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小说《海滨故人》是庐隐的代表作。作品写露沙等五位女青年,天真浪漫,用幻想编织着未来的自由王国。露沙小时未曾得到父母的爱,在教会学堂遭遇歧视,追求爱情又失败,难得有几位同窗挚友,也不能长相聚,所以深感世界的的寂寞与人生的不幸,因之情绪也甚为感伤、悲观。整篇小说好似用多愁善感的女子和无数泪珠串成的,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庐隐这类小说,往往含自叙传的性质,又喜用书信、日记来直接露人物情怀,具有抒情小说的形态特征。这些弥漫着感伤情绪的小说,比较真切地反映了“五四”后寻找出路的知识分子思想状况,也打着“五四”退潮中思想变迁的烙印。
云端白鹤——论庐隐 摘要:通过对庐隐小说的剖析,展示了刚刚觉醒的知识女性对爱情、对人生的独特认识及丰富的内心世界,揭示出庐隐小说中的爱情主题和悲哀思想,体现了她迥异于其他女作家的个性。 关键词:庐隐爱情主题个性主义悲哀思想感伤 庐隐,在“五四”时期是与冰心齐名的女作家,曾有许多年几乎被人遗忘了。 1934年的《文学》杂志曾这样评价过庐隐:只有十三四年创作生涯的庐隐,是时代的产儿,为我们留下作品十一部之多,这不仅是中国新文学的财富,也是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透镜。茅盾说:“读庐隐的全部著作,就仿佛再呼吸着‘五四’时期的空气,我们看见一些‘追求人生意义’的热情的然而空想的青年们在书中苦闷地徘徊,我们又看见一些负荷着几千年传统思想束缚的青年们在书中叫着‘自我发展’……” 一、庐隐小说中的爱情主题 当时的评论家曾有意无意地封庐隐为“描写恋爱的专家”,对此谑称她坦然受之,欣然领之。庐隐的小说十有八九是以描写爱情为主题的,而且她的一生也经历了两次惊世骇俗的爱情,所以她对爱情有着别人缺少的刻骨铭心的感受,而且她的爱情小说与当时其他女作家所描写的爱情有着不同之处。她的小说多以苦恋的男女、落寞的感情和不幸的婚姻为题材,对知识女性的处境尤其感到悲观。 庐隐的成名作《海滨故人》明确地以“爱”的主题“反映着‘五四’时代觉悟的女子——从狭的笼里初出来的一部分女子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小说中着力刻划的四位女大学生,实际是庐隐大学时代关系最密切的三位同学的化身。她们有抱负、积极勇进,在时代浪潮的感召下,探求人生意义,追求个性自由和美满爱情,她们寻到“人生的意义只是恋爱”。她还在其代表作《何处是归程》(短篇小说)中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婚姻观,她认为一般男女视婚姻为便宜的捷径,这种想法显然大错特错了,真相该是:男子娶妻“为了家务的管理和性欲的发泄”,女子嫁人则“为了吃饭享福”。如此各取所需,婚姻还怎么算得上是心灵美好的归程?小说中另有一位女强人,她抱定独身主义,将青春全部献给了妇女运动,却也同样郁郁寡欢,不胜寂寞之感:“真的,我现在感到各方面都太孤零了。”如此看来,当时的知识女性在婚姻方面真是进退两难。虽然如此,但在庐隐看来爱是不能忘记也不容贬谪的,唯有充满平等、真诚与幸福的爱,才应受到最高的礼赞。 庐隐作为“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现代女性有着新型的婚恋观。她提倡建立灵肉相统一的性爱观念,凭借自身的力量,在思想的相互了解与感性志趣契合的基础上,独立的择偶,并全无挂碍地相知相亲相爱,选择优美的精神之舍,真正掌握自己命运。不管是庐隐与当时“使君有妇”的郭梦良的结合,还是她和小她八岁的 “小丈夫”李唯建的结合在当时都是极富震撼力的事情。《海滨故人》也高唱了一曲浪漫的现代恋歌。尽管梓青是有妇之夫,但他与露沙在精神上的相通相溶,志同道合,促使他俩冲破封建道德的藩篱,结伴云游四海了。更有《象牙戒指》中沁珠与曹君的生死恋。这种种的爱情,不管是否合乎道德,都是其中的男女主人公的全部心力和血肉铸就的,由两颗心的血来滋润的。因此,庐隐认为这种爱是圣洁的,珍贵的。 庐隐这种对男女爱情的理解从理性层面确立了爱情的神圣性,并把它升华到追求生命自由意识的高度来认识,反叛了封建礼教对女性性爱权力的剥夺。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在庐隐的作品中,没有展现出对这些恋爱对象值不值得爱的论述,从而使神圣的爱情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切实际,这是作者及主人公信仰恋爱至上主义的弱点造成的。 封建礼教的藩蓠,紧紧地束缚着女性对爱的追求,也无形地束缚着女性的心。五四初期追求自主爱情的女孩子们,已遭到种种顽固的阻挠,那么,一个饱经忧患带着亡夫之创的女性的爱情更会怎样呢?