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秋蓉
摘要根据大量测深和旁侧声纳资料,对南海北部海底微地貌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近代微地貌动态变化。滨海地貌主要有河口港湾、水下浅滩、水下岸坡、水下三角洲、潮流三角洲、海底沙波、潮流沙脊、海釜等;内陆架地貌主要有陆架堆积平原、水下阶地、古海岸线、古河道、小丘和坑洼群等;外陆架地貌主要有陆架平原、古浅滩、古三角洲、浅槽、沙波、沙丘、埋藏古河道、海底滑坡等等残留地貌。滨海地区水动力作用强,加上人为因素,地貌形态变化较大,内陆架和外陆架水动力作用较弱,地貌形态基本处于相对稳定。
关键词海底地貌特征动态变化南海北部
1前言
开发海洋,向海洋索取资源已成为当今世界强大的时代潮流,是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的首要途径。随着海洋油气资源与固体砂矿的勘探与开发、沿海港口的建设和航道的整治、海涂围垦与利用、水产养殖与捕捞、滨海旅游业的发展与海水浴场的建设,海底微地貌特征与近代变化之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根据大量测深和旁侧声纳资料,对南海北部海底微地貌特征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并对其近代变化作了初步探讨。
2海底地貌类型与分布
滨海地貌
主要指水深15m以内的地貌形态。
河口、港湾广东沿海有130个河口与港湾。按地貌成因可分为山地溺谷港,如广海湾、镇海湾、海陵湾等;台地溺谷港,如湛江湾、流沙湾等;泻湖港,如沙扒港、水东港、乌石港等;河口港,如珠江口、韩江口、漠阳口、釜江等。具有规模大,水深条件好,是海洋与内陆交通枢纽,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门户。
水下浅滩、岸坡由于地理环境不同,各地水下浅滩宽窄不一。水下浅滩发育地区往往见有河口扇、潮沟、潮滩、水下沙堤、沙坝等。水下浅滩向外即水下岸坡,下限水深可达20~40m。近岸一侧陡,平均坡降750×10-3,向外海逐渐变缓,坡降为60×10-3。由岸向海物质组分由粗变细地有规律地变化。
台湾浅滩位于台湾岛西南侧,由40m水深线围成,面积达8800km2,分布着数以百计的水下沙丘和沙垄。沙丘大体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即与200m之内等深线走向基本一致。有些沙丘排列均匀,高低相近,宽窄基本一致。有些沙丘排列不均匀,高低、宽窄差异很大,但形态基本相似。沙丘北陡南缓,虽然目前仍受到风浪影响,但显然不是现代形成的。
水下三角洲珠江、韩江、漠阳江、鉴江、廉江等河口均发育有水下三角洲,一般宽1~8km,呈舌形向南偏西方向突出。水下三角洲内一般发育迳流冲沟、潮沟与沙脊。
珠江是华南最大的水系,水下三角洲发育较完善,由于晚更新世海平面下降,海底发育有多期水下古三角洲。
Ⅰ期水下古三角洲位于上川岛-万山群岛-担杆列岛一线之南,水深30~62m。该古三角洲南北长50km,东西宽92km,古三角洲表面平坦,平均坡降为×10-3,两翼发育了数条顺岸分布的沙坝,高~,沙坝之间距1~3km不等。该三角洲上发育6条浅槽,深2~3m,宽2000~5000m,是珠江的古溺谷。Ⅱ期水下古三角洲位于珠江口盆地水深80~100m处,这期古三角洲规模大,分东、西两个,等深线明显向南突出,纵长58km,宽110km,平均坡降×10-3~×10-3。在古三角洲外缘见有沙堤或沙坝,高2~3m,且有许多溺谷浅槽。其中有两条较大的古河道,贯穿整个古三角洲。Ⅲ期古三角洲水深100~160m,顶部与Ⅱ期古三角洲边缘相连接或相互叠置,由一个大三角洲与一个小三角洲组成,长47km,宽128km,平均坡降×10-3~×10-3。但在水深140~150m处有一北东向延伸的陡坡,相对高差2~4m。古三角洲前缘地形复杂,坡陡,且见一大型海底滑坡带,由滑坡壁、崩塌谷、滑坡体和台地等组成,宽约3km,滑坡壁相对高差10~25m。三期古三角洲各具特色,以Ⅱ期古三角洲最为壮观。
潮流三角洲南海北部潮流三角洲朋显的有4个,即湛江湾口门外、闸坡口门外以及琼州海峡东、西口。
琼州海峡西口三角洲形态单一,4条浅槽及其相间的浅滩呈指状向西延伸,由东向西水深逐渐变浅,最浅的浅滩水深仅。西口两岸没有较大河流入海,陆源碎屑补给不多,所以形成的三角洲规模小且稳定。
琼州海峡东口潮流三角洲由内、外2个三角洲相叠置,形态复杂。内三角洲有4个浅滩与槽沟组成,规模较小,滩、槽相对高差大,呈指状伸展。浅滩的基底为基岩,表层覆盖沙,浅槽底部有少量砾石堆积。外三角洲由4个浅滩、浅槽组成,规模大,滩槽相对高差小,且成北东或近东西向展布。浅滩水深小,一般为~,罗斗沙浅滩已露出水面。该三角洲除局部地段受季节性水动力因素的影响而变化外,总体而论,它是稳定的。
潮流沙脊潮流沙脊为强大的潮流作用所塑造,如企水-江洪外海,海康-东里外海,珠江口的崖门口、磨刀门、伶仃洋,粤东的柘林湾等。潮流沙脊顺潮流方向呈隆洼相间排列,隆起与洼地比高一般为3~5m,个别地段可达15~25m。潮流沙脊长3~7km,宽~。由于受现代水动力作用常常改变其形态,所以其具有不稳定性。
海釜海釜仅见于琼州海峡,由于强劲的潮流冲刷刨蚀海峡底部,形成“深水盆地”,长约60km,宽1~3km,最大水深127m,主要由玄武岩岩体组成。西段见零星的玄武岩块,东段则有少量砾石或砾砂,并发育有次一级小海釜,它们呈椭圆形或卵形,居于最大水深处。
海底沙波沙波的分布范围较广,如雷州半岛东、西海区,台湾浅滩海区。由于水动力条件比较活跃,发育有各种各样的沙波,形态复杂,大小不一,方向各异,它们是波浪、波流、潮流、海流等作用的结果。水深10m以内波浪对沙波形态起着主导作用,塑造的沙波走向基本上与海岸线平行,一般波长8~10m,波高~,波与波紧密排列。水深小于10m的沙波,海浪、波浪起重要作用;水深大于10m的沙波,沿岸流、潮流、波流的塑造作用明显增强。规模较大的海底沙垄也可见,沙垄与沙垄之间距为30~40m,沙垄峰谷比高3~4m,形态不对称。早期的沙垄比较顺直,后期逐步发展到弯曲,并进一步发展成新月形沙丘。沙波形态不稳定,冬季和夏季不一样,台风前和台风后也不一样。当热带风暴过境时,破坏了原有地貌形态。原来的沙波、沙垄被冲刷移动,洼地迅速填平。海底电缆或输油管道应避开沙坡区,否则可能发生移位或折断,钻井平台桩脚也可能发生位移,迫使钻井工程中断,乃至钻井报废。
