱,因为在静脉穿刺时如果孩子哭得历害,容易引起呕吐,而且注射后不能采用吃的方法来哄孩子;③叫家长准备一些孩子平时爱吃的零食或玩具,在穿刺成功后,可以用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使患儿尽快停止哭闹,安静配合输液。

1.3  穿刺时患儿的固定:选择头皮静脉推注时,教家长(一人)站在患儿的一侧或脚边,用身子轻轻压住孩子的双下肢,双上肢内收将孩子的双上肢固定在孩子的身体两侧,用双手掌抵住孩子的脸部,而不是用双手抱住孩子的头,这样才能固定好头部,又有利于护士的手不受限制地进行穿刺操作。

    选择穿刺手脚静脉而又不合作的小孩,可以这样固定:家长将患儿抱在腿上,用自己的大腿夹住患儿的双脚或一只脚(打脚时),将要打针的手伸向护士,另一只手夹入腋下,抓手时一定要抓住患儿的肘关节处,不让患儿的手自由伸缩,选择打脚时将一只脚叫家长用腿夹住,另一只脚压在家长的腿上,护士将患儿的脚掌用左手抓住后压在自己的膝盖上。不要采用悬空的姿势。对于穿刺成功后,由于患儿不配合导致在固定过程中发生的静脉推注失败的情况,笔者经过探索,进行了如下改进,效果较好:首先选择宽度与长度合适的固定板将踝关节两端远端进行初步固定,再按常规方法进行穿刺、加固。这样只需要一个护士操作即可,且成功率高。

1.4  所需物品的准备:头皮针的选取一般根据患儿年龄、病情、静脉粗细及深浅度而定。临床型号有4#1/2、5、5 #1/2三种。0~3岁婴幼儿选择4 #1/2-5号头皮针,新生儿、静脉细的患儿选择4#1/2号针头,腹泻、静脉较深或年龄较大患儿,选择5、5#1/2号针头。另备好合适的胶布和固定板。

2 不同年龄段的婴幼儿静脉穿刺部位的选择

    穿刺前护士要全面评估患儿的一般情况、所患疾病和静脉条件,选择自己认为最有把握的静脉进行穿刺,评估时间不能过长,要重视家长提出的建议,如不能认同时一定要做好解释。①6个月以下的婴幼儿手的运动发育还没有完全形成,在穿刺部位的选择上,头皮静脉、手背静脉及桡静脉、足背静脉及大隐静脉都可以。但在寒冷的冬季,为了防止输液时间过长导致小儿寒冷不适,最好不要选择足背静脉及大隐静脉;②6~18个月的婴幼儿手、脚的运动发育已经比较充分,在这个年龄段的婴幼儿,手不能作为首选穿刺部位。由于头皮没有关节活动,且头皮静脉处皮下脂肪薄,静脉表浅易见,穿刺成功率高,并易固定,也不影响患儿头部及四肢的活动。故在这个年龄段首选穿刺部位为头,其次是脚;③18个月以上的幼儿,能独立行走,智力发育比较充分,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明显提高。在护士、父母亲切友好的语言鼓励下,往往能很好地配合治疗,这个年龄段的幼儿,首选手背静脉及足背静脉为穿刺部位。