日记体长篇小说《归雁》就写了这样的故事,这是一部从心灵深处发出来的动人的哀曲。主人公纫青象一只负伤的雁儿结束了飘泊回到故地,剑尘的爱使她重新感到生活的可爱,燃起了冲破礼教藩蓠的渴望之火,然而,时代环境的压迫,内心潜在的封建因袭,心创难平而不忍因此影响剑尘的未来生活,她拒绝了剑尘的爱。最后,她是负荷着更深的悲哀重去漂泊。尽管“归雁”又添了一重悲哀,但她毕竟有了热烈的呼喊,热烈的追求,标志着庐隐的悲歌中,这一代追求个性解放的知识女性踏上了新的一段路途。 《云鸥情书集》和《女人的心》则写了对爱情的新的“胜利”。 书信集《云鸥情书集》以纯书信的形式,塑造了一个终于战胜了悲哀,傲视礼教和社会的讥弹,为了情人“纯洁的爱用大无畏的精神自造命运”的女性的形象。长篇小说《女人的心》更对道德题材进行了新的开拓,集中体现了庐隐对旧礼教、旧道德的彻底批判。社会允许并不爱妻儿的素璞的丈夫对妻子的不忠实,而对与纯士志同道合真诚相爱的素璞却加以冷酷的责难。素璞痛恨这虚伪的伦理道德,经过极大的努力,在欧洲与纯士结合成合法伴侣。她是胜利了、获得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的合乎道德的美满婚姻。但是生活于礼教森严的旧中国,这位有巨大勇气的女主人公毕竟又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她归国后面对足置人于死地的无形的刀,又起了苦闷的彷徨。 庐隐大胆否定虚伪的旧道德旧礼教,热情歌颂热烈不懈地追求合乎人性道德的幸福爱情的女性,发展地刻划了一代知识女性十余年的追求历程:从迷惘中觉醒了个性,到追求爱时苦闷彷徨甚至失望,最后觉悟到要彻底冲破旧礼教。这历程始终融和着感伤的情调。透过庐隐笔下人物笼罩着感伤色彩的恋爱,人们真切地看到时代矛盾的激化和整整一代时代儿的风貌。 二、庐隐小说中的悲哀与感伤 庐隐是一位感伤的悲观主义者。除了早期若干篇作品外,作品都没有摆脱悲哀的色调。她追求人生的意义,但看不到人生的前途,觉得人生“比作梦还要不可捉摸”,她在悲哀的海里,几乎苦苦挣扎了一生。她,或她作品里的主人,常常被悲哀所困扰,不得解脱,把悲哀看作是伟大的圣者。苏雪林说,庐隐的作品,“总是充满了悲哀,苦闷,愤世,嫉邪,视世间事无一当意,世间人无一惬心”(《二三十年代作家与作品》)。 作为一个与冰心齐名的作家,庐隐的作品所含的思想却正与冰心作品中所含的恰恰相反:冰心在作品里,通过对无限生动的大自然和母爱的沤歌,表现出她对自由、光明人生的追求的理想。庐隐的作品则不同,她的主人公都是无出路的,前途茫茫,一片黑暗,他们负荷着冷酷、无情的现实,悲哀着走向人生的尽头、有人说“黄庐隐对社会里的任何人都不承认,她深深的感受着孤独。谢冰心主张则不然,她认为在人与人之间,是有不可分离的关系、这样,黄庐隐便必然的用着悲哀的视线眺望人间,而谢冰心,也不可避免的用了无限的热情来温暖人类。她们俩,一个是对世界表现了完全的绝望,一个是感觉着被损害的伟大的爱可以如死灰之能复燃……” 庐隐笔下,都是些悲苦命运的挣扎者,寻常的女性、寻常的爱、寻常的悲剧。“然而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却多。”露沙、素璞她们的悲剧并不仅是她们个人的悲剧,而是时代痛苦的特定记录。反封建是现代史上决定性的社会矛盾之一,尖锐的社会矛盾左右着人们的命运。一代知识女性热烈追求个性解放理想爱情是新时代的产物,这在旧道德灭亡前夕挣扎愈烈的情形下,必然要遭受极大的苦难,甚至酿成悲剧。而这些悲剧不是足以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悲剧”,只是些司空见惯的“寻常事”,因而往往让人等闲视之。庐隐却是用她那悲苦的灵魂敏锐地感受,深沉地思索,同时用濡血蘸泪的笔把军些多得叫人麻木的“平常”的真象披露无遗。有人曾认为庐隐“只是一味用了锦绣的文字织那些伤感消沉悲哀的梦境,所以她的作品除了足以维持那残存的封建思想和旧道德外,无半点为妇女前途改选和革新的功效。”无庸讳言庐隐感伤的局限,不过恰恰与上面这看法相反,庐隐式感伤是彻底否定封建思想道德的。“感伤”,正是庐隐作为那时代的清醒者的可贵标志,在那理应诅咒的沉沉黑夜,深刻的思想痛苦所具有的人生价值和现实意义,非是浅薄的欢乐所能比拟的。人们只是从慑服于旧道德终至放弃了爱却心怀隐恨的云青身上,就可以感到被扼杀、被摧残的压抑,不禁痛惜这凋谢了的“美好”,认识到旧道德的不合理,从而愤恨灭绝人性的旧势力。而众多在血泪中挣扎、呼唤、求索的女性,以她们所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她们所希冀的美好境界,激发了人们的意志,提高人的品格,更加坚定地追求理想人生。可见,庐隐那感伤的“平常悲剧”有一种独特的积极作用,即它能唤起人们强烈的伦理态度和强烈的道德震憾。 这感伤,即使在现在依然不失其魅力和震憾力。