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中西医结合专业儿科学在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从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出发,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师的教学实践,研究多元化教学方式方法在中西医儿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具体探索案例法、互动法、模拟法等教学方式方法的实践,完善人才培养过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课程;多元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3-0172-03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学科体系的三大主体组成部分之一,通过中医和西医的优势互补,在临床疾病尤其是一些疑难疾病诊治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使得中西医结合成为我国甚至是世界临床医学体系中不可取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医结合专业主要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安徽中医药大学开办中西医结合专业已有15年余,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课程是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学生学习临床学科基础课程后的一门临床学科主干专业课程,在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的授课对象是中西医结合专业高年级学生,西医概念部分已在学生头脑中固化,易于对中医概念产生混淆或排斥,加重学生对中医理论的理解难度,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时常处于被动地位。我们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内容,倡导“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有的放矢开展教学改革特别是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创新,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学内容和目的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是一门中医临床学科,以儿童为研究对象,以中医学、西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主要诊法包括中医望、闻、切诊和西医体格检查,治疗手段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融会贯通中医、西医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相通于共同的价值标准和发展方向,强调“病证结合”,结合儿科自身特点,要求学生既要学好中医儿科知识和技能,又要学习和掌握西医儿科学的知识和技能,还有具备一定的素质,临床上结合营养中医和西医诊断和治疗手段,取长补短。因此,在教师课程教学过程中,面向专业学生对象,既要启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训练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又要体现教学的成果导向,夯实培养高素质儿科临床人才的根基。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是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生理病理、疾病诊治及预防保健的医学科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儿科学基础,新生儿疾病,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神经等系统疾病,小儿常见心理障碍,造血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结缔组织及免疫性疾病,营养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寄生虫病,小儿危重症处理,中医相关病症等。课程教学重点是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中医和西医病因病机、辅助检查、诊断与治疗等,课程教学难点伴随医学日新月异,课程内容涵盖面不断拓展、专业性日益加深。因此,考虑学生前期基础课程学习已初步掌握中医知识和西医医学相关知识,教学活动注重承前启后、循序渐进、继承和发扬并举,开展创新性。通过对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课程的学习,尽量实现三重教学目标:第一,掌握儿科常见病的中西医发展规律和诊断防治方案;第二,掌握儿科疑难病症的中西医临床诊断思维逻辑、检查方法和鉴别诊断;第三,掌握儿科危急重症的抢救程序和诊断方法等。
二、多元化教学方式方法的实践探索
方法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和重要工具,体现理性思维和责任担当,考虑中西医结合专业儿科学课程研究对象的共同性、研究目标的一致行、临床实践的复杂性,基于中西医结合专业儿科学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结合教学思考和实践,着重探索案例法、师生互动法、模拟法等教学方式和利用多媒体、课堂测试训练等开展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
(一)案例法
案例法教学是指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梳理分析,选择重点、难点、焦点内容书写案例且提出问题,布置和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通过搜寻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了解、熟悉、理解相关知识,重点关注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课时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布置案例及其问题方向,每个小组课后分别选择对案例的相同或不同方面进行探索,提出案例报告或解决方案;上课时,每个小组阐述案例报告或者解决方案之关键,各组之间展开讨论甚至辩论循序形成共识,教师根据学生口头汇报和书面发言进行总结。首先,教师根据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取典型病例,明确教学具体课程内容及其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确定讨论内容的评价标准以及教师点评之要点。其次,教师在讲授完常见疾病的中医和西医的基础知识后,公布案例并提出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个体组队专研进行病例讨论并撰写案例报告,课堂上汇报案例并进行病例讨论,队伍之间相互质疑和回应,以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和技能。例如,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肺炎,属于肺炎喘嗽范畴,教师在讲授本病的西医和中医的概念后,抛砖引玉展现典型病例,学生随机分组,5—7人一组分组课后讨论,推断肺炎的诊断依据,逐渐梳理肺炎的病因及分类和常见临床表现,讨论肺炎的主要治疗,包括中医治疗方案和西医治疗方案;上课时由1组全体成员分工或代表汇报主要治疗方案,其他组提出质疑要求汇报组回答,最后教师再汇总进行评判,强调分析和补充肺炎诊断治疗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该种教学方式方法要求学生上课前主动预习肺炎内容,及时从病例中提出“肺炎的发病病因、临床表现特点、诊断依据、如何治疗?具有哪些中医和西医的特色治疗?”等。案例教学法较好地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又有利于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能动性,实现教学相长。
