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妇产科学论文

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教学研究与实践

2016-03-24 11:3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妇产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主要学科,中医妇科学、中西医结合妇科学亦是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的主干课程随着我院办学专业的扩展与调整,根据妇产科病证临床治疗的特点,如何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中西医妇产科基础理论知识,又能够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和技能解决妇科临床医疗实际问题的髙素质实用型人才?是我们不断思索和探讨的问题,而如何提髙教学质量是我们直接面临的问题近几年来,本教研室就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现总结如下:

 

  1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教学面临的问题

 

  我院自1996年起,创办了中西医临床专业专科层次,2001年、2002年分别开办了中西医临床本科和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本教研室承担了相应专业层次的妇产科学课程,现有中医专业<中医妇科学》,中西医临床专业{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妇产科学》。在教学中《中医妇科学》、仲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明显存在着以下问题:

 

  第一,中医妇科学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以脏腑气血、冲任胞宫为中心,在妇科疾病的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然而其理论对于妇产科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客观性不强,致使学生的临床诊疗有缺陷,加之辩证分型妇科各病间及与其他临床课内容有重复,如果没有充分的临床见、实习,很难突出特色。虽然现教材中,附篇中有妇产科基础知识,中医病后附西医疾病,但在内容很难做到有机的结合。

 

  第二,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西医临床专业是新办专业,从教学计划到每门课的教学内容、方法都在探索之中,中西医妇产科学教学安排中经历了两个阶段。初期,是利用原有的《中医妇科学》与西医CQ产科学》内容的节选,中西医内容分别开设,时间安排或同步由两位教师分别讲授,或分前后讲授,这样使中医妇科与西医妇产科在内容上割裂开来,对于学生来讲,两种知识很难形成关联。近阶段,使用了中西医结合妇产科教材,体例以西医为主,再同一病名下,分别叙述中西医病因与治疗,内容上基本呈两者相加,增加了理论学习的负担,而形不成中西医结合的思维方法。

 

  以上2个阶段均达不到中西医妇产科学的有机结合。针对以上问题,我从2002年起着手进行探讨,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教学研究与实践申报了学院教改研究项目进行专项研究。旨在达到中西医之间的相互衔接、有机联系,使妇产科成为中医、西医兼容结合多交叉渗透的课程体系,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内容与临床医疗实际结合,以期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妇产学基础理论知识,又能应用中西医多种方法和技能解决妇产科临床医疗实际问题的高素质

 

  实用型人才。

 

  2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教学改革与实施

 

  2.1合理安排中西医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妇产科学作为后期临床课,其病证有特殊性,血证、疼痛等急症多见,为了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临床实际工作,就必须系统的掌握中、西医妇科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本教研室根据不同专业层次培养计划,对中、西医两种教学内容进行按比例的有机结合,调整进度计划,合理计划学时,确定最佳的比例和序列。

 

  中医妇科学,在总论和各论不同章节,分别加入西医学相关内容,如女性生殖系统解剖、妊娠生理、妇产科常用检査及诊断技术,功血、盆腔炎、妊娠髙血压疾病等内容,增加了对中医病症的客观诊断,明确中医病名概念的内涵及与西医病名之间的联系。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掌握中、西医妇产科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根据理论特点和部分疾病临床诊治规律,找准中西医内容的结合点,力求达到理论上逻辑合理、条理清楚,治疗方法上切实有效

 

  2.2认真抓好教学各环节,切实提髙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把握妇产科中西医结合的特点,组织和解决好各教学环节间的有机联系,以提高教学质量。本教研室主要从教学法研究、课堂教学、临床技能实训、临床见、实习4个方面进行研究探索。

 

  2.2.1规范教学管理,坚持集体备课与教学法研究

 

  妇产科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实践中,卓有成效,但治疗规范性不强,在理论教学中更有很多需探索的问题。针对教学与临床中的问题,如某些知识点含义、讲授的方法,课时分配等方面,教研室坚持集体备课与教学法研究,确定专题,逐步进行深入的讨论分析,达到知识上的统一。

 

  2.2.2探讨妇产科中、西医教学内容的有机联系

 

  在遵循教学大纲要求的同时,结合使用的教材内容及临床实际,对中西医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如中医妇科学教学中,女性生殖脏器部分增加了女性生殖器官解剖的相关内容,改变了中医脏器的抽象性》在经、孕、产、乳生理方面,增加了相应西医的内容。

 