内陆架地貌
内陆架一般指50m水深范围内,是现代海洋沉积最强烈的海区。
内陆架堆积平原内陆架堆积平原属近代海相堆积地貌,海底平坦,平均坡降为×10-3,海底没有明显突变性的隆起或洼坑。陆源物质来源丰富,现代沉积作用强盛,主要为粉砂质粘土或粘土质粉砂,厚度大于3m,最大厚度大于25m,目前海洋沉积作用仍在进行,沉积物正在不断加厚,堆积平原范围在逐渐扩大。
水下阶地南海北部内陆架海区发育有4级水下阶地,一级水下阶地的水深15~20m,见于雷州半岛的东部海区,北部湾海区,汕头海区,阶地面平坦,平均坡度为0°01′20″左右,宽约10~20km,阶地的外缘海底地形变陡,坡度增至0°06′37″。水下二级阶地水深50m左右,见于粤西海区、粤东海区、北部湾海区,阶地面极为平坦,在大河口外围该级阶地为河流相砂泥所覆盖。水下三级阶地水深80m左右,是南海北部大陆架形态最典型的水下阶地,分布范围广,宽度达30km,阶地面上分布着一些沙垄、沙坝、垅岗、洼地及水下古河道等残留地貌。水下四级阶地仅见于珠江口南之陆架外缘,阶地面宽阔,一般为7~15km。
古河道区内海底有多条埋藏古河道,断续出现,呈树枝状展布于陆架平原,有的为现代沉积物覆盖或正在被覆盖,成为溺谷或埋藏谷。
小丘与洼坑群南海北部陆架海底常常有成群分布的小丘与洼坑,有的单体存在,有的成群分布,有疏有密,通常人们称之为麻坑群。麻坑有圆形、椭圆形、弯月形、碟形、盆形等。它们常发育于某一区块,相对密集,主要见于油气田盆地地区的海底,可能是油气田形成过程中,部分气体沿地层的孔隙、裂隙、断层界面上升到海底而形成小丘与洼坑。
外陆架地貌
残留堆积平原南海北部外陆架残留堆积平原宽阔,西部最大宽度可达128km,中部宽100km左右,东部宽65km左右,自西向东逐渐变窄,平均坡降×10-3~×10-3。它是玉木冰期低海面及冰后期海面上升过程中形成的堆积型陆架平原,虽然后期受到珠江、韩江等水系携带来大量细粒沉积物影响与现代动力因素作用,但本区仍以残留地貌为主体,地貌体物质组分多以细砂和中细砂为主体,是低海面时期的残留沉积。在宽阔的外陆架残留堆积平原上发育有浅槽、古浅滩、古三角洲、沙波、沙丘、埋藏古河道、海底滑坡等残留地貌。
陆架外缘斜坡陆架外缘斜坡位于大陆架外部地势较陡的区域,呈条带状分布,北东向或北东东向延伸,宽度5~40km,平均坡度在0°15′~0°30′之间,它是外陆架平原平均坡度的5~10倍。陆架外缘斜坡地形变化较为复杂,有的地方出现阶梯状地形,随着深度增加,坡度变陡,并逐渐向大陆坡过渡。表层沉积物以细砂、粗中砂等残留沉积物为主,可见到全新世地层零星分布,并发育有沙堤、沙丘、滑坡体、滑塌谷和小海丘等。
大陆坡地貌
大陆坡从西北部陆架外缘坡折线起,向东南方向水深逐渐增加到3400m左右。本区陆坡地形起伏大,变化复杂,向东南方向呈阶梯状下降。地貌类型齐全,根据区内陆坡的形态特征及排列组合,其三级地貌分为陆坡海台、陆坡海槽、陆坡斜坡、陆坡陡坡等。
陆坡海台位于水深300~350m之间,地形平坦,如东沙海台,台面上分布着北卫滩、南卫滩和东沙岛等。该海台外形似倒三角洲,东西方向宽约160km,南北方向纵长约105km。其南部为海台外缘斜坡,坡度明显变陡,并有放射状沟谷分布。
陆坡海槽区内只涉及到西沙海槽东部的一部分。该海槽近东西向展布,槽底较为平坦,槽底和槽壁的转折点非常明显,槽底由西向东微微倾斜,而宽度逐渐变窄,到东口宽度只有11km。西沙海槽是在元古代地块基础上,由于新生代拉张产生的裂谷,经历过早期张裂产生断陷,形成裂谷雏形;中期稳定沉降,接受沉积;晚期裂谷进一步发展,海槽逐步形成。
陆坡斜坡陆坡斜坡以堆积作用为主,沉积厚度大,地形较为平缓,其坡度大部分在2°~5。之间,以珠江海谷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
西部陆坡斜坡上陡下缓,形态较为单一,水深200~1000m左右,坡度较陡。其中水深约200~500m处局部出现小型的滑坡、坍塌和侵蚀沟群等。而水深1000~1800m以堆积作用为主体,坡度较为平缓,地貌类型也较为单一。
东部陆坡斜坡,地貌类型较复杂,上部和下部形态特征有较大的差异。上部特别是陆架外缘和陆坡相接地段有多个滑坡区分布。这是因为该区沉积物是由陆架区向陆坡区不断推进,沉积物较为松散,而地形坡度显著变大,为不稳定地带。下部地形较为平缓,以堆积地貌为主体。而水深1200~2800m附近地形明显变缓,具有大陆隆和深海扇的地貌形态特征。东南部有较多的海山、海丘分布,大型的海山有尖峰海山等,且大小断层遍布,其延伸方向多变,但以北东向和北西向为主,也有少量近东西向分布。
陆坡陡坡陆坡陡坡是陆坡中坡度陡、地形变化最为复杂的海区,可分为两个区。
其一位于西沙海槽北部上陆坡处。西沙海槽是在元古代地块基础上,由于新生代拉张作用形成裂谷,呈北东东向延伸,两侧及槽谷内断裂活动强烈。在海槽北坡发育一系列张性断裂,断裂带长200~300km,断距可达1000~2000m。区内由于受成组成带的阶梯状断裂作用,并向海槽底呈阶梯状下降,形成一系列断裂谷、边缘沟、断崖和陡坡。由于地层受到挤压,随之出现一系列滑坡、崩塌、浊流堆积体等各种地貌类型。
其二位于西沙海槽的北槽坡及其以东的陆坡与深海盆相接处。主要受北东—北东东向断裂构造控制。而海底岩浆物质沿着断裂带侵入和喷发,形成形状和大小各异的海山和海丘。
3近代海底地貌动态演化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作用,海底地貌一直在变化之中。一般而言,海底地貌在河口海湾水动力作用强盛的海区变化比较大,而在外海水动力作用弱的海区变化相对较小。
珠江口海区
近百年来,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珠江口海区地貌形态也随之变化,变化程度各区不一,分别说明。
伶仃洋1900年到1960年间海底地貌形态相对稳定,东浅滩和汛石水道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只是伶仃水道淤浅,10m等深线退缩南移至内伶仃岛的西南侧。1960年以来变化较大,泥沙呈条带状大量堆积于川鼻水道和伶仃水道西侧,海底增高4~5m。淇澳岛西北水域泥沙也在迅速淤积,海底每年以50mm的速度增高。伶仃洋东部浅滩北段淤积较慢,而南段相反,海底侵蚀,浅滩后退。同时遭受侵蚀后退的浅滩还有汛石浅滩、伶仃拦江沙坝。伶仃水道南段淤积长高1~3m,北段冲蚀,虎门川鼻水道东侧则受强烈冲蚀。