人们除了可以再度在艺术氛围中认识五四的一个重要侧面,还会因那时代充满苦难的追求而牵动心弦,更珍惜自身的幸福,向往更美好的理想人生,也更勇敢和坚韧地为理想奋斗。 庐隐作品倾向的形成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首先,她的家庭、教育在她思想里形成了一个特有的世界观,这是绝大部分知识分子所共有的。二是她的生活环境是冷酷的,她几乎没有父母之爱,没有亲人之情,她在家奴般的生活里感情受到了摧毁;到了成年,其遭遇又十分不幸,亲人的相继死亡,这残酷的命运,使她悲痛欲绝。三是“五四”运动的落潮,给当时很多渴望光明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带来了重大影响,庐隐也是其中的一个。她曾说:“我不满意这个现实的人间,一起头我就这样,其中所不同的,是从前只觉得伤感而不想来解决这伤感,所以第二步,我还是不满意人间的一切,我还是伤感,第三步呢,不满意于人间和伤感也更深进一层,但我却有了对付这伤感和不满意于人间的方法,我现在不愿意多说伤感,并不是我根本不伤感,只因我的伤感,已到不可说的地步……” 三、庐隐小说中的艺术魅力 庐隐式感伤,是庐隐对现实美独特的感受和认识,是她创作个性的最根本体现。这感伤从一定角度对社会生活的本质作了正确和深刻的揭示,表现了庐隐自己在《著作家应有的修养》中说的,以热情“去温慰人间的悲苦者,鼓励世上的怯懦者”这一有积极倾向的真情实感,这有其独特的价值。同时,庐隐式感伤之所以能有这样的价值,并非是她进行了许多冠冕堂皇的抽象说教,恰相反,庐隐的艺术表现本身是比较成功的,使其那“不乏力的感伤”有着感人至深而又闪烁个性之光的艺术魅力。 首先,庐隐的艺术构思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真切而又迷蒙。庐隐是自叙传型的作家,很多作品是以她本人和周围的朋友为原型的,如《云鸥情书集》是她与李唯建的情书合集,《象牙戒指》记述了石评梅的爱情,因而她对素材本身已有着深切的感受。而且,她是注重情感的,她把她富个性的情感渗透到整个艺术构思中,她曾说:“被我描写的某人,是否和我所想象的伤心程度一样,谁又敢断定呢?然而那些人只是我借她们来为我象征之用”,所以,她的作品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庐隐正是以她丰富的想象力和她对客观现实独特的情感体验——感伤,赋予她笔下人物以生命,同时又使人物活动的氛围弥漫着感伤的雾霭。《树荫下》的沙冷与她的恋人在树荫下空寂的环境里,由心灵的沟通达到谐和,他们都“沉醉于这伟大的沉默中了,”然而“一阵阵粗鲁的喘息声,扰乱了四境的幽静”,他们急忙离开人群、离开山坡,“回头看那松树的荫影,荫影下的一切,都不免有些怅惘……”,沙冷是感伤的,树荫下的环境也是感伤的,但这感伤不是浅露的,而是经过艺术化的内在的、深沉的、隐约的苦闷。庐隐正是以这种如纱似雾的感伤构思其作品,给人以飘渺迷离的感觉。同时,由于庐隐的感伤是植根于现实的,因而她的艺术构思所创造出来的形象是真切的、典型的。说到典型,应该对庐隐的人物有一个特别的认识。虽然,在庐隐的一系列女性形象中,作为单个人物会给人以雷同之感,没有明显的区别,但如果从她们的思想情绪和她们在追求中的思想发展历程来看,她们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是独特的、典型的。这些人物是庐隐不断的探究着人生、同时又精细真切地感受她个人和同命运的时代儿的生活实践而创造出来的,“庐隐的苦闷,现代有几个人不曾感觉到?经验过?但别人讳莫如深,唯恐人知,庐隐却很坦白地暴露出来,又能从世俗的非笑中毅然决然找寻苦闷的出路”,自然真切地把观察、感觉和经验过的,以她独特的敏感性提炼组合,从一个特定的侧面把生活的本质鲜明和强烈地表现出来。因此庐隐的感伤又是真实可见的。至此可以看到庐隐的艺术构思是:真切而又迷蒙。这使她的艺术形象有独特的魅力:看得真切,而又空灵飘忽,难于捕捉。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成功的。作者的创作意图,是通过表现自己对人生的体会和对理想人生的追求,达到“安慰人生,刺激人生,鞭策人生”的效用。她所要揭示的是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因而,她把真切而迷离、若隐若现的浪漫情调,赋予从露沙到冷鸥、素璞这一系列长于思索少于行动的感伤女性,是很恰当贴切的。 庐隐广泛运用书信、日记形式,不少作品还纯粹是书信体、日记体的,这在新文学史上是比较特别的。在不少作品中,书信、日记中还会有书信、日记。所以庐隐的小说比较散文化。散文化结构是庐隐小说又一重要艺术特征。这样的结构形式,对于刻划深邃的内心天地,自有其他形式所欠缺的亲切、细腻、自由的优点。