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理工大学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空前成就,“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模式”概念引起国内外人们的普遍关注与研究。其中,尤以“中国模式”引人关注,并得到明确肯定和科学界定。与此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得到彰显与创新。 中国模式”的明确肯定和科学界定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已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岁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经济增长年均达。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没有先例的,预计还可以快速增长十年以上。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也只出现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二十年中。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空前成就,引起国内外人们的普遍关注与研究。提出了“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模式”概念。尤以“中国模式”引人关注。但究竟什么是“中国模式”?它的内涵是什么?怎样科学地界定和表述?它具有什么意义和价值?近年来,主流观点在肯定“中国模式”的共识下进行了研究与论述。对“中国模式”研究卓有成效具有代表性者,有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张宇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的程恩富院长的论著。201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前沿》一书转载了张宇教授发表于《政治经济学评论》2009年第1辑的《中国模式的含义与意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一文。该文系统分析了中国模式的形成,并指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其意义和价值更加显著,人们逐步摆脱了从转轨经济学的角度考察转轨的特殊模式的思维方式。开始探索中国经济改革和中国经济模式所体现的一般规律和普遍意义。特别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引起了人们对经济发展制度和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新自由主义的体制模式受到了广泛的质疑。而中国模式则在危机中经受了考验,彰显其意义,激发了人们对中国模式的新的关注和思考。 该论文摆脱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话语系统,提出只有把握了中国模式的主题和目标,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中国模式的本质特征。中国模式的主题是:一,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二,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三,从封闭半封闭到全面开放和融入全球化的转型;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转型。就是把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统一为一体。 论文阐述了中国模式的内涵与特征。一,公有制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二,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的新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渐进式道路;四,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模式;五,实现自我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模式从根本上说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具体而言,中国模式包括改革模式、发展模式、开放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四个方面的内容。 论文分析了中国模式的意义,认为应从两方面的统一中看待这一问题。一方面,对中国成功的模式和经验并不一定适用于任何其他国家;但也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模式和经验只是一种特例而没有任何普遍意义。特殊性中包括着普遍性,个性中体现着共性。因此,另一方面,中国的模式和经验中必然包含着某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中国模式的形成既体现了经济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反映了中国特殊的制度和国情及历史需求。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国的经济模式为发展中国家走向工业化、市场化,实现经济发展和制度创新开辟了一条新的可供借鉴的道路,展现了一种新的可能。 程恩富发表了几篇分析中国模式的论文。《马克思主义文摘》2010年第8期转载了他的《坚持完善“中国模式”是一个重大课题》一文,他不赞同有些学者否定中国模式的存在。他系统论证了应当肯定中国模式的事实。讲中国模式是指中国经济模式,有两种含义:一是从经济或产业发展的道路和特征来界定,如工业化、城镇化、经济外向度等;二是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发展的特征或内涵来界定。中国模式四个方面的显著特征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产权制度;劳动主体型的多要素分配制度;国家主体型的多结构市场制度;自力主导型的多方位开放制度。经济发展中的中国模式是一种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是一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是一种经济转轨的经济模式。对此进行了系统论证。 作者特别指出:如果私有制经济的比重不断上升,公有制的比重不断下降,达到私有经济在量和质上都超过了公有制经济,这时则是“私有主体型的产权制度”。