磨刀门1900年到1960年间海底地貌形态变化较大,白藤湖周围原为一片浅海,成了海涂浅滩。泥湾门-龙屎窟水槽、大门深槽淤积填平,鹤洲-交杯沙淤积最快,且出露到水面,新出现的灯笼沙,更显示出海底地貌形态的近代变化。1960年以来磨刀门海域普遍淤积,海底明显增高,鹤洲交杯浅滩,白藤湖-三灶海湾,三灶以南海域淤积了,磨刀门拦门沙坝以南海域淤积最快,海底淤高~。
黄茅海一百年前黄茅海原来是一片汪洋大海,到1960年已形成喇叭状河口湾,本来2~3km宽的虎跳门,两岸淤积成一水道。本区海底淤积明显,5m等深线、10m等深线大幅度南移至荷苞岛以南。1960年以来黄茅海南部滩地淤高了,而大硭岛-南水岛间的深槽局部遭到冲刷侵蚀。
总之,珠江口海区在柯氐力作用下,西侧淤积明显,近百年来珠江三角洲向海推进,尤以伶仃洋西侧、磨刀门至大海环一带较快,万顷沙每年向海推进50m,磨刀门至大海环每年40~140m,最大为160m。
韩江口海区
义丰溪口至莱芜岛以北海滩侵蚀退缩,义丰溪口以南的海滩也遭侵蚀后退,狮屿、五屿西侧海滩遭侵蚀,大片浅滩高程下降,东溪口冲刷出一条2m深的新槽。五屿以南至东溪口浅滩淤涨明显,海涂发育,2m等深线往外推移,而风屿至莱芜岛以北5m等深线向外推移更多。莱芜至新津溪,海滩遭侵蚀,海涂遭冲刷,高程一般下降~。新津溪口外的待狎金浅滩受冲刷降低了。海底侵蚀,2m,5m等深线向岸推进较大范围。海山岛南侧,海滩受侵蚀,0m等深线向岸推进,而水下浅滩变化不大,5m等深线基本稳定。
湛江湾、雷州湾海区
湛江湾湛江湾海底地貌形态较稳定,在深槽、水下岸坡、湾缘台地陡坎略有侵蚀。支叉水道及其附近出现少量淤涨现象。
雷州湾雷州湾海底地貌形态1956年与1978年相对比,变化比较大。西部湾顶边滩向南淤进了300m,向北淤进了1800m,北坛附近淤进了900m,但后葛一带遭侵蚀,水下浅滩出现沟槽,海岸侵蚀后退900m,迈旗深水槽淤浅~。中槽西段侵蚀,槽深增加,槽床扩宽500m。中槽中段淤积,槽深减低~。槽床缩窄300m。在中槽南、北之间的三角地带,浅滩淤积增高,增幅最大者达2m之多。龙湾村对面浅滩侵蚀降低,一般浅滩比原来水深增加~。
4结论
南海北部海底地貌形态复杂,类型齐全,微地貌种类众多。水深15m以内的滨海地貌主要有河口、港湾、水下浅滩、岸坡、水下三角洲、潮流三角洲、潮流沙脊、海釜、海底沙波等类型;水深在50m范围内的内陆架地貌包括内陆架堆积平原、水下阶地、古海岸线、古河道和小丘与洼坑群;水深大于50m的外陆架地貌包括外陆架残留堆积平原,其上发育有浅槽、古浅滩、古三角洲、沙波、沙丘、埋藏古河道、海底滑坡等残留地貌,陆架外缘斜坡;大陆坡地貌包括陆坡台地、陆坡海槽、陆坡斜坡、陆坡陡坡等。海底地貌在河口海湾水动力作用强盛的海区变化比较大,而在外海水动力作用弱的海区地貌形态基本稳定。
参考文献
[1]从鸿文等.1992.中国海区及邻区地形图(1:500万).北京:地质出版社
[2]王文介.1995.琼州海峡潮流通道地貌体系发育的动力效应.海平面变化与海岸侵蚀专集,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34~242
[3]毛树珍等.1982.南海中部及北部海底地形特征.南海海区综合研究报告(一).北京:科学出版社
[4]冯文科等.南海北部海底地貌初步研究.海洋学报,1982,4(4),462~472
[5]陈俊仁等.1983.南海北部-50m古海岸线的初步研究.地理学报,38(2),176~187
[6]陈俊仁等.1985.南海北部-20m古海岸线之研究.中国第四纪海岸线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30~240
[7]谢以萱,毛树珍.1985.南海海区的海底地形.南海海区综合调查研究报告(二).北京:科学出版社,13~34
[8]谢以萱.1985.南海东北部海底地貌.热带海洋,2(3),182~190
[9]谢以萱.1986.南海的陆缘扩张地貌.热带海洋,5(2),12~19
[10]鲍才旺.1987.地形图说明书.何廉声主编.南海地质地球物理图集.广州:广东地图出版社,3~12
FEATURES AND THEIR DYNAMIC CHANGE IN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Cai Qiurong
Abstract:Based on a large amount of bathymetric and side-scan data,the micro-geomorphic features and their recent change were discussed in the present exist the different geomorphic types including the branching bay,submarine shoal,subfluvial bank,subaquatic delta,tidal current delta,tidal sand ridge,sand wave and caldron in the littoral the inner shelf,the main geomorphic types have the accumulational plain,shoreface terrace,ancient costal line,ancient stream channel,mamelon and the main geomorphic types in the outer shelf include shelf plain,ancient shoal,ancient delta,slack,sand wave,sand dune,buried ancient stream channel and submarine geomorphic shapes changed greatly because of the strong hydrodynamic action and the anthropic factor in the littoral zone,whereas the geomorphic shapes are relatively stable because of the weak hydrodynamic action in the inner and outer shelf.