(二)互动法
互动法是指师生在教学中以互相提问、相互回答的信息沟通方法来研讨教学内容。教师每次上课前一周将学习的新内容布置给学生,以便学生复习前次所学内容和预习教材新内容,同时教师提供参考书目和文档、视频、音频、动画等网络资源供学生参考,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所学疾病内容,然后在课堂上开展讨论,最终形成对问题的共识。每次课程前段时间,由教师结合病例复习基础知识,然后根据提前布置的学习内容提出问题,讓学生结合知识回答,如果学生存有疑问,则由疑问引导到本堂课教师讲述的内容。例如,在讲授小儿腹泻、中医泄泻时,任课教师主持开展课堂交流讨论,以“什么是腹泻?”“为什么会出现腹泻?”“腹泻的重症表现有哪些?”“平时同学已知治疗腹泻的西医和中医的方法有哪些?”等问题为引子,要求学生回答或者质疑、答疑,教师再针对学生问题分析讲解讨论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教师和学生不断互动以启发学生研讨相关的基础疾病知识与临床诊疗知识,从中医和西医两个方面补充新知识、新技能、新手段,扩展学习视野和知识面,使学生考虑问题更加全面、细致,培养学生“学”的思路,通过学习过程实践把握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明确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疾病预防和调护。
(三)模拟法
模拟法,又称模拟病人法,具体由学生提前熟悉相关常见疾病的主要内容,包括了解和掌握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课堂上由某一个或多个学生模拟病人的常见情境,其他学生扮演医生进行望、闻、切诊以及体格检查,进而提出疾病的诊断和诊断依据及治疗方案,如中医内治法和中医外治法、药物外治法等;教师根据学生的诊断内容进一步补充和答疑,对未能有效解决的疑难问题进一步阐释;最后教师对该疾病诊断进行总结,强调重点。该方法旨在鼓励学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临床医学学习的成就感。临床常见疾病如哮喘,绝大部分学生均对本病有一定认识,但往往参差不齐,只是一知半解。教师上课提前3—7天告知学生预习哮喘疾病内容,上课时让1—3名准备较充分的学生模拟哮喘患者,再让2—4名学生扮演医生进行望、闻、问和切诊以及查体,提出诊断方案;学生通过模拟法学习哮喘的临床症状、体征、病因、常见的中西医治疗方案,以及回顾哮喘的病因、发病机制,进而对因治疗;教师对模拟病人和扮演医生进行评判,总结哮喘的中医治疗特点和西医治疗进展等。通过模拟法,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极大的发挥,想象力和思考力、知识运用能力得到充分的调动,实践锻炼了学生的临床问诊、诊断和对症下药的能力。
三、多样化教学方式方法的组合
在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鉴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要在有限时间内讲授好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知识和技能,且将二者有机结合,帮助和引导学生构建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势必要求教师根据具体的授课内容及其教学对不同疾病在临床上中西医侧重点不同的要求,灵活调整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组合应用案例法、互动法、模拟法以及讲授法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四、教学考核
教学考核是整个教学过程形成闭环循环提高的重要环节,可以督促学生及时预习新内容、复习所学内容、巩固和加深知识和技能以及提升素质,发现课程学习的优缺点特别是短板,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作为一门中西医结合专业临床医学课程,强调临床分析和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原理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于临床实践。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课程考核是考查学生对儿科诊法、辨病辩证和治疗,以及常见病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中医病因病机、临床表征、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预防和调护的临床实践,考查学生掌握儿科中西医知识的牢固程度和运用中西医知识的熟练程度。教学实践证明,通过案例法、互动法、模拟法等结合多媒体讲授的多元化方法教学的班级学生和只以讲授方法教学的班级学生相比较,二者笔试成绩虽然未见显著差别,但是前者接受多元化方法教学的医学生的临床兴趣明显高于后者,前者学生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明显高于后者,且大大激发了他们后期临床学习的动力。
五、小结
多元化教学方式方法虽然已经众所周知,被国内外广大高等学校的诸多类别课程教学采用,但是在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课程应用的文献并不多见。鉴于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在儿童疾病的诊断和防治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和西医各具千秋,把二者有效结合起来,要具备中医学和西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现代社会多元化,当代大学生喜欢自主学习,不乐意全程“填鸭式”的传统讲授方式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中西医结合专业儿科学课程教学中要采取多元化教学,实践证明成效明显:首先多元化教学方式,使书本上“死”的知识变成“活”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临床问题能力,而且在实施多元化教学后,打破了原先课堂较沉闷的气氛,提高了学生对儿科临床的学习兴趣,学生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大为增强,学习绩效提升。其次多元化教学方式,在一定的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能自己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他们综合利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融会贯通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通过自学、搜索、讨论、课堂互动交流,梳理、归纳、提炼所学知识,均有效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记忆理解,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临床实践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当然,多元化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很多时候合班教学,学生人数偏多,同时学生个性不同,受限于时间制约不可能每位学生均有机会参与公开发言汇报,一定程度影响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受传统满堂灌教育方式方法的影响,部分学生存在等靠思想,部分学生不愿耗費时间查阅资料,不愿参与实践。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扩大学生参与面,推动学生积极融入活动,防止学生的搭便车、等靠要。又如,现代医学的理论、技术、方法、手段推陈出新,大学生思维敏捷、视野大大拓展,课程教学过程中迫切要求教师不断提高专业素质,以满足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和掌控课堂活动进程的需求。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多方面的,教师应与时俱进,努力充实自己专业水平,改进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合格的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