如何保持和完善经济发展中的“中国模式”是需要学者和中国政府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在国外政要和学者纷纷议论和评述“中国模式”的境遇下,我国明确肯定并科学界定中国模式的内容和意义是一种必要的理论创新工作。南非前总统塔博·姆贝基曾在一篇文章中说,中国模式适用于非洲。世界银行也认为中国模式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示范效应。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说:民主是一种“失败”的意识形态。“北京共识”说明“非民主”国家也可以让人民过上好日子。韩国经济学家全成兴教授认为,中国模式对于韩国的借鉴意义是多元化的。比如,“政治安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渐进式的改革。但最重要的是必须摆脱一味“追逐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 国外的不同人士从各自的角度对中国模式进行不同的解读。有的解读虽未从整体着眼,但也有一定道理。如韩国全成兴教授认为,中国模式的重要特征包括:通过强有力的领导实现政治稳定,渐进式改革,在创新中考虑国家的实际情况及其历史沿革等。高盛公司的顾问拉马用汉字“淡”来解释中国模式。正如“淡”字融合了水和火一样,中国式的发展试图完美地实现“效率”与“公平”这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中国通过中国模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国外媒体也在评论中国模式的世界意义。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在2010年11月16日的文章评论中国模式时说:中国崛起取得了如此辉煌的胜利,以至于现在受到的考验不是北京的体制,而是我们的体制。中国模式成为强有力的替代模式和一种挑战,甚至让西方国家以及我们有关民主自由怡然自得的想法相形见绌。中国模式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原因何在?主要因为西方主要经济体美国、日本和欧洲仍然不景气,而中国却很兴隆。他说,美国领导层明显觉察到“美国模式”受到了挑战。如果美、日及欧洲不接受挑战的话,中国模式就是冷战之后的第一也是最佳希望。 当然,也有人不愿看到中国模式的吸引力,习惯于又拿“自由”、“人权”说事。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特别提醒受到中国模式吸引的国家:“如果你真的关心国家的发展,如果你希望你的人民获得长远的福祉,那么就必须让政治自由和尊重人权与经济发展相匹配”。其实,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发展与改革中的强有力的政治领导,正是中国模式成功的保证。讲中国模式应将这一条加上去。 从国外政要与学者对中国模式的热议和解读来看,我国从正面系统而科学地论证和界定中国模式的内容及其意义,梳理和澄清国内外对此认识上的某些模糊与偏误,的确是一件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理论工作。它的社会影响会扩展到国内外。 国际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新彰显与创新 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与经济危机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以来时隔70多年的又一次大危机,它引起了国内外人们的历史回顾和反思。多年来,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危机理论不灵了的声浪在国内外高调传播。这次危机的突然爆发,蔓延的范围又是空前的,促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危机理论再学习、再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在研究与应对这次全球性经济危机中,既着眼于新旧危机的一般规律性,又着眼于这次危机的特殊规律性,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分析,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 由于当代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出现与马克思、恩格斯所看到的资本主义经济不完全相同的情况,如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存在与发展,虚拟经济的膨胀及其与实体经济的新的关系,金融衍生品的创新与发展,等等。经济危机的爆发也显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我国学者和决策部门研究和应对这次国际金融与经济危机的理论与实践的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及其危机的理论的科学性。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与经济危机,不是直接表现为生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的危机,而是表现为消费需求过度、贷款消费,导致信用链条断裂,金融机构破产或遭遇危机。危机不是像过去从实体经济开始,然后波及金融系统,而是相反,危机从虚拟经济开始,传导至实体经济。然而,这种危机的新特点,是实体经济危机扭曲的表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过度消费和大规模举债消费,表明原来没有消费能力的人们也靠举债进入消费领域。而大规模举债消费的实质,是由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只有靠贷款去购买房产和其他重要消费品。因而大规模贷款消费,掩盖了生产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事实,表现为虚假消费需求的旺盛。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和危机理论,阐明了这次危机的根源依然是资本主义制度性原因,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要分清危机的表层原因与深层原因,技术性原因和制度性原因,诱发性原因和规律性原因。对危机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影响,我国应对危机的理论与政策措施,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怎样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应对危机等问题,都有系统的研究与评析。