Key words:geomorphic feature,dynamic change,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海洋(SEA),地理名词,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的总称。地球表面被各大陆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洋,海洋的中心部分称作洋,边缘部分称作海,彼此沟通组成统一的水体。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有关纪录片海洋的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蓝色经济区海洋优势产业布局优化研究2、海洋产业立法问题研究3、三维GIS在数字海洋中的应用4、海洋石油污染与生物修复5、陆源污染防治与海洋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6、北海区主要海洋产业现状比较分析7、海洋资源开发的绿色评价模型研究8、我国国家海洋公园建设的背景、目的及现状研究9、浅析丹东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咯研究10、基于学案导学教学法的高中地理海洋权益教育研究11、格老秀斯与《海洋自由论》12、海洋生态补偿立法研究13、基于波士顿矩阵的广东省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14、蓝色国土的呼唤——当前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必要性和意义分析15、论海洋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
林军
(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福州350003)
摘要:海岸侵蚀、淤积是改造沿海地质环境的主要因素,在当前世界海平面上升的总体情况下,海岸侵蚀将成为全球性海岸带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海湾淤积影响着港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利用遥感技术和时空对比分析等监测手段来揭示地质环境的这种深刻变化,以及对人类生存环境所产生的客观影响,是未来环境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在系统总结现代海岸地质地貌特点,全新世以来海岸线变迁概况的基础上,对福建南部沿海地区海岸变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并提出有关环境地质问题及防治对策。
关键词:海岸变迁;海岸侵蚀;海湾淤积;环境地质;福建南部
1 现代海岸地质地貌特点
福建南部沿海地区海岸线总体呈NE—SW方向展布,岸线曲折蜿蜒,总长度约(包括岛屿岸线),其中,人工堤岸线长,约占海岸总长度的%。本区地质构造复杂,NNE与NE向的主干断裂控制着海岸的展布方位,NW向的张性断裂与前者复合部位,海湾、港澳发育。滨海陆地地貌以圆缓低丘、红土台地和河口平原为主。海岸呈现岬角与海湾相间,低丘与平原交错等特点。海岸带基岩有侏罗—白垩系火山岩类、燕山期花岗岩类、上三叠—侏罗系变质岩类和上第三系玄武岩类,岩石风化作用强烈;在河口和港湾地带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比较发育。根据构成海岸岩性的成因、形态和抗侵蚀能力,本区海岸可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和淤泥质海岸3大类型。
基岩海岸
基岩海岸主要分布在惠安崇武、晋江围头、龙海流会、漳浦六鳌和古雷、诏安宫口等半岛区域。在这些区段由于海岸直接遭受海水动力的强烈冲蚀和岸流的磨蚀作用,海蚀现象发育,几乎没有海滩堆积。基岩海岸按风化程度及抗蚀强度,还可进一步划分为岩质(新鲜基岩)海岸和风化壳海岸。
砂质海岸
砂质海岸多形成于滨海低丘或基岩岬角之间开阔的海湾内侧,如惠安大港、晋江深沪湾和围头湾、龙海港尾湾和隆教湾、漳浦浮头湾和将军湾,东山乌礁湾、诏安大埕湾等地,沿岸沙堤、沙坝、沙嘴,海成阶地和平原地貌发育,岸线较为平直。
淤泥质海岸
淤泥质海岸主要分布于宽阔海湾顶部,以及河流入海区域,按其物质来源和地理位置可分为港湾型和河口型。
(1)港湾型:主要分布于湄洲湾、厦门港、漳浦旧镇湾、东山湾和诏安湾等地。这些港湾的共同特点是:陆域由低丘或台地环绕,湾口常有岛屿屏障,往往湾中有湾,呈半封闭状态;因此,波浪作用微弱,岸坡低缓,滩涂开阔。其物质主要来源于周围基岩风化壳,经暂时性地表水流搬运或沿岸海流、潮流、波浪等搬运、沉积。根据野外调查,福建南部港湾型淤泥质海岸,目前仍处于充填、淤涨状态。
(2)河口型:主要分布于晋江口和九龙江口等较大河流湾口两岸,常形成宽阔的河口淤积平原。这些平原系断陷盆地在溺谷河口长期河、海等外动力交互作用下,逐渐回填发育而成,地形平坦,地貌类型单一,目前多数处于淤涨之中。
在港湾、河口的滩涂湿地,往往有零星、片状的红树林分布,目前保护较好的主要见于东山湾内、漳江口竹塔和九龙江口草埔头。红树林具有促进滩地淤积和防风固岸,以及净化海水的功能;建议加强对现有红树林海岸的管理和保护,在某些侵蚀岸段可进行人工种植,以改善海岸带的地质生态环境。
2 全新世以来海岸变迁概况
全新世早期(12000~8000a,.)
气候开始转暖,随着全球性第四纪末次冰川的消融,海平面大幅度持续上升。距今12000~9500a,沿海再次遭受海侵,平均海面高程约-(黄海高程,下同),海岸线比现在略偏东,距今8000a左右,海平面又出现小幅波动。
全新世中期(8000~2500a,.)
气候继续向暖,海平面高位震荡。距今约7500年是全新世最大的海侵,海面高程可达~,海水沿江入侵内陆,岸线位于现海岸线以西数千米至数十千米;距今约6000年,由于新构造断块差异升降运动,使全部岸段海水退出,平均低海面高程约-。随后,大约5400~3100年,海平面又开始上升,高海面高程约,稳定时间较长,海陆交接地带发育泥炭层及贝壳堤,古海岸线比现在略偏西;此后又发生小范围海退。
全新世晚期(2500a,.以来)
这是近代河床演变及滩涂发育时期,区域海平面基本稳定,但局部也存在升降问题,最后一次海退大约发生在距今1400~700年间。可见,全新世虽是一次海进,但不是直线式上升,而是存在多次海平面波动和岸线变迁的过程(表1,图1)。史志记载及测试资料表明,本区沿海大部分平原是近千年形成的。泉州平原是明朝(1368年)以后逐渐堆积而成的;龙海平原,根据沙头农场表层14C测年分析,距今约600年。晋江深沪湾(1987年)、漳浦前湖湾(1999年)、东山马銮湾(2001年)、石狮沙湖湾(2005年)等地,相继在潮间带发现原始古森林遗迹,说明近期海面有上升趋势,由于各岸段所处地质环境不同,内、外动力作用差异及人为因素影响等,现海岸线仍在不断发展演变过程之中。
表1 福建南部沿海全新世古海面标志物及14C测年一览表
续表
图1 福建南部沿海地区全新世古海岸变迁状况示意图[6]
3 海岸变迁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海平面变化
海岸变迁是海平面和陆地升降的综合反映。近年来,各国科学家不断发出警告,由于二氧化碳所造成的温室效应和工业上大量使用氯氟烃等,导致大气臭氧层破坏,引起全球气候暖化,海水温度和海平面呈上升趋势。根掘国家海洋局发布的资料,以及我国数十个海洋观测站和验潮站长期监测数据表明,我国大部分沿岸海域的海水温度和海平面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海水温度逐渐升高,海平面在过去的百年中平均上升了,我国东南沿海平均上升了,相当于年平均上升速率,预测福建沿海上升速率可达~。其中,厦门30年间上升了,平均上升速率。
