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苦瓜论文文献

发布时间:

苦瓜论文文献

你好!是这样的:在各种传说的药用中,降血糖大概是最有号召力的一种。除了民间传说,也有许多人用科学试验研究过这种用途,一些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也支持了这一作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苦瓜提取物中有物质在化学结构上类似胰岛素,也显示了与动物胰岛素类似的功能。于是,它们甚至被称为“植物胰岛素”。于是“苦瓜降糖”似乎有了现代科学的证据支持。曾经有新闻报道,一位贫穷的母亲没钱医治,知道了这个说法后天天吃苦瓜,总共吃了几百根。新闻中没有说这位可怜的母亲是否“降糖”成功。对于医学来说,个案并不能证明结论,这种做法是否靠谱还是需要临床试验来检验。2012年发表的一篇文献综述从学术期刊中找到了7项“苦瓜降糖”的临床试验。试验对象是2型糖尿病患者,所用的材料有炒苦瓜、苦瓜浆、苦瓜提取物等,持续时间少则7天,多则3个月。在这7项研究中,有5项支持“苦瓜降糖”。不过,其中有四项研究的质量较差,比如样本数小或者不完全满足随机双盲等。在对这些研究质量的评估中,有4项的得分是0,即质量很差,可靠性相当低,而另一项得到了4分(最高5分),可靠性就比较高了。不过,那两项结果为“没有降糖”的研究质量评分分别为1和2,不算高,但比起前面那四项又要可靠一些。综合这些研究,综述作者认为“有比较好的科学证据”说明“苦瓜对降低糖尿病人的血糖水平是有效的”。不过,作者认为这些数据还不足以“推荐用苦瓜来控制血糖”。苦瓜籽中还提取出了一种蛋白质,在体外实验中显示了抗病毒(尤其是艾滋病毒)和抗肿瘤的活性。不过人们不会吃苦瓜籽,所这一个发现也就只对药物研发有价值。此外,苦瓜的含水量很高,100克鲜苦瓜中有94克左右的水,只有大约6克的干物质。这6克之中,有大约2克膳食纤维,算是非常高了。上海交大的一位教授宣称用苦瓜来调节肠道菌群,从而实现了减肥,或许与这些膳食纤维不无关系。这些试验说明苦瓜“很可能”有一些功效。如果没有安全方面的担心,那么至少“聊胜于无”。不过科学研究从来不会报喜不报忧,苦瓜的一些成分显示了“毒性”。比如其中的凝集素会抑制小肠壁上的蛋白质合成,从而出现一些胃肠不适的症状。此外苦瓜还有引发“蚕豆病”的可能性。有一些人先天缺乏一种叫做“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的蛋白,这样的人如果摄入一种叫做“蚕豆嘧啶葡糖苷”的物质,就可能引发连串反应,导致溶血发生。中毒症状有乏力、头晕、肠胃不适、呕吐以及血尿等,严重的甚至会死亡。这种物质在新鲜蚕豆中含量比较高,一般中毒也都是由蚕豆引发。在苦瓜中也发现了它和凝集素的存在,不过都主要存在于苦瓜籽中。或许是人们吃苦瓜都不会吃籽,所以也没有见过因此中毒的报道。苦瓜对生殖能力的影响比较吓人。有试验每天给狗克苦瓜提取物,60天之后,公狗失去了射精能力。而在另一项研究中,每天喂老鼠苦瓜叶子榨的汁,结果母鼠的怀孕率从90%下降到了20%。而一种分离出来的苦瓜素则使得怀孕老鼠中止了妊娠。此外,还有苦瓜汁使怀孕兔子宫腔积血以及死亡的报道。作为一种“天然产物”,苦瓜生来不是给人类治病或者害人的。不管是植物胰岛素、凝集素、苦瓜蛋白,还是膳食纤维或者维生素,都是它的一部分。不管是“降糖”“减肥”还是“杀精”“避孕”,都有可能存在于它的身上。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除了降血糖有临床实验数据,抗病毒、抗肿瘤、杀精、避孕、流产等作用都只有体外实验或者动物实验。动物实验的结果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并不能作为科学结论。不过,对于想要怀孕或者已经怀孕的人,不吃苦瓜损失很小,而一旦不幸“中招”损失太大,权衡之下不吃还是明智谨慎的选择。大多数人关心的问题还是“苦瓜到底能不能吃”。我们需要注意,饮食和这些实验有很大的区别。一方面,那些“有毒”成分更多存在于种子或者叶子之中,通过吃苦瓜摄入的量也很难达到那么大。另一方面,实验中一般用的都是提取物或者苦瓜汁,跟经过高温烹饪的蔬菜也大不相同。所以,对于一般人,如果喜欢苦瓜的风味,作为蔬菜换换口味也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希望对你有帮助。。。