对包括经济危机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所发展与创新。 第二,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的破产,证明我国学者开展批判新自由主义的正确性和必然性。这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相联系的。新自由主义鼓吹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市场万能),反对在微观领域和宏观层次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新自由主义的集中表现是“华盛顿共识”。它的核心思想,是由曾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和世界银行副行长的斯蒂格利茨所概括的三句话:“政府的角色最小化”、“快速的私有化”和“快速的自由化”。 我国马克思主义学者鉴于新自由主义在导致苏联瓦解、东欧剧变中的推波助澜作用,鉴于拉丁美洲国家推行新自由主义酿造的苦果,也鉴于国外许多有识之士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的积极意义,多年来在报刊上也进行了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明确了我国的改革与发展不能以新自由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个别学者曾反对批判新自由主义,认为批判新自由主义是批判改革。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再次用铁的事实证明新自由主义在全球的失败。证明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需要政府的有效调控。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应对危机中的有效性和优越性。中国率先走出国际经济危机的漩涡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反对和批判新自由主义对我国改革与发展的影响,以“中国模式”走自己的路,并应对国际经济危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和决策层的理论贡献与创新。 第三,“中国模式”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应对国际经济危机中的作用,是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所不能解释和论证的。我国学者以坚持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在研究和应对国际经济危机中,提出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分析,决策层也出手快、力度大、及时采取了一整套应对危机的有效措施,获得了成功。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做出了贡献。 在研究国际金融危机中发表过一些有理论价值和创新思想的论著。如收入由李慎明主编的《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2009-2010》(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一书中的一批学者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论文,可作为代表。其中包括如李慎明、王伟光、张全景、汝信、刘国光等的论文。 另外,吴易风教授的《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下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系统研究了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起因、发展轨迹和根源,当前危机和背景下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另外赵剑英等主编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前沿》2009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收录了何秉孟、卫兴华与孙咏梅等研究当前国际金融与经济危机的论文,都是力求将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统一起来的论著。 (作者为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
政治:由封建制转为半封建半奴隶制,是历史的倒退经济:中国经济全面衰弱,资本主义萌芽被扼杀文化:文化空前专制,中国科举制彻底腐朽外交:闭关锁国,中国不只没有前进反而倒退260年科技:中国科技开始全面落后西方思想:奴化思想,扼杀明朝开明思想
最大的变化就是我国变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以往有很多番邦,早期有羌人,突厥,鲜卑,匈奴,后来有很多建国的,像辽、金、西厦、大理、高丽也可以算一个。这些都不算是中国人。但元朝时,很多都被统一了。成为中国的一员。中国就此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了。到了清朝,西藏也加入了进来,我国56个民族的大家庭就建立起来了。
16 世纪初以来空想社会主义者和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种种社会主义模式都未能实现。苏联模式是第一个实现了的社会主义模式。实际上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低标准、歪标准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既取得很大成就,又有严重弊病,因长期延误改革终遭失败。要吸取苏联模式的失败经验,在21 世纪探索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有五个扬弃、五个创新,还要排除五种误读。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模式 本国特色 1991年苏联悄然自尽,不能不令我痛切深思苏联兴亡之道和奥秘所在。以往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受苏联的影响很深。五十年代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苏联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这也就是说,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要以苏联为样本,以苏联为标准。