陆域地壳变化
本区陆域地壳形变的背景,主要受菲律宾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的影响,在NWW向地应力场的作用下,NE向政和~大埔深大断裂南段的NW盘呈下降态势,SE盘则呈上升态势;故地壳形变总体特征呈现由内陆向沿海,并且由北向南掀斜。由于断裂的活动性,在NW向断陷洼地区,在掀斜状态之中仍然存在局部相对下降的地段,如漳浦、东山湾附近。根据地震部门观测,地壳形变幅值(间隔年),北部惠安、晋江为+30~+20mm,上升速率~;向南漳州、厦门为+25~+20mm,上升速率~;而到漳浦、东山为-10~-30mm,下降速率~。关于东山湾一带呈明显下降趋势的佐证还有:东山岛南部陈城镇有一明万历年间刻在基岩上的石碑,现已被海积砂掩埋;城关西埔20世纪60年代筑起的防潮海堤,早已报废;据澳角村渔民反映,原高潮线以上的民房,现在大潮可以淹到左右的高度;东山县渔民在兄弟屿海域不断打捞到砖块、瓦片,以及鹿、熊等大型脊椎动物骨骼;东山县“沉东京”的传说,在县志上有记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居住在该地区的古人,也感受到了海岸变迁与沧海桑田的变化。
海岸线变迁
本区海平面上升势态在不同地段有不同的表现。宏观上,对于地壳形变呈上升趋势的地段,因地壳上升速度与海平面上升速度基本相等,故呈相对静止状态,海平面上升对该区影响相对较弱;对于地壳形变呈下降趋势的地段,因地壳下降速度与海平面上升速度基本相等,二者叠加造成海平面上升速度增加一倍,即可达~,使海岸线发生显著变化,构成对沿岸地区的严重威胁。微观上,由于海岸陆域升降、海平面变化,以及海洋和河口动力作用往往是交织进行的,工作区从北到南沿海各段的海岸线进退变迁也是各有差异的。现通过实测地形图(1959~1981年)和遥感手段(1986~2000年),以黄海高程零米线的变化为依据,将福建南部沿海地区海岸线变迁类型划分为蚀退海岸、淤涨海岸和稳定(平衡)海岸三种类型。
(1)蚀退海岸:开阔海域的岛屿、半岛或岬角,与波浪垂直的岸段,海湾内迎风浪一侧等,均可直接遭受风浪、潮汐的强烈侵蚀作用。关于海岸蚀退率的大小,除与外动力地质作用强度有关外,还受到组成海岸岩性的控制。岩质海岸抗蚀力较强,蚀退速度缓慢,短期内不易觉察其变化,其形态多为陡崖峭壁或水下岩滩,主要分布岛屿、半岛的东北部和南部,如崇武半岛大砟、镇海—流会角、东山岛澳角等地;强风化—剧风化的风化壳海岸抗蚀力相对较差,其形态常呈陡或直立状的海蚀土崖,由于受海浪营力的强烈侵蚀不断被夷平,常形成堆积沙滩或沙岸,如南安石井桥头、深沪圭庵寮等处。
因人工围垦或采砂等工程活动,造成物源中断或补给不足的砂质海岸,蚀退现象亦比较突出。如围头湾东石塔头一带,砂质岸滩原属于微涨或基本稳定;但自1956年以后,由于沿岸小湾河口建闸、围垦,加之人为大量挖沙,导致入海泥沙中断,物源补给不足,海岸强烈蚀退。近20年来,海岸蚀退~,高潮滩面蚀低~,沿岸沙堤冲蚀殆尽,已建石堤等护岸工程也屡遭破坏。区内代表性蚀退海岸零米线变化速率,参见表2。
表2 福建南部沿海地区蚀退海岸零米线变化速率统计表
全区蚀退海岸累计约,占岸线总长度的%,主要分布于强风化-剧风化基岩海岸与砂质海岸。
(2)淤涨海岸:主要分布泉州湾、安海港、同安湾、厦门港、旧镇湾、东山湾、诏安湾和宫口港。港湾型淤涨岸,主要分布于半岛两侧及岛屿西南侧,这类海湾虽无河流携带大量泥砂入湾,但由于近期海面上升,来潮快,退潮慢等水动力条件控制,使岸流及波浪带来的泥沙因水动力减弱而产生堆积,尤其是腹大口小及岸坡平缓的海湾更有利于淤积,那些物质来源丰富的海湾将逐步成陆,零米线向湾口及浅海扩展。河口型淤涨岸,由于泥砂来源丰富,水动力较弱,滩面宽阔平缓,组成物质较细,具有十分有利的沉积环境,零米线淤涨速率可达~,积高率~。
此外,围海造田,堵湾截流,修堤建闸等海岸工程活动,客观上阻碍了海流的畅通,减少了纳潮量,促使港湾加速淤积。如泉州湾洛阳江口段,从1972年开始,相继在洛阳桥建闸,随着“五一”围垦、城东围垦和白沙围垦等工程相继实施,使该区的纳潮面积相应减少了1:3以上,致使水道流速减缓,泥沙大量淤积,潮滩不断淤高,航道严重淤塞。从1969~2000年,后渚港零米线两侧向航道推进总和达,平均约。区内淤涨海岸零米线向外推移变化情况,祥见表3。
全区淤涨海岸累计约,占岸线总长度的%。其中,自然淤涨状态的岸线长,因海岸工程促进淤涨的岸段长约,占淤涨海岸总长度的%。
(3)稳定(平衡)海岸:系指长期以来,海岸冲淤动态变化基本平衡;或原为蚀退海岸,现采取工程或生物防护措施后,岸线基本趋于稳定。基岩稳定海岸,一般分布在地形比较隐蔽的港湾内;砂质稳定海岸,主要分布在与波浪作用方向平行或近于平行的开敞岸滩。如深沪湾南部,砂质海岸尽管季节变化明显,局部有冲淤现象;但岸外水深流急,物质来源比较有限,常年冲刷、淤积动态基本平衡,岸滩保持稳定。
本区稳定海岸累计约,占岸线总长度的%。其中,自然冲淤平衡岸段长;采取工程加固措施后,冲淤平衡岸段长约。
表3 福建南部沿海地区淤涨海岸零米线变化速率统计表
4 海岸变迁环境地质问题
海岸蚀退危及沿岸居民与基础设施的安全
在当前世界海平面上升的总体情况下,海岸侵蚀将成为全球性海岸带最主要的自然灾害。随着海水入侵、海岸冲刷、侵蚀后退,往往破坏沿岸公路、堤防、缆线等基础设施,威胁港口、码头等岸边工程的安全,加剧港口淤积,影响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1)福建沿海每年都有强台风登陆,海啸、风浪、潮汐等外动力作用,强烈侵蚀着厦门大学一带海岸,有数百米海岸公路遭受毁坏;钟宅至同安海底缆线也曾被冲断;英厝至鳌冠红土台地,因长期遭受海岸侵蚀、土崖发育,不断引发海岸崩塌、滑坡,水土强度流失,大量泥沙入海,进一步加剧了厦门港的淤积问题。
(2)海岸侵蚀还常常毁坏海堤、防风林带等护岸工程,造成海水倒灌、吞没大片良田,引起土壤盐渍化和风沙活动,恶化滨海地质生态环境,并严重威胁着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厦门岛东岸曾厝安-港仔埔,有250m海堤全部毁坏,与白石炮台之间的护岸工程也遭到严重破坏,还有青礁1000m海堤也遭到同样破坏,堤内几十公顷良田,千余户居民及10多家工厂,面临着海水倒灌、浸没的危险。
(3)有的虽然没有明显的海岸蚀退现象,但由于海滩不断被侵蚀降低,从而引发岸坡变形、位移、失稳,影响港口、码头等工程的稳定与安全。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深化,沿海岸边工程建设还将继续增加,海岸侵蚀将成为危害岸边工程建设的主要因素。按照发达国家经验,当前防护海岸侵蚀最有效的途径是海滩喂养,并辅以导堤促淤和外防波堤掩护等工程措施。当然,这些措施仍需视海岸地质环境特点而定,也可采用海滩人工砂补给法等。
海湾淤积影响港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厦门、泉州、漳州均属滨海港口工贸城市,特别是泉州历史悠久,区域经济的兴衰发展与海岸变迁关系密切。