《胜利以后》以沁芝给琼芳的信,一方面通过主人公自己的“以笔代口”流露出对经过奋斗而获得的爱的胜利后的失望惆怅;另方面,又能跨越时空自由地以“信中信”(文琪给沁芝的信中再引肖玉的信)等多种形式,调集其他人物对女子进入家庭后的各种切身体会,以及社会复杂的环境,从而集中表现了“胜利以后的感伤”这一主题。由此可以看到庐隐这样的结构的成功处。 自然,这样的形式,也让庐隐的小说显显得有些散漫,难于控制。但瑕不掩瑜,它毕竟比较深刻有力地表现了庐隐独特的感伤。那一代知识女性在爱的追求和人生探索历程中的、积极进取与苦闷彷徨相互交战的矛盾心理,得到酣畅淋漓的刻画,感伤的旋律获得了自由飞翔的天地。 象征,在庐隐小说中处处可见,成为其一重要的艺术特征。《地上的乐园》、《憔悴梨花》、《狂风里》等等小说名本身,就很有象征意味,概括性地深广地揭示了小说的内容。而以冷月清流、秋风落叶、山岫暮霭等等凄迷的景物来映衬人物的命运,更是俯拾皆是。《风欺雪虐》一开始,作者先绘就了一幅凄惨的“风雪寒梅图”,及至结尾再略点梅花,读者面前交叠着梅痕和梅花的形象,梅花正象征了梅痕,梅花被毁的前程正暗示着女主人公梅痕被环境、命运逼迫着的前程。于是,梅痕迷茫的出路,更强烈地牵扯每个读者的心。 庐隐的“生活态度则似浪漫而实谨严”,其悲歌的女性,又都是一些负荷着几千年传统意识束缚的青年知识分子。在社会矛盾激烈冲突的新旧交替时代,她们追求个性解放的理想人生,自然免不了要失望与彷徨。于是,这些自以为看破世界,实际上终不能“游戏人间”的女性,更加向她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发展,也更加敏感,甚至“大自然的伟力”的象征亦能决定她们人生路上的重要问题(《幽弦》中的倩娟)。 所有这些骨子里都渗着悲哀的象征,很有魅力地完善着“庐隐式感伤”。 庐隐式感伤之所以很有吸引力,还在于”她有生动的笔法可以使一切个人的事情使别人感到兴味”。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可见语言的重要。庐隐的文学语言颇有特色,她的语言隽雅婉约、细腻蕴藉又不失流利自然。她的小说有浓厚的古典诗词风味,尤其是婉约词风的情调更充溢其中:人物语言、叙述描写、自然形象的塑造都是这样。如“独立苍茫愁何多?∕抚景伤飘泊!∕繁华如梦,∕姹紫嫣红转眼过!∕何事伤飘泊!”(《醉后》)等清丽凄怨的话语,很切合这一代知识女性的现实生活和纤细的内在意识。而凄迷的情境显示的梦幻色彩,也与人物的实际相谐和。庐隐正是以这样的语言很好地表达了她独特的构思,抒写了她为一代知识女性艰难的爱而悲歌的感伤情怀,扣动了读者的心弦,使其感伤沁人心髓。 真切而又迷蒙的艺术构思、书信日记体、散文化结构、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以及隽雅婉约的艺术语言等等有机组合、使庐隐式感伤在充满时代的气息的同时,处处闪烁着庐隐独特的个性之光。 庐隐是有创作个性的作家,在她短短十几年的创作生涯中,主要是以其具有较高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庐隐式感伤”,为那一代知识女性的爱,唱出了一曲曲动人的悲歌。 庐隐,像一颗灿烂的明星,亮在旧中国的黑夜,光辉是不灭的,她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永存的。她说过:“沉默比什么都伟大!”她已经沉默了四十多年,文学史家们应该让她那颗受尽人生苦辛的心和悲苦的感情得到安慰,给这位敢爱敢恨的女作家以公正的历史评价! 参考书目: 《庐隐自传》 《庐隐传》 《〈海滨故人〉的作者庐隐女士》 《关于庐隐的回忆》 《火焰》 《庐隐选集》 《庐隐创作选》 《庐隐佳作选》
生命观照下的女性意识觉醒论文
女性意识是女性自我觉醒的产物,是女性通过后天的学习萌发出的自我意识,是女性在对自己性别认同的前提下,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然人。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生命观照下的女性意识觉醒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关键词: 生命 女性意识 女性文学
论文摘 要: 本文对现当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进行了概述,指出现当代女性文学发展史实际上是现代女性自我生命主体意识觉解的历程。女性文学要实现女性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回归,摆脱第二性的定位,生命观照下的女性意识如何彰显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对生命本真的认知和自我觉醒是真正意义上女性意识呈现的精神内核