我们到改革开放以后才切实思考如何改革苏联模式的弊病。1985年我在广州社会主义讲习会上曾经做过一个题为《当代社会主义模式问题初探》的报告,探讨社会主义模式问题。本文是我第二次谈论社会主义模式问题。 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特点和失败的原因 社会主义是在16世纪初欧洲发展资本主义的时候,一些社会先进人士提出来的一种新的社会理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个名称,都不是中国人发明的,而是欧洲人发明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定义有很多。本文各用21个字下的定义是:资本主义是以私人资本为基础,由资本家阶级统治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是以社会化劳动为基础,由劳动人民掌权的社会形态。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欧洲人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该是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顾名思义应该是推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的,推进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的。 历史上最先提出社会主义模式的是一些先进的思想家。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是英国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在1516年提出来的。他的代表作是《乌托邦》。后来人们把这种思想叫乌托邦社会主义或空想社会主义。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三百多年当中,欧洲有上百位思想家提出了很多社会主义模式的构想,但都没有实现。到19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并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但是在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论证的社会主义模式也没有实现。 20世纪初,列宁审时度势,勇于在落后的俄国由共产党领导工农大众夺取政权,带头探索通往社会主义之路。俄国终于首先实现了社会主义。1936年,苏联共产党宣布基本上建成社会主义。同年,苏联修改宪法,把社会主义的成果用宪法的形式巩固下来。当时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人很自豪,他们自以为已经在世界上实现了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确实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了的社会主义模式。社会主义理应比资本主义更高级,但苏联为什么在1936年宣布建成社会主义之后,过了55年,在1991年的时候又突然垮台了呢?这并不能简单地归咎为个别领导人背叛造成的,而是有更深层的原因。现在我们回头来看可以发现,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是低标准的、歪标准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模式有很多严重的弊病。这种模式并不是不可以改,但苏联长期延误了改革,最后被苏联人民抛弃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根本失败,在于它长期超不过资本主义,最后被西方和平演变过去了。 苏联领导人在1936年宣布苏联建成了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那种社会主义,是不切实际的。苏联当时并没有建成够标准、高标准的社会主义。苏联为什么没有能够建成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那种标准的社会主义呢?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内因,第二是外因。 从内因来看,十月革命前的俄国远远落后于英、法、德、美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那种社会主义是在西欧首先实现的。社会主义先在俄国实现,比之欧洲先进的英、法、德等国落差是很大的。俄国1861年以后才开始发展资本主义,到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现代工业只约占42%。由于战争破坏,到1917年,俄国的工业只占全国经济的20%多。俄国是一个有370年沙皇专制统治传统的国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俄国的国情注定了它不可能在短期内建成标准的社会主义社会。苏共领导人急于求成,偏重用行政命令、群众运动方式加速消灭私有制,忽视了发展生产力和消灭封建主义残余的首要性。以致苏联1936年建成的社会主义是带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社会主义。 从外因来看,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那种社会主义是在欧美发达国家几乎同时胜利的社会主义。而俄国社会主义只在一国胜利并长期处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包围之中。俄国要花很大、很多力量去对付资本主义的包围,这也注定了它不可能短期内建成标准的社会主义。具体来看,苏联的经济模式、政治模式、文化模式都是有社会主义内容的,但是又都有弊病。 在经济模式方面,苏联有很大成就。它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电气化,消灭了各种私有制,实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这就是苏联经济模式中的社会主义的本体。同时,苏联实行国民经济计划化,保存了生活资料和消费品的市场。在按劳分配方面,工人阶级实行8级工资制,农民则是按劳动日记工分,干部实行等级工资制。但是这个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有很多弊病。按照苏联1936年宪法的规定,苏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苏联的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产权并不明确归工农所有,公有制被严重地空泛化了。