(1)泉州港在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曾经是世界性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有15000多艘大海舶,外港包括洛阳江口之后诸港、大盈溪口之安平港和泉州湾口的獭窟岛港等,通航日本、朝鲜、南亚、西亚及东非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奉元朝皇帝忽必烈之命,护送科克清公主远嫁波斯,就是从泉州港起航的;1974年在后诸港出土的宋代木构远洋船(现保存于泉州古船陈列馆),就是泉州港辉煌历史的见证。然而,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从北宋到明朝建立了380余年的泉州市舶司因港口淤塞而迁往福州,泉州也从中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变为“历史文化名城”。关于泉州港的衰退,不少论者都从社会因素着眼,但港口的严重淤积、海岸线的不断外推,仍是铁一般的事实。漳州月港(海澄)兴起在明朝中叶,主要是替代正在衰落中的泉州港。这里曾经商贾云集,洋船停泊,市镇繁华;永历十五年(公元1661年),民族英雄郑成功就在这里集结军队,整编东征,一举收复了台湾。但好景不长,随着海湾淤积、航道淤浅,“五口通商口岸”厦门港的开通,漳州月港也衰落了。
(2)港口选址应以岸线稳定,港内航道水深、淤少、避风、浪小等为原则。从海岸变迁角度看,崇武半岛岸段、石狮祥芝、晋江深沪、金门东北岸及大小金门海峡、漳浦六鳌、下寨、东山港等岸线比较稳定,具备建港条件。然而,有些岸段就目前状况看,似乎可以建港;但从海岸变迁发展趋势看,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是不适宜的。例如,九龙江口厦门海沧-钱屿段,北心滩岸线淤涨速率达,海门岛东侧淤涨速率也达,积高率为,若照此速度发展30~40年后,黄海高程零米线可能到达钱屿。随着零米线向前推进,海湾滩底逐渐淤高,水深变浅,对建港十分不利。
滩涂淤涨给水产养殖业带来新的问题
通常认为滩涂淤涨有利于发展水产养殖业,但本区滩涂积高率大于海平面上升率,故海岸滩涂面积仍在不断扩展,水动力条件也在不断减缓。发展水产养殖除需要考虑滩涂面积的发展趋势外,还必须考虑滩涂地质环境的污染问题。
(1)由于河口、海湾滩涂的不断淤涨,每年都有新的沉积物覆盖在老的沉积物之上,致使底栖生物和浮游微生物的地质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有的生物难以继续适应并繁衍生存,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如厦门同安湾,由于河口建闸,湾内丙州、东坑大面积围垦等因素,导致落潮流速大减,泥质沉积物快速回淤,滩地与水道积高率~,淤泥层积厚达10~100cm,使得原来栖生于此的珍稀鱼类-厦门文昌鱼(由无脊椎向有脊椎动物过度的典型标本),因生态环境破坏,数量锐减,面临绝迹的危险,被迫迁移到厦门黄厝沙质海域。
(2)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三废”排放量与日俱增、环境污染负荷加重,河流或海流带来的污染物质,往往在河口、海湾顶部水动力条件较弱的地方富集,致使滩涂淤涨区域水中缺氧或有害物质元素含量剧增;这样,将会改变原生滩涂的地质生态环境,使水中生物难以继续生存或产生恶性循坏,继而不适宜于水产养殖。这是今后水产养殖业不得不面临,需要研究解决的新问题。
5 结束语
(1)福建南部岸线长,海岸划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和淤泥质海岸三大类型。其中,基岩海岸又分为岩质海岸和风化壳海岸;淤泥质海岸分为港湾型和河口型。滨海红树林具有促淤、防风、固岸和净化海水的功能;建议加强管理与保护,在某些侵蚀岸段可进行人工种植,以改善海岸带的生态地质环境。
(2)全新世虽是一次海进,但存在多次海平面波动和岸线变迁的过程。史志记载及测试资料表明,本区沿海大部分平原是近千年形成的。晋江深沪湾(1987年)、漳浦前湖湾(1999年)、东山马銮湾(2001年)、石狮沙湖湾(2005年)等地,相继在潮间带发现原始古森林遗迹,说明近期海面仍有上升趋势,由于各岸段所处地质环境不同,现海岸线仍处在发展演变过程之中。
(3)海岸变迁是海平面与陆地升降的综合反映。全区蚀退海岸累计,占岸线总长%,主要分布强风化-剧风化基岩海岸与砂质海岸;淤涨海岸累计,占岸线总长%,主要分布河口、港湾淤泥质海岸;稳定(平衡)海岸累计,占岸线总长%。其中,自然淤涨海岸,工程促淤海岸,占淤涨海岸%;自然冲淤平衡岸段,采取工程加固措施后,冲淤基本平衡岸段。
(4)海岸侵蚀往往破坏沿岸公路、堤防、缆线等基础设施,威胁港口、码头等岸边工程的稳定与安全,加剧港口淤积,影响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当前防护海岸侵蚀最有效的途径是海滩喂养,并辅以导堤促淤和外防波堤掩护等工程措施,亦可采用海滩人工砂补给法等。
(5)厦门、泉州、漳州等港口城市,经济发展与海岸变迁关系密切。港口选址应以岸线稳定,港内航道水深、淤少、避风、浪小等为原则。从海岸变迁角度看,崇武半岛岸段、石狮祥芝、晋江深沪、金门东北岸及大小金门海峡、漳浦六鳌、下寨、东山港等岸线比较稳定,具备建港条件。
(6)本区滩涂积高率大于海平面上升率,故海岸滩涂面积仍在不断扩展,水动力条件也在不断减缓。发展水产养殖除需要考虑滩涂面积的发展趋势外,还必须考虑滩涂地质环境的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谢再团等.台湾海峡西岸晚更新世以来的海侵及海平面变化特征.台湾海峡及其两岸地质地震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
[2]陈承惠等.闽南沿海全新世地质年代学研究.台湾海峡,1982(2)
[3]广州地理研究所.闽南晚第四纪海平面变化初步研究.1987
[4]郑晓云.闽南沿海晚更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国家海洋局厦门海洋三所,1995
[5]郭允谋,李庆年.福建湄洲湾的演变.热带海洋,1987,6(6)
[6]陈峰.古雷半岛海滩岩的形成及闽南沿海海平面变化.中国海平面变化.北京:海洋出版社,1986
[7]陈伟光.华南沿海14C同位素年代测定数据.华南地震,1982,4(4)
[8]王绍鸿,杨建明,曾从盛等.中国东南沿海五万年来的海平面变化.福建省地学论文集.福州:福建省地图出版社,1996
[9]蔡丽珠.厦门员当港ZK3702钻孔第四纪微体古生物群及海侵初探.福建地质,1988,7(3)
[10]潘国轩,林敦宇等.福建省海岸带地质地貌(陆地)综合调查报告.福建省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1986
The Environment Geology Problem of Coast Line Changes in South Fujian
Lin Jun
( Fujian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Fuzhou 350003)
Abstract: Under the global sea-level rising condition, coast erosion is the main natural disaster and gulf accumination influence on sustainous development of the port city. Therefore coast erosion and gulf accumination are considered as the major problem to be solved in improment of coast geological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characteristics of modem coast geography and coast line change since the Holocene ,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coast line changes in South Fujian have been studied.