苦瓜是较为常见的蔬菜之一,在我国的南北方均有种植。为何称之为“苦瓜”?顾名思义,它的瓜果实在是太苦了。然而苦归苦,人们还是非常热衷于吃苦瓜,尤其是到了夏天吃苦瓜的人就更多了。因为 苦瓜除了较好的食用性,还具有较高的药用和营养价值 。苦瓜可以清热解毒、养血滋肝以及降低血糖的功效,吃苦瓜确实有益人体 健康 。

说到苦瓜之“苦”,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满满的正能量。而也正是由于苦瓜的这份“苦”,在我国的民间传统文化中苦瓜赋有“ 不传己苦与他物 ”的高贵品质。这个说法是对苦瓜烹制过程的指导,就是长辈告诉晚辈们做菜的时候不能将苦瓜和其它鱼、肉、蔬菜一起煮和炒,做了苦瓜的时候也要及时清洗锅碗瓢盆,避免苦味传给其它的菜而影响口感。久而久之,文人骚客们就纷纷歌颂苦瓜具有“ 有君子之德,有君子之功 ”,固称之为“ 君子菜 ”。

苦瓜苦犹如人生之“苦” ,现在人们喜欢吃苦瓜一方面是因为它的营养丰富,另一方面也是时刻记得忆苦思甜。可是你知道吗?我们的古人在很早的以前就已经开始种植和食用苦瓜了。关于苦瓜的 历史 由来以及现代种植管理技术,农计君就与大家一起学习一下。

苦瓜原产东印度,人们把它当水果吃。

其实我国的苦瓜是属于泊来物,早在我们之前印度、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就已经种植苦瓜。而苦瓜的发源地就是东印度,由于具有亚热带气候的优势,苦瓜在东印度被大量种植。不得不敬佩他们高超的种植技术,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当时的印度人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苦瓜是一种蔬菜:他们把苦瓜当水果吃,甚至把它压制成果汁来喝。家里条件不好的就直接用苦瓜充饥,渴了就喝苦瓜汁。看到这里你还敢说苦瓜苦吗?不禁感慨,印度果然是一个开挂的民族。

郑和下西洋,苦瓜漂洋过海来到中国。

我国关于苦瓜的 历史 记载,是在明代时期朱撰的《救荒本草》中就已经有了苦瓜的记载,徐光启撰的《农政政全书》也提到南方人尤爱吃苦瓜的事情,充分证实了当时在南方地区就已经普遍栽培和食用苦瓜。李时珍的药物学经典巨著《本草纲目》中也有关于苦瓜“ 除邪热,解疲乏,清心明目 ”功效的相关记载,说明人们对苦瓜的药用与营养价值有了一定的认知。

原来在我国是没有苦瓜的,而这一切都源于永乐、宣德年间一次伟大的远洋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出使团中有一个叫费信的人,他在文献《星槎胜览·苏门答剌国》中这样记载:

原来这次探险活动途径苏门答腊,需要补充食物和水果,惊喜的发现了解热消暑的“一等瓜”,身为使团正使的郑和便将其从带回了中国,这就是苦瓜,从此成为了我国饮食文化中一道口感独特的一道菜。

北方原来是没有苦瓜的,经历了由南向北的传播。

包括苦瓜、苦丁茶、苦荞麦在内的苦味蔬菜在我国古代都经历了一个相当长时期的特殊的地理迁移、传播的自然历程。

为什么苦”味的食物大多在南方种植?与沿海地理位置有关,也和南方的气候有关。南方夏季燥热,而“苦”能够“清热去火”,所以人们在饮食习惯方面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带有“苦味”的食物。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关于阴阳五行生克的说法。而南方在五行上是属火,在五味上属于聚苦,在五色上属赤,这也是“苦”根源于南方的有力佐证。苦味食物的地理分布、传播和 历史 渊源,都能够较为有力的说明了苦味食物千百年以来纵横数千里的南北大迁移活动。

随着 历史 的前进,苦瓜种植逐步从亚热带地区适应到了温带地区,我国的南北方都有种植苦瓜的习惯。种植管理的技术也得以长足的发展进步,苦瓜的质量和产量也在不断提高。关于苦瓜种植的要点,主要涵盖以下方面。

1、种植时间

受南北气候环境的影响,苦瓜种植的时间也是有所不同的。一般华北地区在3月下旬、4月上旬即可播种育苗,4月中旬到5月初完成定植栽培。而在南方地区,春季可以在2月下旬播种育苗,夏季在4月上旬播种育苗,秋季则可以在7月份左右完成播种。