3 婴幼儿静脉穿刺方法的改进

3.1  头皮静脉进针手法:穿刺时,操作者一定要绷紧穿刺点周围皮肤,进针时要以30°~40°角度进针,快速、一步进到皮下,这样疼痛感轻,也可避免因在皮内穿行导致穿刺失败。但在推行过程中宜轻、慢,特别对较短且不直的头皮静脉,穿刺前要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进针点,一个是针尖“落脚点”这样可以避免因穿刺部位的活动导致的穿刺失败或重穿刺。穿刺时一旦回血,不必继续进针,否则易将血管壁刺破[1]。对看上去还没有头皮针粗的血管,针头刺入皮下后,应轻轻挑起皮肤,再缓慢移向静脉之上,使针头和血管呈10°以内的角度,以均匀力量进针。如果进针1 cm左右仍无回血时,可将针头稍向下压,与血管平行方向,再进针少许。头皮静脉穿刺时,静脉回流无阻力,回血较四肢慢且少。当针头已刺入血管,有空虚感而不见回血,不要急于拔出针头,应稍等或用手指轻轻按压头皮针上部的血管,也可捏一下头皮针的细管处,或者改变针头的角度,一般可见回血。对循环差,血流减慢的患儿,进针时无阻力而有空虚感,但挤不出回血,此时可打开输液器开关,试行输液,若局部无肿胀,证明针尖在静脉内。

3.2  四肢静脉进针手法:选手背静脉时,不要试图叫患者握拳或将患儿的手握成拳头状,护士用左手抓住患者的四指,大拇指压在掌指关节处,呈背隆掌空的握杯状,传统的进针角度为15°~30°,角度太小进针时速度慢,患者感觉疼痛且易在皮内穿行。笔者一般采用40°~50°角度进针,患者反映不疼。进针时要控制好力度,以穿过皮肤进入皮下为好,再压低角度沿血管走向平行一小段后穿刺血管,见回血后停止进针,注意观察回血,见回血后不能松手,用大拇指固定针柄后再用胶布固定。

3.3  静脉穿刺过程中,必须重视的环节:①穿刺时,注意把调节器移到近墨菲氏滴管处夹紧,输液架调低,这样做的好处是回血容易看到;②穿刺时要充满信心,要全神贯注,不能受外界因素干扰,要有平静的心情,越急越打不上,如果内心在起伏,就不能保持手指的平稳和敏锐的感觉,特别是在血管细、深,看不清血管而“盲打”的情况下,要用心去体会才容易成功;③要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教会家长如何配合。

4 静脉穿刺后固定方法的改进

4.1  头皮针的固定方法:穿刺成功后,若头皮针固定不牢,则会因针头滑出而前功尽弃。所以妥善固定针头极为重要,而固定的第一条胶布又是关键,以左手拇指固定针柄,右手取一条长度适宜的带有吸收垫的输液贴胶布斜着固定在针眼和针柄处,如针柄悬空,右手拿一个大小合适的干棉签头垫于针柄下,使头皮针与穿刺的静脉壁保持平行,再用第二根胶布以“V”形固定针柄,第三根用胶布将头皮针细塑料管以“S”形固定于针柄左或右侧,再用第四根胶布固定靠近输液管接头的头皮针细塑料管于头皮上或头发上,不能绷紧头皮针细塑料管,这样能立即固定针头不易滑出。也可以节约胶布,且不易因拉扯导致针头脱出。如遇患儿头部出汗而影响胶布固定时,用橡皮膏以头围固定法固定于穿刺点所粘胶布之上,可避免因出汗而胶布脱落。

4.2  四肢固定方法:对于有认知力,穿刺手足静脉的患儿,用纸盒固定即可。对年龄较小、哭闹不合作的患儿,可用硬纸板、木板或塑料板 ,宽度与患儿手掌、脚掌平齐,长度以超过关节两端3~5 cm即可。

5 家长配合的指导

    穿刺时要教会家长固定患儿的头或手、脚。穿刺成功后要交代好家属,注意照看注射部位。要适当约束患儿,穿刺部位不能靠近家长的身体,以防触碰针头引发针尖刺破血管,还要防止患儿过度活动或拉扯针头引起输液失败。

    综上所述,婴幼儿静脉输液虽存在静脉穿刺难度大,输液过程中重穿刺率高的问题,但只要我们选择好静脉,掌握一定的穿刺技巧,妥善固定,教会家长护理要点,就能提高婴幼儿静脉穿刺成功率,减少输液过程中的重穿刺率,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率。

6 参考文献

[1] 李  蓉.烧伤患儿静脉穿刺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4(5):77.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