Key words: The coast changes; The coast erodes; The gulf accumulations; Environment geology; South Fujian coust areas
综述调查报告
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报告包含标题、正文、结尾等。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综述调查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社会调查报告的前提——调查研究
要想写出具有科学性、指导性的社会调查报告,必须进行深人细致的社会调查。而正确的指导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科学的调查方法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认真学习,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其次要努力深入到基层,扎扎实实地把社会调查工作做好。再次就是要讲究科学的方法,提高调查研究的水平。
科学的调查研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查研究的具体操作方法要科学。仅靠过去传统手工方式进行调查已显然不够了,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一系列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逐渐渗透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来,形成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现代化的三大特征:数学方法在社会研究中的应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渗透;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综合运用。这就为调查研究的方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我们除了要了解并掌握有关普遍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抽样调查以及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观察调查法等各种具体的调查方法以外,还必须注重对调查对象加强正确引导,确保其讲真话、讲实话。在实地考察时,要防止被假象所蒙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确保调查的科学性。二是调查研究的思想方法要科学。(注释:参见1983年1月5日某报有关专文,提出了政策调查的“十个要点”。)
二、社会调查报告的材料整理
对社会调查报告材料的整理,一般分成三个步骤:
l.检查鉴别。首先检查社会调查报告材料是否切合研究的需要,其次要鉴别事实材料的真实性,数据的准确性,保证材料的真实可靠,确实反映客观实际。
2.制作图表、数表。以其直观形象信息量大,帮助读者理解社会调查报告内容。
3.分类分组。社会调查报告材料分类的标准,依研究目的而言,可按材料性质分为记录资料、文献资料、问卷资料、统计调查资料等。可根据研究的目的按年龄、性别分类,或按职业分类等。也可分为背景材料,统计材料,典型(人或事例)材料等。
对社会调查报告材料的分析,应该说是调查研究中的一个十分关键的步骤,是能否将社会调查报告材料化为研究成果的关键所在。所谓社会调查报告材料分析,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审查、剖析调查材料中包含的被研究对象的状况、特点、社会背景、基本结构、本质属性与成因、组成因素与相互关系,以及运动机制和结论的过程。对社会调查报告的调查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最基本的类型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对待事物,对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一)社会调查报告材料的定性分析
社会调查报告材料的定性分析是据事论理,用思辩的方式,依靠个人经验判断能力和直观材料,确定社会现象或事物发展变化的性质和趋向.以划清事物性质界限的方法。定性分析的根本的方法是哲学方法,即揭示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方法。除此之外,还可采用系统方法、逻辑方法,常用的方法有:
1.社会调查报告材料分析——矛盾分析法
敬运用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的原理,具体分析事物内部矛盾及其运动状况,从而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其具体作法分三个步骤:
①从调查所得的大量材料中找到事物的矛盾,即找到问题。因为问题即是应该消除或缩小的差距,差距就是矛盾。
②对事物存在的矛盾进行分类,看它们是属于:历史遗留——现实产生;客观存在——主观思想;自然条件——人为造成;局部——全局;根本——枝节;眼前——长远的矛盾。
③分析矛盾的对立面,考察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其它方面互相依存、斗争、转化的条件,从而把握矛盾的特性。
2.社会调查报告材料分析——比较分析法
做社会调查报告常用的比较方法有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常用的分类方法为:先进行比较,弄清事物的异同,根据共同点将事物归集为一大类,然后再根据差异将大类划分为几个小类,依此类推,事物就被区分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层次的大小类别,明确地反映出客观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社会调查报告材料分析——因素分析法
敬指从社会调查报告材料中寻找出对事物产生、发展、运动起作用的要素,通过系统分析和科学的归纳,探寻到对事物变化起着关键作用的要素系列,掌握决定事物变化的原因,从而了解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方法。运用因素分析法,首先应进行总体分析。
第一步是把蕴藏在现象之中的各个方面的基本因素清理出来,并在初步分析的基础上,将它们按一定的标准组成一个有机的多层面的网络结构。影响事物变化有种种因素,归纳起来可以划分为外因(客观因素)和内因(主观因素)两大因素系列,在这一层面下,又可以从不同角度将因素分为:主要因素、次要因素;积极因素、消极因素;一般因素、特殊因素;直接因素、间接因素;必然因素、偶然因素;历史因素、现实因素;起始因素、终极因素;潜在因素、诱发因素;阶级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或工作单位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等。各个系列因素有可能相互交织,错综复杂,显现出一种网络状态。
第二步就是通过对这一网络的分析,从总体上考察研究对象,分析出现某一社会现象的综合原因。这就要求实事求是地把握诸因素的内部联系,把握其特征和转化规律,对事物的总体进行多维的、系统的,内因与外因,客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辩证的分析。其次是进行关系分析。即对因素与因素之间的各种关系进行分析。要着重分析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功能关系、转化关系、共因关系。共因往往是事物存在或变化的最根本的原因,如诸多贪腐现象的产生,其共因是私欲恶性膨胀,再进一步深究,就可找出其根本原因是权力作祟.从而找到问题的关键,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再次是进行因素树分析。即以某一种关键性的因素系列为主要分析目标,予以系统的多层次的剖析,按因素之间的联系绘出因素树图,即:
社会调查报告(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材料的因素分析法——因素树图
社会调查报告(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材料的因素分析法——因素树图
这样逐层深人,直至找出最基础的原始性要点,即具体行为表现。
定性分析除了以上方法外,还有分析综合法、归纳演绎法、科学抽象法、社区研究法(是以分析社区人口集体与特定生活环境、社会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社区的社会构成、社会功能、价值观念、日常生活及发展变化的方法)、历史研究法等多种方法。
(二)社会调查报告材料的定量分析
社会调查报告的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或事物的规模、范围、程度、速度等方面数量关系的情况和变化,进行变量计算和考察分析,弄清其数量特征的方法。简言之,就是从事物数量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研究。目前,在调查研究中进行定量分析已越来越普遍,使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已成为大势所趋,也是调查研究走向完善的标志。定量分析的 基本方法有:
1.社会调查报告材料分析——统计分析法
敬运用统计学的原理,对社会调查报告所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处理,分析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数量关系,以揭示事物的性质、特点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和方法。统计分析法包括描述分析和统计推论两个部分。
①描述分析,是把收集到的数据整理加工,找出其中的规律以及现象之间的关系.并用统计量对这些资料进行描述。它主要包括:编制次数分布表.绘制次数分布曲线,测绘现象的集中趋势的离散趋势以及现象之间的相关关系等。例如:我们研究城市居民近五年来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根据调查所得的材料,把每户居民年收人划分为六个等级:2万元以上,17000~20190元,14000~17000元,11000~14000元,8000~11000元,8000元以下。然后计算每一个等级中有多少户居民,这就是事件次数分布统计。计算各等级居民在全体居民中所占的比重。就是比例分布统计。计算全体居民的平均收人,就是对这个数列的集中趋势的统计。计算全体居民平均相差多少钱,就是离散趋势的统计。