2、种植条件

苦瓜的生长适应性比较好,对光热、土壤条件也有一定的要求。日照充足的地块种植,对苦瓜的花果期的较为有利的,茎叶、果实的生长发育都将更好更快,从而减少病虫害、提高苦瓜座果率。土壤方面以质地肥沃、土层深厚的壤土或沙壤为宜,要有较好的排灌性能,并且常年土壤温度需在15℃以上。

3、肥水管理

苦瓜种植要满足其对水分和肥料的需求,特别是开花结果时期的水分供应,不能长时间的缺水和积水。施肥以熟腐的农家肥为主,座果期对肥分的需求加大,要主要增加肥分浓度并减少施肥次数,以免发生肥害。

4、病虫害防治

经过漫长时期的种植繁育,苦瓜的适应性和抗逆性比较强,并且苦瓜含有瓜苦叶素和野黄瓜汁酶,两者同时存在使得苦瓜产生了特有的苦味,正是这种苦味对抵御病虫害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堪称苦瓜的“ 天然农药 ”。尽管如此,依然不能忽视对苦瓜的病虫害防治,要提高苦瓜产量就要充分做好防治苦瓜猝倒病、白粉病、炭疽病以及瓜蚜、蓟马和白粉虱等病虫害的相应措施。

清代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苦瓜清则苦寒;涤热,明目,清心。可酱可腌。┅┅中寒者(寒底)勿食。熟则色赤,味甘性平,养血滋肝,润脾补肾。” 即是说瓜熟色赤,苦味减,寒性降低,滋养作用显出,与末熟时相对而言,以清为补之。其实吃苦瓜以色青末黄熟时才好吃,更取其清热消暑功效。

西瓜的论文参考文献

西瓜果实大型,近于球形或椭圆形,肉质,多汁,果皮光滑,色泽及纹饰各式。种子多数,卵形,黑色、红色,有时为白色、黄色、淡绿色或有斑纹,两面平滑,基部钝圆,通常边缘稍拱起,长厘米,宽厘米,厚1-2毫米,花果期夏季。西瓜中国各地栽培,品种甚多,外果皮、果肉及种子形式多样,以新疆、甘肃兰州、山东德州、江苏东台等地最为有名。其原种可能来自非洲,广泛栽培于世界热带到温带,后传入中国。扩展资料:1、地理分布:9种,分布于地中海东部、非洲热带、亚洲西部。我国栽培1种。2、西瓜分布:我国各地栽培,品种甚多,外果皮、果肉及种子形式多样,以新疆、甘肃兰州、山东德州、江苏溧阳等地最为有名。其原种可能来自非洲,久已广泛栽培于世界热带到温带,金、元时始传入我国。3、主要价值:中国引种栽培种的果实为夏季之水果,果肉味甜,能降温去暑;种子含油,可作消遣食品;果皮药用,有清热、利尿、降血压之效。

夏天到了,一个字呀,热!到处都冒着热气,据说最适合夏天吃的水果就是西瓜,且不说其中蕴含的大量水分能防止脱水,不说它除不含脂肪和胆固醇以外,含有几乎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葡萄糖、果糖、蔗糖、膳食纤维、钙、磷、谷氨酸、瓜氨酸等),单是那甜甜美美的味道都让人回味良久。

红瓤黑子,在我们看来是根正苗红的西瓜,那么,你吃过黄瓤的西瓜吗?其外表看起来和红瓤西瓜没有差异,只是在切开的刹那间,发现果肉是黄色的。那么,黄瓤瓜是打了激素,还是转基因技术呢?它与红瓤瓜有什么不同呢?

事实上,黄瓤并不是激素导致也,当然,也不是利用了转基因技术。无论是野生西瓜,还是栽培出来的西瓜,瓜瓤颜色从白色、淡黄、亮黄、粉红、橘红到大红色,应有尽有,既然如此,自是不必费劲研究转基因技术去改变颜色。

那么,决定瓜瓤颜色的是什么呢?是强大的基因呗!还不是由单一的基因决定的,而是由多个基因控制,至少三个基因控制着瓜瓤颜色,每个基因位点有2或3个等位基因,正是它们让西瓜如此多彩。

基因控制着类胡萝卜素种类和数量,而正是这些的差异让我们见识到了白瓤、黄瓤和红瓤等等。对瓜瓤进行色素分析表明,红色瓤西瓜主含番茄红素,而且茄红素含量多少会对形成淡红、大红等不同色泽起决定性作用;橙色瓤主要含ζ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等各种胡萝卜素;白色瓤主要含黄素酮类,这些和各种糖类结合而成,以糖苷形式存在于细胞液中。