QQ截图20160312145302.png


  在诊断方面,把中医四诊、辨证要点内容与西医盆腔检査、产前检査及妇科特殊检査等内容结合起来,增加临床诊断的客观性。各论中,月经病重点增加了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带下病增加了女性生殖系统炎症,妊娠病中将胎漏、胎动不安、堕胎、小产、滑胎与西医不同类型流产,子肿、子晕、子痫与妊娠高血压疾病,妇科嫌瘕与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内异症、盆腔炎性包快相联系,达到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极大中医药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历来以师承或家传的方式为主*习医者大多从小即接触临床,耳濡目染,反复经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印证,最终才独立行医。自解放后实行院校培养模式以来,虽然明显增加了中医药从业人员,缩短了培养时间,但中医学生接触医学实践较晚,理论基础薄弱,进入临床晚,实践机会少,临床经验欠缺,很多中医学生毕业后仍不知道如何看病处方。同时有很多老专家的经验面临失传的危险。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近些年来,卫生部组织了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现已开展了三批,不仅很好的保存了老专家的宝贵经验,同时也使一大批有志于中医药事业的中青年医务工作者脱颖而出,快速成才。笔者有幸作为第三批弟子师从全国名老中医王自立学习,获益匪浅。现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本人对中医传承的一些看法,若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1关于师徒人选方面

 

  应在卫生部相关文件、政策的基础上确定,尤其应该重师徒双方的双向选择,这也是以后师徒之间教与学的基础,对传承效果有极大影响,

 

  2关于传承方面

 

  传承,指的是师徒之间教与学的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地突出了妇产科临床治疗特点,相应提高了中医专业学生妇产科临床技能。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掌握中医、西医妇产科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在此基础上,根据理论特点和部分疾病临床证治规律,找准中西医结合的结合点,力求达到理论上逻辑合理,临床治疗方法切实有效。如月经的产生与调节,西医下丘脑-垂体-卵巢调节轴,与中医的肾-天癸-冲任-胞宫调节轴进行整体对应,既分别突出了中西医理论之特点,又强调了两种医学《殊途同归的调节作用。

 

  另如,妇科炎症与带下症的结合,既突出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的临床诊断和针对病原特点的治疗,又注重辨证论治。

 

  在流产章节中,重点讲解中西医概念,根据不同类型流产,确定中西医治疗方案,先兆流产、复发性流产以中医治病安胎为主,西药为辅;难免、不全流产所致出血则以手术清宫止血为主,辅以中医辨证治疗。

 

  2.2.3改善教学条件,丰富课堂教学与实践

 

  根据中西医结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充分利用已有条件和创造条件,自制教学挂图,收集各类病理标本,利用各种妇产科检査与手术器械、及仿真实物模型、DVD影像、多媒体课件,丰富充实了教学过程,增强了对妇产科疾病的感性认识,亦提髙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近年来妇产科建成了妇产科技能实训室,确定了妇科检査、产前检査、妇产科常用特殊检査、计划生育等六个实训项目,将学生分组进行反复练习,大大提髙了学生的妇产科临床基本技能。

 

  2.4加强临床见习与病案讨论

 

  妇产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课程,在中西医结合教学中,除中西医理论的结合,更要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因此课间的见习尤为重要但由于妇产科临床的特殊性及教学安排的限制影响了见习有效及深入进行。本教研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附属医院妇产科门诊与住院部资源,合理安排见习,使学生较快程度的熟悉了中西医妇产科诊疗的特点。

 

  在努力克服困难解决临床见习的同时,注重病案分析,包括中医常见典型病例和西医临床危重急诊病例讨论,以此来训练学生的临证思维能力和技能。

 

  3注重教学效果的调査总结,促进妇产科学科建设全面发展

 

  在实施妇产科教学中西医结合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我们在课堂教学、临床教学、毕业实习中均注意收集反馈意见,及时总结并改进。首先在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妇产科实际工作能力方面有了显著效果,同时亦培养了师资,使教师由原来单一的中医妇科学教学,转向适应中西医妇产科教学、临床工作的全面性教师。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实践,中医妇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在进度计划、课堂教学、技能实训、临床见习、理论与技能考核等方面已形成了成熟、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也促进了妇产科学科建设的全面发展。

 

  总之,妇产科中西医结合教学改革实践,改进了课程结构,丰富了教学内容,促进了教学质量,提高了临床技能,培养了师资队伍,促进了本院妇产科学科建设的全面发展。今后我们将在临床教学改革,问题法教学、引导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方面不断的探索、实践,以期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实用型中西医结合人才。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