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是较为常见的蔬菜之一,在我国的南北方均有种植。为何称之为“苦瓜”?顾名思义,它的瓜果实在是太苦了。然而苦归苦,人们还是非常热衷于吃苦瓜,尤其是到了夏天吃苦瓜的人就更多了。因为 苦瓜除了较好的食用性,还具有较高的药用和营养价值 。苦瓜可以清热解毒、养血滋肝以及降低血糖的功效,吃苦瓜确实有益人体 健康 。
说到苦瓜之“苦”,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满满的正能量。而也正是由于苦瓜的这份“苦”,在我国的民间传统文化中苦瓜赋有“ 不传己苦与他物 ”的高贵品质。这个说法是对苦瓜烹制过程的指导,就是长辈告诉晚辈们做菜的时候不能将苦瓜和其它鱼、肉、蔬菜一起煮和炒,做了苦瓜的时候也要及时清洗锅碗瓢盆,避免苦味传给其它的菜而影响口感。久而久之,文人骚客们就纷纷歌颂苦瓜具有“ 有君子之德,有君子之功 ”,固称之为“ 君子菜 ”。
苦瓜苦犹如人生之“苦” ,现在人们喜欢吃苦瓜一方面是因为它的营养丰富,另一方面也是时刻记得忆苦思甜。可是你知道吗?我们的古人在很早的以前就已经开始种植和食用苦瓜了。关于苦瓜的 历史 由来以及现代种植管理技术,农计君就与大家一起学习一下。
苦瓜原产东印度,人们把它当水果吃。
其实我国的苦瓜是属于泊来物,早在我们之前印度、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就已经种植苦瓜。而苦瓜的发源地就是东印度,由于具有亚热带气候的优势,苦瓜在东印度被大量种植。不得不敬佩他们高超的种植技术,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当时的印度人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苦瓜是一种蔬菜:他们把苦瓜当水果吃,甚至把它压制成果汁来喝。家里条件不好的就直接用苦瓜充饥,渴了就喝苦瓜汁。看到这里你还敢说苦瓜苦吗?不禁感慨,印度果然是一个开挂的民族。
郑和下西洋,苦瓜漂洋过海来到中国。
我国关于苦瓜的 历史 记载,是在明代时期朱撰的《救荒本草》中就已经有了苦瓜的记载,徐光启撰的《农政政全书》也提到南方人尤爱吃苦瓜的事情,充分证实了当时在南方地区就已经普遍栽培和食用苦瓜。李时珍的药物学经典巨著《本草纲目》中也有关于苦瓜“ 除邪热,解疲乏,清心明目 ”功效的相关记载,说明人们对苦瓜的药用与营养价值有了一定的认知。
原来在我国是没有苦瓜的,而这一切都源于永乐、宣德年间一次伟大的远洋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出使团中有一个叫费信的人,他在文献《星槎胜览·苏门答剌国》中这样记载:
原来这次探险活动途径苏门答腊,需要补充食物和水果,惊喜的发现了解热消暑的“一等瓜”,身为使团正使的郑和便将其从带回了中国,这就是苦瓜,从此成为了我国饮食文化中一道口感独特的一道菜。
北方原来是没有苦瓜的,经历了由南向北的传播。
包括苦瓜、苦丁茶、苦荞麦在内的苦味蔬菜在我国古代都经历了一个相当长时期的特殊的地理迁移、传播的自然历程。
为什么苦”味的食物大多在南方种植?与沿海地理位置有关,也和南方的气候有关。南方夏季燥热,而“苦”能够“清热去火”,所以人们在饮食习惯方面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带有“苦味”的食物。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关于阴阳五行生克的说法。而南方在五行上是属火,在五味上属于聚苦,在五色上属赤,这也是“苦”根源于南方的有力佐证。苦味食物的地理分布、传播和 历史 渊源,都能够较为有力的说明了苦味食物千百年以来纵横数千里的南北大迁移活动。
随着 历史 的前进,苦瓜种植逐步从亚热带地区适应到了温带地区,我国的南北方都有种植苦瓜的习惯。种植管理的技术也得以长足的发展进步,苦瓜的质量和产量也在不断提高。关于苦瓜种植的要点,主要涵盖以下方面。
1、种植时间
受南北气候环境的影响,苦瓜种植的时间也是有所不同的。一般华北地区在3月下旬、4月上旬即可播种育苗,4月中旬到5月初完成定植栽培。而在南方地区,春季可以在2月下旬播种育苗,夏季在4月上旬播种育苗,秋季则可以在7月份左右完成播种。
2、种植条件
苦瓜的生长适应性比较好,对光热、土壤条件也有一定的要求。日照充足的地块种植,对苦瓜的花果期的较为有利的,茎叶、果实的生长发育都将更好更快,从而减少病虫害、提高苦瓜座果率。土壤方面以质地肥沃、土层深厚的壤土或沙壤为宜,要有较好的排灌性能,并且常年土壤温度需在15℃以上。
3、肥水管理
苦瓜种植要满足其对水分和肥料的需求,特别是开花结果时期的水分供应,不能长时间的缺水和积水。施肥以熟腐的农家肥为主,座果期对肥分的需求加大,要主要增加肥分浓度并减少施肥次数,以免发生肥害。
4、病虫害防治
经过漫长时期的种植繁育,苦瓜的适应性和抗逆性比较强,并且苦瓜含有瓜苦叶素和野黄瓜汁酶,两者同时存在使得苦瓜产生了特有的苦味,正是这种苦味对抵御病虫害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堪称苦瓜的“ 天然农药 ”。尽管如此,依然不能忽视对苦瓜的病虫害防治,要提高苦瓜产量就要充分做好防治苦瓜猝倒病、白粉病、炭疽病以及瓜蚜、蓟马和白粉虱等病虫害的相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