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儿科学论文

益生菌联合奥沙拉嗪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粪便钙

2015-07-23 10:5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由环境和遗传等多因素导致免疫紊乱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钙卫蛋白(calprotectin,S100A8/S100A9)是一种来源于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钙结合蛋白,近年来被证实是一种比较良好的粪便炎性标志物。本研究的目的是应用益生菌联合奥沙拉嗪对UC患者进行治疗,随后对比两组疗效及测定两组治疗前后粪便钙卫蛋白的水平。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月-2013年1月收治活动期轻、中度的UC患者217例,入选标准均符合2007年《中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凡入选者,均无明显的上消化道症状,无严重肺、心、肝、肾及精神疾病等;将孕妇、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酗酒者等均排除在外[1]。其中,男116例,女101例;年龄20~54岁,平均(35.5±6.3)岁;病程2~18个月,平均(7.2±1.6)个月。将217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8例)和对照组(109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奥沙拉嗪钠胶囊进行治疗,3次/日,1g/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益生菌培菲康胶囊进行治疗,3次/日,3粒/次,所有患者疗程均8周。
  疗效判断标准:①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经结肠镜复查,黏膜大致处于正常状态或没有活动性炎症;②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经结肠镜复查,见黏膜有轻度炎症;③无效:临床症状、结肠镜复查均无改善。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粪便钙卫蛋白水平的变化,并由专人使用电子结肠镜对患者进行检查,在患者病变部位取活检进行常规病理观察,同时行血常规、肝肾功能以及大便常规检查。
  统计学处理:以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检验,不满足者采用秩和检验。计数数据用四格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
  结 果
  两组UC的综合疗效,见表1。
  两组治疗前后粪便钙卫蛋白的(μg/g)的变化,见表2。
  讨 论
  UC在欧洲和美国的发病率(10~20)/10万。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综合多家医院病例的统计推测,UC的患病率达到了11.6/10万,实际病例可能远不止这些。UC已成为患者慢性腹泻的主要原因,多发生在青壮年中。病变绝大多数累及直肠与结肠,并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本病一般呈慢性病程,大部分患者反复发作,慢性持续活动或反复发作频繁者,预后较差,病程漫长者癌变危险性增加。因此,积极治疗UC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UC的发病与遗传、免疫异常和肠道菌群失调有着一定的关系。由于肠道内的致病菌逐渐增多,导致分泌的肠毒素改变了上皮通透性,使通透性增高,病菌分泌免疫抑制性蛋白,从而导致黏膜免疫失调,肠上皮细胞受到损伤。肠上皮细胞的能量代谢可能会受到某些过度生长的细菌影响,诱发肠道炎症。有研究表明,益生菌能够有效地下调UC患者炎性肠段组织中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维护上皮细胞,使之排列完整,以此降低肠黏膜通透性,使其不会受到不良因素影响[2,3]。奥沙拉嗪是5-ASA的一种前体药物,它是由2个分子水杨酸经偶氮键相连而成,在胃和小肠内不会被吸收与分解,只有到达结肠后,才会被结肠内细菌分裂为5-ASA,最终作用于结肠炎症黏膜,抑制前列腺素以及白三烯的形成及自由基产生,它能够有效地降低肠壁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肠黏膜水肿减轻,有效地发挥抗炎作用。
  1980年,Fagerhol等第一次从中性粒细胞中成功的分离出一种蛋白,并将之命名为L1蛋白,后因发现其能够与钙相结合并具有抗微生物活性的作用,将之命名为钙卫蛋白。本研究证明,治疗前患者的粪便钙卫蛋白水平较高,在应用益生菌联合奥沙拉嗪治疗后,患者的粪便钙卫蛋白水平明显下降,提示益生菌能重新恢复肠道菌群平衡,保护黏膜防御屏障,阻止致病菌的定植和入侵,同时粪便钙卫蛋白也是评价UC药物疗效的一个很好的指标。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中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J].中华内科杂志,2008,47:73-79.
  2 Ghosh SS,Gehr TW,Ghosh S,et al.PPAR gamma ligand attenuates PDGF-induced mesangial cell proliferation:role of MAP kinase[J].Kidney Int,2003,64(1):52-62.
  3 符小兼.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2,(20):17.
  4 彭定宏.奥沙拉嗪联合培菲康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IL-8的影响[J].山东医药,2008,(13):71-72.
  5 Fagerhol MK,Dale I,Anderson T.Release and quantitation of a leucocyte derived protein (L1)[J].Scand J Haematol,1980,24:393-398.
  6 Berntzen HB,Fagerhol MK,Ostensen M,et al.The L1 protein as a new indicator of inflammatory 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juvenile rheumatoid arthritis[J].J Rheumatol,1991,18(1):133-138.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