意识是以人为主体的精神活动。女性作为人类的一个性别群体,其意识也是人类精神财富的重要部分。作家的文学创作,往往是基于对自我生命的认识,从而进一步通过文本叙事来艺术地还原现实世界。人的主体性的自觉是从“人”的自我认识开始的。从“人”的发现到“女性”的发现,则是现代人本观念在生命—生存视阈内最为深切的表现。这使女性文学在它发生之初就具有一种自我认识的内在性,具体指向了女性生命存在的精神深度。
人类社会自从男性掌控主权,就开始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实现并不断强化着对女性的绝对控制。在一系列不平等的男女关系中,女性持续不断地受制于男性权威,其结果就是女性自我的不断虚弱。强权又使女性意识分裂,把真实自我异化为“非我”,亦如罗兰·巴特所说的“活在他们的注目之中”的自我,其最终结果是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将女性作为一个“他者”看待。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女性往往不知道自己是受压迫的。父权制意识通过社会各种体制合理化和强化了女人对男人的屈从,结果是使大多数女人从内心接受了自己比男人低一等的现实。
从女性有意识以来,男性化社会精神就源源不断地被灌输到她们的精神体系中,以此促成女性的社会化——接受男性意识形态赋予的价值观、伦理观、人生观,以致有如男性一般来观看自己。相对于父权制的男性意识表征强有力的主体姿态而言,女性的主体性地位没有真正实现。女性自接受男性意识形态开始,就潜意识下将自我与女性自身分离,女性自愿成为被凝视的客体——“他者”。因此女性“自我”的存在从来没有真正实现,女性无法自觉进入到女性自身的生命体验中,就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意识的觉醒。
作为与男性同样生命存在的女性,对生命存在价值的自我反思能反映出女性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自我意识的觉醒则标志着女性主体性的确立,女性意识的发展程度也是衡量女性主体历史性进程的尺度。因此,对生命存有的主体性意识从现代女性创作初始就成为女作家体验自我真实的生命内驱力,催发现代女性不断以超越意识向精神生命存在领域迈进。
二、女性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的自觉
回顾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女性文学创作,实质上是现代女作家不断追问女性生命价值的精神历程。女作家直面生存现实并对个人生命偶在性和本己性的生、死、爱、欲等人生问题的进行自我辩解,在女性文本中直接表现出庐隐式的“情智冲突”的生命张力。这些女作家关切的人生问题,实际上是超时代的,也是超个体的,这是思想对历史时间中生命形式的沉思,是关于生命本体存在的女性生命意识的觉醒,它直接触动了现代女性自我意识与主体意识的生命自觉。这种生命自觉带来女性关注生命和生存问题的新视野。女性在男权意识的压抑下,认识到在抽象的“人”的遮蔽下男女事实上的不平等。在对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认识上,也不再仅仅停留在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和获得经济权益的层次上,而开始向追求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的层面拓展。
人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对生存状况的认识,实际上是如何看待自我生命存在的问题。女性文学对人认知的基本态度无疑是对生命存在本真的展现。女性文学对女性生命存在的追问与诠释,表明了文学对现实人生反思的、批判性的而又切己的伦理关怀。女性生命经验中对生命体验的真实与深刻使女作家表现出更强烈的对生命本身的价值关怀。这使女作家有关女性形象的塑造更接近于生命的实存状态。女性文学的女性形象逐渐走出男权文化幻想,诸如善恶对垒的“良母”与“祸水”造型模式,而是生命本身与女性自我的丰富表现。现代女性写作在解构男权文化的同时自身也打破了母性神话的幻想,女性文学生命叙事基于对人性欠缺与生命有限性的呈现,让我们看见了女性存在的真实。女作家在母爱的背后也看见了母性厌恶,在艺术思考与创作中,以冷峻的目光来审视母亲这一角色的种种弱点。铁凝的《玫瑰门》中的司猗纹以“露阴”的方式对外在环境进行报复,揭示出女性种种扭曲变态的心理。方方的《落日》在对不孝的丁家兄弟进行道德谴责的同时,也对丁老太的人性弱点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小说中一个次要人物王加英的母亲也写得很有深度,她瘫痪在床,对女儿的百般照料总是横加挑剔。别人都在关心女儿的婚事,而她却为了自己能获得照顾而希望女儿独身。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显示出女性作家对母亲角色的冷峻审视,在自我认识的层面上又深入了一步。