②统计推论,则是指在随机抽样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样本资料对全体进行推论。它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区间估计,统计假设检验。
2.社会调查报告材料分析——社会测量法
社会调查报告的社会测量法即通过测量和评定某一社会群体或团体中社会关系或社会意向的一种方法。社会测量法分社会关系测量和社会意向测量两种具体方法。社会关系测量法较为常用,是指将所研究的某一社会团体内部成员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关系状态数量化,从而分析其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运用此法可分五个步骤。
其一,确定选择标准,有六种类型:①工作标准,以测量工作团体内部的关系;②娱乐标准,以测量娱乐群体内部的关系;③社交标准,以测量社交群体内部的关系;④生活标准,以测量生活团体内部的关系;⑤学习标准.以测量学习团体内部的关系;⑥服从标准,以测量被领导与领导之间的关系。
其二,选择指示项。一个标准,可以拟出多个指示项。如服从标准可拟出:你认为本单位谁当领导最合适?谁威信最高?你最不服谁的领导?等等。
其三,制作测试答卷。给出选择标准;限定选择数目;交代测试目的、选择范围(团体之内),说明对测量结果保密等。
其四,填答试卷。当面填写,当场收回。
其五,对试卷进行整理分析。
对社会调查报告材料的选择,要注意:
1.运用典型材料说明观点。典型材料是最具代表性的材料,它显示着事物和现象的某些本质特征,有着以一当十的力量。
2.运用综合材料说明观点。将一组有可比性的材料进行对比(今昔、成败、好坏、新旧、内外、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等),能使观点更加鲜明突出,增加说服力。
3.用精确的统计数据说明观点。统计数据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和表现力,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增强社会调查报告的科学性、准确性和说服力。
三、社会调查报告格式
社会调查报告结构一般有四个部分:题目、前言、正文、结语,有的还有附录。
(一)社会调查报告——题目
社会调查报告题目可分为两类:
1.单行标题。只有一个正题,直接写明调查的事项、对象、范围。如《关于成都市国有企业科技人员作用发挥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2.双行标题。正题下加一个副题,正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副题补充说明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如《感情越拉越近——对江苏省“三下乡”活动的调查》。
(二)社会调查报告——前言
社会调查报告的前言一般包括三点内容:调查研究的缘由和目的——调查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调查对象、范围,调查的经过——时间、地点、过程及调查方法。
(三)社会调查报告——正文
正文是社会调查报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部分。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对调查对象进行叙述。真实准确地列举调查所得的确凿事实、典型事例和具体数据。二是进行分析论证。对资料进行客观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把它上升到理论,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或证实一种观点,或推翻一种观点。这部分的写作既要防止单纯罗列材料,也要防止过多的议论和说理。
社会调查报告的正文部分常见的结构方式有三种:
1,纵式结构。即根据事物发展的始末顺序或脉络,材料的内部逻辑关系叙述事实,由事人理,分析研究,最后推导出结论。这种结构各部分之间前后顺序不能颠倒,否则将会眉目不清,条理紊乱。
2.横式结构。即根据材料的性质,将其概括为若干平列的几个部分,分别加以说明和阐述,从不同方面集中揭示其主题。
3.对比式结构。这是一种特殊的横向结构。适合于先进与后进,正确与错误的两件事物相互比较,明确肯定什么,否定什么。
4.纵横交叉式结构。就是将纵横两种结构结合起来使用。以纵为主或以横为主,纵横交错,以便灵活透彻地说明问题。
(四)社会调查报告——结语
社会调查报告的结语,这部分可长可短可无,其内容有时是总括全文,深化主题;有时是交代社会调查报告中未能解决而又须引起注意的问题;有时提出继续调查的希望和建议。总之,应视其具体情况而定。
(五)社会调查报告——附录
有的社会调查报告还有附录部分。内容包括:部分原始资料、少数典型个案资料、调查统计图表的诠释和说明,正文中有关材料的出处,参考文献,旁证材料,以及其他必须说明的问题或情况。
随着滨海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装饰设计的需求层次也不断提高,对装饰业的服务能力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而这些要求的满足绝大多数是通过设计师而不是装饰公司来实现的。这就使优秀的设计师赢得了客户,而不是装饰公司。一般来讲,好的设计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就会积累相当数量的客户,这使他们独立开办公司的困难大大降低了。二是主材,特别是饰面材料的.供应商,越来越多地提供安装服务,并一揽子提供质量保障。这就极大地挤压了装饰公司的营业额。这一改变,对设计师摆脱对装饰公司的依赖,也是极有益处的。三是施工企业是依赖于施工质量生存的。而现行的家装公司的质量保障体系十分薄弱,严重依赖于施工人员自身的技术素质。随着人工费的飞速上涨,装饰公司的质量风险越来越大。一些更专业的施工企业应运而生,这些企业一般只进行一类项目的施工,不仅施工经验丰富,人员相对固定,而且能及时进行技术培训。建材商与设计师无对接平台。尽管设计师在装饰建材的选择上对业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设计师与建材商并无合作的正式渠道。从业时间较长的设计师通常会与少量供应建材商建立良好的关系,但渠道毕竟有限,一来不能满足顾客对种类的需求,二来也不能让顾客在同种建材中有广泛的选择机会。虽然供应商希望与尽可能多的设计师建立联系,但设计师的分布较为分散,并且为少数几个产品的发布而维护与设计师群体的关系的成本较高。
国外成功模式的启发
美国EXPO是欧美建材业最新的营业模式,其基础就是设计师在设计服务过程中在主材选择问题上对业主的重大影响力。它在产品选择,展示方式,服务理念诸方面紧紧围绕消费者的审美需求来实现销售,已取得巨大成功。国内的装饰企业注意到了这一点,纷纷将自己的产品展示进行提升,一些家居体验馆应运而生。虽然囿于品类的限制而有待提高,但也极大地促进了销售。高职院校环境艺术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生存状况。一是在校学习效果好,适应社会环境的学生。这一类学生专业知识扎实,沟通能力较强,富于亲和力。目前,一部分人收入较高(5,000~12,000元/月),就业的主动选择性大;一部分人处于创业的初级阶段。他们具有了一定经济基础,但经济压力很大,很难再在事业上投入更大资金。二是在校学习情况一般,且对环境条件适应性不强的学生。这一部分占毕业生的大多数。虽然在校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由于学校教育和职场要求的差异,又不能很快调整自己,所以在工作的最初时段只能做低端工作,一般收入较低(2,000~3,000元/月),通常这一类学生都有半年到一年半的调整期以补充自己的不足。这期间会面临各方面的压力,生活相当艰辛。三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再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
高职环境艺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与社会需求吻合问题,重要在于在各个环节与社会同步:一是当前设计师的职业水准;二是当前新材料和工艺的发展;三是当前流行装饰风格的把握。(二)直观体验式教学极度缺乏。学生只是画图纸,看图片,不能真正进入本专业的核心———空间设计。(三)教师与社会接轨问题。一方面教师教学负担过重,无法真正在社会竞争中磨练自己;另一方面企业一线的设计师也没有到学校培训学生的动力。
突破瓶颈问题的设想:创建滨海设计师俱乐部
(一)定位。优秀装饰公司运营平台,优秀产品展示平台,学院产学研发展平台,服务区域经济。(二)各方面利益体现。1.设计师。一是完全个性化设计水平展示舞台,更多业务机会;二是获得最新产品信息;三是得到体面的接待客户的场所;四是方便的人力资源支持(学生助理)。2.装饰公司,建材商。一是低成本的运营场地,产品的充分展示宣传;二是充足的人力资源;三是新产品的发布,与设计师的有效对接;四是聚集效应带来更多商业机会。3.学校。一是当前设计师水准放到学生眼前,促进教学。二是当前新材料和新工艺的直观体验,补充教学条件不足。三是当前流行风格的及时体现,使学生进入职场减少障碍。四是使学校获得大量的施工现场渠道,促进情景体验式教学;五是为教师提供科研和面向社会的平台,以科研带教学,以效益促教学;六是成为优秀毕业生创业孵化器;七是在滨海区域内,形成瞩目的设计师群体,社会效益显着;八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习机会和就业渠道。
实施步骤
第一,使教师的授课与企业的需求相契合。一是由企业对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成为该岗位的能手,并承担向该企业输送员工的任务。二是派出教师到企业实际工作,并按企业的绩效方式获得报酬;每周两个半天的时间到校授课以得到学院所给的报酬。第二,学院提供相关场地和配套办法,引进装饰公司和建材商,为师生提供优质的实训环境。第三,推出设计师俱乐部,逐步建立和完善学院优秀学生的创业孵化环境。第四,最终成为滨海地区装饰行业设计领域的领导者,并成为相关产业的聚集地,产生经济效益。
154 浏览 3 回答
155 浏览 4 回答
231 浏览 5 回答
288 浏览 6 回答
82 浏览 5 回答
220 浏览 4 回答
353 浏览 4 回答
277 浏览 3 回答
275 浏览 3 回答
142 浏览 4 回答
171 浏览 3 回答
333 浏览 4 回答
147 浏览 5 回答
262 浏览 3 回答
128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