公有制在颇大程度上是官有制。无论是国营工厂还是集体农庄都是由国家权力和官员掌控,所以1991年苏联剧变时没有工农大众奋起保卫社会主义公有制。此外,苏联共产党还培养了一个高薪官僚特权集团。官僚特权集团的高工资和低工资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1936年,高低工资的差距是30多倍;到1953年斯大林去世时,差距是50多倍;到80年代勃列日涅夫时期是100多倍。这个高薪官僚特权集团是阻碍苏联改革的特殊利益集团,他们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掘墓人。普通干部实行的是有严重平均主义倾向的按劳分配,而高级干部实行的是特权主义,这很不公平。苏联并没有吸收资本主义经济市场化的积极成果。苏联实行的计划经济实际上远不是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那种计划经济,而是政府统制经济。苏联领导人只看到商品市场经济的消极方面,没有认识到在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基础上是难以建成社会主义的。 在政治模式方面也有成就。苏联宪法第一条开宗明义规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为工农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条规定:苏联之政治基础为劳动者代表苏维埃。苏维埃本是俄文普通名词音译,意为会议。十月革命前俄国工农在罢工斗争和武装斗争中选出代表,召开代表会议进行决策,民主选举领导人。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成为国家各级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第三条规定:一切权力属于由劳动人民代表苏维埃所代表的城乡劳动人民。但是一百二十六条又规定,苏联共产党是劳动群众的先锋队,“是一切团体和国家机关的领导核心”。这里面就提出一个重要问题。既然宪法规定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那么党怎么去领导人民呢?怎么去领导苏维埃呢?苏共实行的是以党代政制,结果苏维埃这个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被架空了。从苏联宪法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联消灭了所有的剥削阶级,实现了工农当家作主。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说苏联的政治体制是同沙皇时代一样的。但是苏联的政治体制没有吸收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成果。 苏联政治体制的弊病是非常严重的。本文用十句话、五十个字来概括苏联政治体制的弊病。 个人集权制。国家的党政军三大权由一个领袖掌握。斯大林是第一个苏共中央总书记兼政府总理和武装部队总司令。 职务终身制。国家的党政军三大权的领导人是终身制。斯大林带头搞终身制,他从1922年开始担任党的总书记到1953去世,一共任职31年。 指定接班制。接班人也是斯大林指定的。斯大林原来选中曾经担任过他的秘书的马林可夫接班,后来他对马林可夫不太满意,嫌他太软弱,想换接班人。但还没来得及换,他就去世了。 控制选举制。苏联有民主选举,但是由苏共严密控制选举。苏联的选举并不是尊重选民意见的、自下而上的差额选举,而是等额选举。候选人大多是各级党委精心挑选的意中人。 消灭异己制。斯大林之所以能掌握大权,是由于他从1925年至1929年清除了党内三个反对派,大部分都被当作敌特处决或长期坐牢。到斯大林晚年,党内还有一些人不同意他的意见,他又准备清洗。但他还没有来得及清洗,就中风去世了。 监控干群制。苏联的情报部门不归国家机关领导,而是由总书记斯大林一个人掌控。这个机关可以监控全国所有人,包括高级干部。 此外还有:一党专政制、以党代政制、等级授职制、官员特权制。斯大林还严重地破坏了党内民主。在列宁时期,苏联还有党内民主。列宁在世的时候,托洛茨基就敢于提出与列宁不同的观点。列宁虽然不同意,但还是同托洛茨基共事,并给托洛茨基很高的职位。那时候苏联的权力是有分工的:列宁只兼任政府总理,托洛茨基掌握军权,担任共和国军委主席(苏共中央从未设立军委),斯大林担任总书记,党政军三大权由3个人分别掌控。到斯大林时期,党内民主没有了,斯大林一人掌握了党政军所有的大权。到了1939年斯大林把所有的异己都清除了以后,苏联的政治体制实际上变成了斯大林一人专政体制。政治局开会的时候,政治局的其他四个人都不敢说真话,不敢提出不同意见,只能惟命是从,忙着做笔记,散会后各自去执行。 在文化体制方面,苏联也有很大成就。苏联创立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包括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培养了大批工农新知识分子。在科学技术方面有很多发明创造,在文学艺术方面创作了大批社会主义文艺作品和电影,出版了大批优秀文化出版物,实行了免费医疗制度等等。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苏联的文化模式也有严重弊病。苏联没有吸收资本主义文化自由的成果,缺少文化自由。表现为各种文艺作品盛行对领袖的个人崇拜,扼杀了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的自由,极力要求对党和领袖歌功颂德,对人民和对国外进行虚假的、夸张的宣传。苏联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强调舆论一律,掩盖了社会深层的矛盾和阴暗面。这不利于社会改革和进步。 除了经济、政治、文化这三方面之外,苏联的社会管理模式和对外关系模式也有严重弊病。在社会管理方面,按照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成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国家要消亡,人民群众要组成“自由人联合体”,实行社区自治。斯大林在1939年苏共第18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讲到:苏联虽然建成了社会主义,但是处在资本主义列强包围之中,所以还要保留国家。斯大林也说过,苏联已经消灭剥削阶级,国家的武力镇压职能已经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保护社会主义公有财产的职能。他讲得很对,但实际上未完全做到。实际上,苏联仍然把党内有不同意见的人当成敌人加以镇压。同时,苏联长期把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归各个单位严加管束。工人归企业管,农民归集体农庄管,干部归机关管,教工归学校管,等等。单位的人没有回归社会,没有变为社会的人,没有实行社区自治。社会上所有的人由国家集中统一管束,这样社会和个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就受到很大阻碍。 