女性文学叙事中强烈的生命自省使女作家的自我主体意识渐趋自觉,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全面觉醒,从女性本体的存有中肯定女性的自然属性到反抗男性文化开拓女性自由发展之路,从对男性文化的颠覆和解构到对女性自身自我反思和批判中,主动承担起揭示女性现有生存状态的责任。
三、从“人”到“女人”的性别意识的自觉张扬
中国女性文学从关注“人”进而关注“女人”体现了女性认识生命存在的发展轨迹。二十世纪中国女性作家在世纪初以“人的主体意识觉醒”的方式确证着人的生命情感的重要与尊严。“五四”新文化运动激活了女性作家的女性意识,也激发了女性批判旧社会的勇气和决心。冰心的《斯人独憔悴》《超人》等触及了妇女解放和鞭笞家长制的黑暗。庐隐的《海滨故人》等小说脍炙人口,是“充满了悲哀,苦闷,愤世,疾邪,视世间事无一当意,世间人无一惬心”的作品,书写了当时年轻女性的心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新文学文坛上,以陈衡哲、冰心、庐隐、冯沅君、石评梅、袁昌英、丁玲、冯铿、萧红等人为代表的女性作家群,在文学上创造了既有社会意识又有女性意识的多种文本形式和艺术风格,确立了中国女性文学的不同形态。
女性意识的觉醒一方面是女性作家关于“人”的觉解,另一方面便是以女性独有的生命存在为主体,在女性自我主体意识之下确证女性生命的价值。关于女性深切的本己生命体验,其历史的存在性和时间性构筑了女性作家在面对文学历史叙事中与正史对话的方式。历史的真实性只能通过生命本身的客观存在才不会出现断点或真空状态,在这样的历史中,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历史主体。故而女性文学往往通过一个女人的生命事件,反映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的变迁,在历史的叙事中归还个人的生命的权利,这样的历史才能真实展现历史理性刻意摈弃的盲点,这样的以情感方式诉诸理性,表达自我与主体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历史主体。在以性别意识主导下的生命叙事中,女性逐渐从“他者”、“第二性”的位置开始回归到与男性共存的历史主体的角色中来。
性别意识与性别自觉的充分展现则是八十年代女性写作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女性写作显露出在历史与现实中不断为男性话语所遮蔽,或始终为男性叙述所无视的女性生存与经验。女性文学的生命叙事注重女性日常实存的各种生命感觉。经历了政治绝对化的时代后,八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的笔触深入到生命切身体验的情爱层面。张沽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是她对女性问题思想的形象表述。此外,陆星儿的《美的结构》、王安忆的《雨,沙沙沙》等作品都体现了视爱情为精神方舟,期望达到永恒的乌托邦理想,这是女作家对女性在物化的社会中精神出路的自我探索——一个爱情的乌托邦。张洁着力于刻画在情感与事业中独立的新女性,王安忆则从性爱的角度探索女性精神世界,她的“三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锈谷之恋》)可以看作是女子写给女子看的、研究女性生命本体及命运的小说。
四、性别意识的过度张扬导致女性意识的意义失落
九十年代的女性写作尤为强化主观化视角,注重女性个体独有的生命体验与身体感受。“女性写作”、“私语化写作”命名凸起,其中陈染、林白、徐小斌、海南是其中最接近西方女权主义写作的代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写作的特点就是完全不依附于男性话语,个人化的女性话语充满了各种女性文本,女作家集中书写女性个人经验成了普遍性特征”。女性的叙事总是带有“个体记忆”的显著特征,这使人们倾向于把女性写作当一种精神自传去理解。表现女性的性别意识,表现女性特有的人生体验和个体记忆,这正是陈染和林白小说的特点。
