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穴位注射又称水针,采用小剂量中西药注入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此方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中西药药理为基础,经穴位给药,并将针刺刺激和药物的性能及对穴位的渗透作用相结合,发挥其综合效应,故有着特殊的疗效。穴位注射在为针刺治病提供了多种有效的特异性穴位刺激物的同时,又为药物注射提供了有效的经络途径,并且穴位给药用量小,疗效佳,安全性强,药物在穴位滞留时间长,药疗时效长,是临床治疗中的主要给药方式,也是中医临床护士必须掌握的常规操作技术[1]。笔者在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一些关于穴位注射的经验,本着促进护理业务的目的,现介绍几项应注意的技巧,仅供参考。
【关键词】 穴位注射; 技巧,注意事项
1.操作方法
1.1 针具
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可根据需要选用较细长的5号针头。
1.2 穴位选择
选穴原则大致同针刺法,其法自身特点有常结合经络、穴位按诊法以选取阳性反应点。如在背部、胸腹部或四肢的特定穴部位出现的条索、结节、压痛,以及皮肤的凹陷、隆起、色泽变异等,软组织损伤可选取最明显的压痛点,并宜选肌肉比较丰富的部位进行穴位注射。一般每次2—4穴,不宜过多,以精为要。
1.3 注射剂量
在选择药物上必须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并应根据药物说明书规定的剂量用药。一般以穴位部位来分,耳穴可注射0.1毫升,头面部可注射0.3~0.5毫升,四肢部可注射1—2毫升,胸背部可注射0.5~1毫升,腰臀部可注射2~5毫升或5%~10%。注射时有单纯用一种药液的,也有运用两种药液混合使用的。根据个体差异,最少者每次用药量为0.1毫升,最多者可以高达4毫升。
1.4 操作
首先使患者取舒适体位,选择适宜的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和针头,抽取适量的药液,在穴位局部消毒后,在对准穴位或阳性反应点及避开大的神经、血管的前提下,操作者右手持注射器快速刺入皮下,刺入后将针缓慢推进至穴位,在确定回抽无血后,将药液均匀地注入。快速推液可用于急性、体强的患者;缓慢推液则用于慢性病、体弱、不宜用较强刺激者;中等刺激及速度推液用于一般疾病。
2.注意事项
2.1 治疗前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会产生局部的注射点痛、 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不适感一般在1天内消失。
2.2 严格无菌操作,若出现注射针部红肿、发热等情况时,应及时处理。
2.3 严格掌握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副作用、过敏反应及药物的有效期,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须先行皮试,阴性反应者方可使用。副作用较强的药物应谨慎。
2.4 一般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否则会导致不良后果。此外,应注意避开神经干,以免损伤神经。
2.5 由于风池穴靠近延髓,若不严格掌握针刺角度和深度,易损伤延髓。针刺深穴时,应确定其范围在颈围的1/10内,再沿鼻尖方向刺0.5~0.8寸。为了避免直刺引起气胸,在行脊髓两侧腧穴注射时,针尖应斜向脊髓。2.6 注射以后,即可随意活动,但需保持注射部位干洁。
2.6 孕妇的下腹部穴位、腰骶部穴位以及如合谷穴等对子宫具有收缩作用的穴位,不可穴位注射,以免导致流产。年幼、老人、体虚及初次接受治疗者,在进行穴位注射时最好取卧位,以免出现晕针现象。选穴应少而精,药液剂量应酌减。
3 结论
穴位注射疗法可以治疗支气管哮喘、泄泻、呃逆、腰痛、痛经、颈椎病、雷诺氏病等。穴位注射疗法在为针刺治病提供了多种有效的特异性穴位刺激物的同时,又为药物注射提供了有效的经络注射途径,药物可经经络直达病灶,并且药物吸收快,药物时效长,只需极小剂量的药物,即可取得和大剂量肌肉注射同样的效果。所以不仅能提高疗效,而且减少用药量,降低了用药成本,增加了用药的安全性。一般穴位注射以后,马上可以随意活动,与针刺留针法相比,缩短了治疗时间。对于注入的液体用量多且刺激范围大,吸收需要一定的时间的疾病,可用穴位维持较长时间的刺激,延长治疗时效,达到疾病治疗的要求。故穴位注射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穴位注射疗法临床大全[M] 页数:771 出版社:北京市:中国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