在对外关系方面,苏联长期支援过许多国家的革命与建设,功绩昭著。但是又有大党大国主义,对外扩张。战后发展到与资本主义列强争霸,想以世界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畸形地发展军事工业而轻视民用工业。1945年苏联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有不朽的功绩,但战后苏联又把有严重弊病的苏联模式推广到其他的欧亚社会主义国家,造成了两个阵营的对立,两个市场的隔绝。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苏联错过六次自我改革的机会。如果能及早改革,弊病完全有可能改掉。然而,斯大林晚年没有要改革的觉醒,而且对要改革的人都加以清洗。而且斯大林的继任者在半个世纪之中也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革。从六十年代起,由美国带头掀起了以信息革命为先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苏联错过这次科技革命的机会。这次革命使西方资本主义由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为社会资本主义的新阶段。也就是说,70年以后西方的的资本主义已经进入了社会资本主义阶段了。这里的“社会资本主义”是我在1988年提出的概念,“社会资本主义”就是资本主义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的新阶段,就是社会化程度更高的、国家社会职能大为增强的、社会主义因素在逐步增长的资本主义新阶段。而苏联还停留在封建社会主义阶段,封建专制主义的色彩还非常浓。这种封建社会主义是超不过社会资本主义的,而且终究会被社会资本主义和平演变过去。 总之,苏联失败有多方面原因,是各种合力的结果。简单地说,苏联模式的失败是以内因为主的。内因方面也有近因和远因。当然,改革是在戈尔巴乔夫手里失败的。但苏联失败的病根病源是远在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斯大林消灭了党内外民主,实行个人专断,堵塞了改革之路。很不幸的是,斯大林之后的五任领导人都继续了斯大林时期的体制。本文认为,苏联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有宪法,没有宪政,有法律没有法治。苏联制定过四部宪法,但宪法没有被真正实行。苏联宪政没有建立起来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苏联实行了以党代政的体制。党的权力高于宪法,高于苏维埃。虽然宪法规定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最高苏维埃,实际上它的最高权力机关是苏共中央政治局,特别是苏共中央总书记。最高苏维埃在苏联变成了橡皮图章和表决机器,有时连图章也不盖,表决也免除。 虽然1977年的苏联宪法扩大了苏维埃的权力,但那是因为当时的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兼任了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斯大林时期的体制是党中央总书记兼任政府总理,后来苏共领导人发现这种党政合一体制不合适。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中央决定党的总书记不能再兼任政府总理,要实行党政分开。这种想法很好,但没有做到。勃列日涅夫感到,他是党的总书记,如果他在国家政权里没有职务,连出国访问都不方便。他后来想出来一个办法,那就是他去兼任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之后他修改宪法,要加强苏维埃的权力。这次修宪主要是为勃列日涅夫个人集权服务的。修宪并不能改变苏联的个人集权体制。修宪加强苏维埃的权力后,苏联1979年出兵阿富汗,仍然是没有经过最高苏维埃议决,而是由苏共中央政治局四个人决定连夜入侵。所以,在这种以党代政的体制中,宪政是无法实现的。苏联的法律从列宁时期起就非常重视立法,但是缺少社会主义民主,实行的不是法治,而是人治。苏联模式必须进行改革,越早改革越有可能改革成功。如一再延误改革,只能是自寻绝路。 二、吸取苏联模式失败经验,探索本国社会主义新模式 世界各个社会主义国家过去都深受苏联模式影响,都认为苏联模式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都在本国不同程度地照搬苏联模式。1956年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个人专断后,社会主义国家才开始反思苏联模式的弊病并开始探索本国的社会主义新模式。毛泽东在1956年也写了著名的文章《论十大关系》,文中指出要吸取苏联的教训,要引以为戒。他说过,斯大林严重破坏法制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是不可能发生的。这就说到点子上了。为什么这样的事在西方不可能发生呢?这是因为西方国家有权力制约制、权力任期制、权力选举制。这“三制”与苏联模式的个人集权制、职务终身制、指定接班制那“三制”正好相反。苏联模式最大的弊病就是极权主义,权力极度集中在党的领袖一个人的手里。要吸取苏联失败的教训,最重要的是要改革政治体制。只有改革政治体制,才能探索成功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点,邓小平在1980年8月18日的讲话中讲得很明确了,要对权力过度集中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进行根本改革。邓小平指出,改革政治体制,关键在于实行党政分开。 现在理论界对苏联模式的评价有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是历史虚无主义。全盘否定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认为苏联搞的从来都不是社会主义,完全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笔者认为,斯大林搞的社会主义虽然是有浓厚封建因素的社会主义,但是其中是有社会主义内容的,应该充分肯定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内容。与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相对的另一种思潮是历史完美主义。全盘肯定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认为它有点小毛病,就像一个人会伤风感冒一样,没什么了不起。现在中国理论界有人提出来,说“苏联模式”这种提法是值得怀疑的,提苏联模式就是要否认苏联是社会主义。还有人替斯大林辩护,说斯大林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情况下,不得不实行高度集权。但是,斯大林搞的不是高度集权,而是过度集权。这里一字之差,天壤之别。