这种女性个人化写作不仅在情爱层面充分展现了“私人性”,而且作为生命原始欲望的“性”在现实层面被深切地关注并如实地展露着。性欲成为作品绝对的主题,这是女性自主意识的萌动。陈染《私人生活》通篇展现个人原欲望的涌动对抗。此时的女性写作以女性话语诉说着自我的生命体验,使私密的女性世界在文学中得到充分的展现,从而赢得了女性在历史中言说的权利,书写出沉默数千年的女性生命体验。
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女性作家以女性独特的个人化视角关注、描绘女性私人化的生命感受,一方面以女性特殊的身体感受——性欲与性行为的描写迎合消费时代各层面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启示着其后女性作家对“性”的肆无忌惮的张扬。陈染、林白笔下依然呈现出女性灵与肉的冲突,同时并未放弃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和对生命自我的重新审视。但这一主题到了“美女作家”卫慧、棉棉那里,欲望则成为了女性全部生活与生存之代名词。《上海宝贝》中倪可的全部生活可以说就是感官的满足与欲望的填充。除了性欲之外,物欲也是女主人公孜孜不倦的追求。二十一世纪初更为前卫的女作家九丹、木子美、春树等在卫慧、棉棉的基础上将个人经验的写作“发扬光大”,由“美女作家”发展而为“躯体作家”。作品表现出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是赤裸裸的竭斯底里的性爱展览。她们的创作与之前女性作家努力张扬女性意识的初衷背道而驰。女性主义力图改变女性“第二性”的定位,然而,女性第二性的地位一方面来自男权社会的外在压抑,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女性对男性压抑的认同。躯体作家们过度张扬女性性别意识,“身体写作”以纯粹的感官刺激满足着男性的窥私欲,将女性沦为了被“看”的性对象,供公众消费与把玩。当“私人化写作”被“身体写作”代替之后,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的视阈也同时受到拘囿。大肆渲染“身体”是女性表达的唯一工具和资源,将身体简化成物欲的代名词,这样的女性写作也必然堕入色情文学的行列。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罗瑟琳·科渥德在《妇女小说是女性主义的小说吗?》中说:“谈论性欲和关注性欲并非代表着进步。女性主义者对形象和观念的分析进行已久,她们不可能认为只因将女性性欲作为主要关注对象而讨论性欲就是进步的,色情文学批评常常突出女子性体验问题,而它恰是最为女性主义者反对的。”
“从女性主体的角度来说,女性意识可以理解为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以女性的眼光洞悉自我,确定自身本质、生命意义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二是从女性立场出发审视外部世界,并对其加以富于女性生命特色的理解和把握”。女性写作摆脱了政治的束缚之后,在消费的时代,摒弃了宏大叙事,躲进私密空间自我欣赏之余窄化了女人的天地,这样亦无法改变女性从属的“第二性”的角色。在拒绝男性的审美视角而专注女性的个体生命体验之中,包括女性的身体感受、性爱欲望等感性内容,又不经意地“迎合”了男性的“目光”。如果女性作家不看重自己作品的社会性、历史性及时代性,而一味热衷于以纯粹的女性私秘欲望而进行“身体写作”和暴露自己的“私秘世界”,长此以往,最终将导致女性意识的缺失或异化,女性文学整体意义随之沉落。文学叙事中生命如果只是无意识的感官载体,人就无法成为自我的主体,女性文学要实现女性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回归,摆脱第二性的定位,生命观照下的女性意识如何彰显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光明,荒林.两性对话:中国女性文学十五年[J].文艺争鸣,1997,5.
[2]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与文学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79.
[3]乔以钢.多彩的旋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9
[4]郭力.生命意识: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理论生长点[J].江淮学刊,2006,4.
[5]阎纯徳.论女性文学在中国的发展[J].中国文化研究,2002,夏之卷.
[6]王虹.女性意识的奴化、异化与超越[J].社会科学研究,2004,4.
摘要: 女性意识的逐渐兴起,也影响了我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创作方向。本文在分析女性意识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女性意识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以及该种意识对文学作品创造的影响。
关键词: 当代文学;女性意识;影响
一、女性意识的概念
理论界对女性意识的'概念表述各不相同,但是对其基本内涵的认识比较统一,通说观点认为女性意识应当包涵两个方面:
(1)女性意识强调女性经验内涵;
(2)女性意识追求女性在政治上的平等。女性内心情感、思维方式与男性不同,因此就同样的事件她们具有与男性不同的视角。从女性视角出发,女性认为自己在社会中遭遇不平等对待,因此需要反抗。女性经验强调女性独特的生理、文化感受。生理感受主要是女性经历的生理周期以及生育的过程,正是因为女性经历了这些过程,才逐渐意识到自己角色的特殊。而正因为女性生理方面的特殊性,也导致她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许多挫折,比如怀孕的妇女被单位拒绝。正是因为女性在职业生涯中无法达到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导致女性想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也开始追求自己的政治主张,包括建立自由平等的政治制度。
二、当代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表现
(一)女性意识的觉醒
改革开放之后,女性地位逐渐上升,很多女性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爱情观。在当代的文学作品中,许多作品也都将女性爱情作为主线。当女性意识不断被唤醒之后,她们开始追求自由、民主的婚姻,反对父母包办的婚姻。但是很多女性在追求自己婚姻的途中,也出现自我迷失。将爱情想的过于理想,这也体现了改革初期女性意识发展并不成熟。在不同时期,女性意识的发展都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不同的社会阶段,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女性爱情观也有区别,但都体现出女性的独立性,开支逐渐摆脱对男性的依赖。在《哦,香雪》作品中,作者铁凝在作品中描述了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这也是作者对爱情的向往。到了后期的铁凝作品中,纯朴的爱情故事已经不复存在,而多是以悲剧命运结尾,阐述现实生活中女性的真实生活。
(二)唤醒性别意识
性别意识一直在女性意识中占据核心地位,女性意识的觉醒也最初体现在性别意识的出现,这点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也有所体现。传统社会中,女性一直处于社会的附属地位,而在文学作品中也通过对女性性别意识的张扬,来突破传统的女性地位。从性的角度分析,许多作品也通过描绘女性内心对性的渴望,来展现女性意识。比如在《岗上的世纪》作品当中,作者王忆安将男女之间的爱情与性相练习,认为两者不可分离。如果单纯的描写男女的爱情,而不提及性,则无法充分体现女性内心的真实感受。
(三)逐渐脱离男权主义
在当现代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逃离”是比较不变的现象。“逃离”主要体现于以下几方面:
(1)逃离现有的环境,奔向其它环境,这是女性在具备女性意识之后寻找的自救道路;
(2)确认女性地位,提高女性的自信心,这体现女性的自我发现.文学作品中描绘的女性角色逃离并不意味着回避,而是对男权主义的抗拒。女性通过逃离男权主义的束缚,而增强自我的独立意识。很多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女性逃婚现象,都体现了女性内心渴望自由,但结局通常是因为内心的过度封闭,带来了内心孤独感,这也是现实当中女性的真实写照。
三、女性意识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一)实现双性和谐
双性和谐意味着男女无论是在政治地位,还是在家庭生活方面都保持平等的关系,这也是比较理想化的男女关系。这种思想也影响着文学作品的创造。作家铁凝曾经提到过:当在写女性题材的作品时,自己渴望通过“第三性”的视角来描绘男女之间的生活,使女性角色更加具有真实感。只有摆脱性别视角的束缚,才能真正发掘出女性的本质以及内在欲望。在铁凝的小说《对面》当中,摆脱了女性视角的束缚,从男性的角度对女性角色做出描写。作家王忆安同样希望在自己的作品中可以超越男女之间性别的差异,寻找男女之间的平等性。社会是由男女共同组成,王忆安想探索的正式男女之间如何相处,双方如何保持平衡。在他的文学作品《兄弟们》当中,他指出女性不应当将矛头直接指向社会当中的男性,男女双方应当是处于统一战线,应当相互帮助。男女之间存在着性别、生理、心理方面的差异,也正是因为这些差异的存在,男女双方才应当相互配合,相互互补。
(二)超性别意识的产生
随着超性别意识的出现,这种思想也逐渐体现在了文学作品当中。作家陈染最早在作品当中提出了,真正的爱情已经超越了性别,既可以出现在男女之间,也可以存在于相同性别群体中。陈染的这一观点是受到西方女性主义的影响,他在作品中表达这样的观点:首先男女双方因为性别的差异,应当是相互合作,而不是相互对立;其次如果人们无法超越性别去看待任何时间,这种思想是低劣的、片面的。女性作品的写作如果仅仅局限于对女性经验的描述,以及男女之间对抗的描绘,这只会使得女性的话语空间越来越小。因此作家陈染所提出的写作状态是:在尊周男女差异的前提下,彰显女性性别色彩的同时,可以更多地关注人们的共同情感,这种思想在90年代后的文学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
四、结束语
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女性的意识逐渐被唤醒,不再屈服于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的禁锢,而是向传统发出挑战。女性意识的觉醒,也使得女性现代文学作品内容发生的改变。更多的作品开始以女性意识为主线,强调男女之间的差异,以及女性在社会当中的重要地位,促进我国现代文学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洪珍,田兆山.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管窥[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7):20一22.
[2]李芳.论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和非女性意识[J].文艺生活,2012,(12).
270 浏览 2 回答
346 浏览 4 回答
92 浏览 6 回答
168 浏览 4 回答
136 浏览 5 回答
173 浏览 2 回答
348 浏览 4 回答
255 浏览 3 回答
352 浏览 5 回答
238 浏览 2 回答
307 浏览 4 回答
266 浏览 3 回答
257 浏览 1 回答
265 浏览 3 回答
245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