过度集权在任何时候都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苏联模式除了过度集权以外,还有严重的教条主义错误,例如否定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 简单地说,社会主义从16世纪思想家提出个人理想开始,三百多年不断试验都失败了,到二十世纪由苏联变成现实社会制度,成就颇大,然而历经74年后又最终失败。在21世纪,我们面临着总结历史经验并重新探索社会主义新模式的任务。要清醒地看到,苏联模式对当今一些共产党仍有相当大的影响。从苏联的失败中我们学到的一条最重要的经验是,社会主义一定要与时代变化和本国实际相结合,不能照搬历史和外国的模式,要探索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模式。21世纪资本主义处于最高阶段,即社会资本主义阶段。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21世纪要探索社会主义,不能再搞苏联模式,不能再搞暴力革命、不断革命、世界革命。21世纪要探索社会主义,应该是和平改良、不断改良、世界改良,逐步形成本国特色社会主义。要逐步渐进,难以狂飙突进。今后主要通过渐进改良来完成革命任务,这不同于社会民主党局限于资本主义制度内的改良主义,也不否认个别国家因各种矛盾激化可能爆发暴力革命。现在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委内瑞拉统一社会主义党等都提出了“21世纪社会主义”的构想,并且努力付诸实践。 当今世界上有195个国家,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现有5个;第二类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约有30个;第三类是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大约130个;最后一类是前苏联东欧地区国家28个。当今除了5个社会主义国家由共产党长期执政之外,还有3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通过议会民主选举取得了执政地位。这三个国家就是摩尔多瓦、塞浦路斯和尼泊尔。在20世纪探索社会主义取得最大成就的,有可能对21世纪的探索作出最大贡献的无疑是中国。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中国共产党党员占世界共产党员的85%,如果中国做得好,那贡献就很大。中国改革三十年取得显著的成就,从1978年就开始自觉地纠正苏联模式的弊病了。今后中国的改革要全面获得成功,必须要有五个扬弃、五个创新,还要排除五种误读。 五个扬弃。第一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的扬弃。传统社会主义要实现人的解放,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些基本原理是应该扬的。传统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搞市场经济,主张世界革命,这些具体设想是应该弃的。第二是对苏联模式的扬弃。苏联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坚持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要扬的。苏联模式的以党代政、一党专政是要弃的。第三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扬弃。西方资本主义重视技术革命,重视市场经济,重视权力制约等方面是要扬的。西方资本主义唯利是图、利己主义、享乐主义、两极分化等弊病是要弃的。第四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合一,以民为本,和谐中庸之道,这是要扬的。传统文化的专制主义,官本位是要弃的。第五是对中国60年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扬弃。中国经验中,主张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是要扬的。但长期以来以阶级斗争为纲、急于求成等是要弃的。 五个创新。首先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经历几百年,这是一个新的理论观点。二是对苏联模式的创新。废除了终身制,对外开放,这些都是创新。三是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创新。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创新。四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创新。五是对60年经验的创新。邓小平提出构建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现在领导人提出要推进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观念。 五种误读。第一种误读是有人认为中国改革仍然没有摆脱苏联模式,依旧是过度集权的政治和文化体制。第二种误读是有人认为中国搞市场经济已经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是在搞修正主义。第三种误读是认为中国搞的是新自由主义,应该进一步使国有企业私有化和土地私有化。第四种误读是认为中国改革是走社会民主党的路,应该以民主社会主义为指导。第五种误读是复旧主义、复古主义。有人认为现在中国搞的不是社会主义,而是新民主主义。还有人认为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就要搞儒家社会主义或儒家资本主义。这些误读都是缘于只抓住局部,不顾及全局,以偏概全,或者要偷梁换柱;也表明目前现实还有不少欠缺之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不够完善。 总之,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改掉各种弊病,吸纳中外古今人类文明的各种积极成果,勇于五个扬弃,善于五个创新,这样必能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1世纪将是世界社会主义由各国人民各自推进、兼程并进、和平渐进、携手共进,创造各具本国特色、异彩纷呈的不同模式的新世纪。苏联模式一定会送进历史博物馆,供众人、后人鉴赏评论。
264 浏览 5 回答
167 浏览 3 回答
118 浏览 5 回答
231 浏览 3 回答
252 浏览 3 回答
208 浏览 3 回答
331 浏览 3 回答
235 浏览 3 回答
277 浏览 3 回答
262 浏览 5 回答
98 浏览 2 回答
279 浏览 2 回答
322 浏览 7 回答
172 浏览 3 回答
171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