然而无论是黄瓤,还是红瓤适当食用对人体都是有益无害的,红瓤中的番茄红素、黄瓤中的叶黄素都具有抗癌、防老化等效能,是不错的抗氧化剂食物。而之所以黄瓤西瓜没有红瓤那么普遍,是因为黄瓤瓜较挑剔,它对地质要求比较高,不便于大面积推广种植。

当然,也不排除很多更青睐红瓤瓜的人们,毕竟在重视食品安全的今天,大家对不那么普及的东西总是有些抵触。不过,上文也提到了,对黄瓤瓜大可不必如此,在瓜农自己留种子自己种的年代,黄瓤也是很常见的。

别管黄瓤还是红瓤,味道甜美就是好瓜!不过据研究表明,红瓤瓜的中心甜度是高于黄瓤瓜的,数据为证:白瓤含糖量在左右,黄瓤含糖量在左右,而红瓤含糖量在10%左右,因此大家偏爱红瓤瓜,也不是没有味蕾方面的原因的,谁让它更甜呢!

参考文献:《红和黄瓤西瓜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和组成比较》,惠伯棣、李京,《食品科学》,2008-12-15.

西瓜果实大型,近于球形或椭圆形,肉质,多汁,果皮光滑,色泽及纹饰各式。种子多数,卵形,黑色、红色,有时为白色、黄色、淡绿色或有斑纹,两面平滑,基部钝圆,通常边缘稍拱起,长厘米,宽厘米,厚1-2毫米,花果期夏季。

西瓜的形状一般为立体的椭圆形,像鸡蛋一样形状特点,所以在选购西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仅观看它的外形,还要留意它的新鲜程度和口味是否鲜甜美味,这样才可以达到更好的进食程度。

辛辛苦苦写的论文查重率

近年来,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论文的原创性,其要求是学生毕业论文的查重率。毕业论文的查重率是多少?不同学位对毕业论文重复率的要求是否一致?paperfree小编给大家讲解。 一、毕业论文查重复率是多少? 1.一般来说,高校对学生毕业论文的重复率可能在具体要求上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是一致的!如果本科毕业论文的重复率一般为30%,而重复率低于15%,一般可以申请优秀毕业论文。 2.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重复率一般要求为20%。如果学校审核时重复率高于20%,低于40%,则需要在规定时间内修改并再次提交。如果再次检测仍不合格,将推迟答辩。 3.博士毕业论文的要求会更严格,一般要求在10%以内,重复率在10%到20%之间,很有可能要推迟半年甚至一年才能参加论文答辩。 4.通过以上介绍,不难发现学位越高,对论文重复率的要求就越严格。如果重复率过高,不仅需要重新修改论文,还会直接影响你能否如期毕业。 二、如何降低论文的重复率? 1.图文转换:将原文内容转换为图片,然后插入论文。 2.双重翻译:先用软件将中文翻译成英文,再自己翻译成中文。 3.同义替换:用同意的词句替换原词句,也能降低查重率。

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完成毕业论文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会给毕业生造成一些头疼,因为写好的论文还是需要通过称重系统的检测才能顺利毕业。有的同学认为论文是自己写的,没有抄别人的内容,也不必查重,也不需要设定这么严格的重复率,因为我们的一些论文要引用一些案例或概念教学内容,很难达到严格的重复率,与其它专业的论文比较就不公平了。为什么自己写的论文还要查重呢?为了顺利通过论文查重,建议大家自己写论文,即使修改了,也比自己抄得好。通过网络搜索找到您的论文主题,请您先确定您的论文主题,然后再到网站上寻找您的论文题目。确定您的论文设计题目,然后再到网上搜集您论文研究题目的相关文献资料,请您到自媒体平台上找那种具有中国原创标识的文章内容进行教学参考,参考相关文献时,建议不要复制整篇文章。只要找几个我们能使用的文献内容,把这些数据资料整理在一起,之后这些研究内容就不按照你的论文写构想来写了,把这些内容按照你的论文思路,找一些我们可以用的东西来做,把这些内容进行整理,形成新的的思路。写论文时,我们应该修改这些研究内容,并把它们放在论文中。主要技巧和方法是根据原句的意思进行改写和修改。它们既不脱离原句的意思,也不像同一个文献内容。

虽然是你自己写的,可能因为曾经读过机关的其他论文,并有一定印象,不知不觉就用上了。

论文查重率具体的合格标准如下:一、职称期刊论文1、初级职称论文查重率﹤30%为合格;2、中级/省级职称论文查重率﹤25%为合格;3、高级/国家级职称论文查重率﹤20%为合格;4、高级/核心期刊职称论文查重率﹤8%-15%为合格。二、本科毕业论文1、查重率≦30%,毕业论文合格,可以申请毕业论文答辩;2、查重率﹤10%,可以申请评定校级优秀论文;3、查重率﹤15%,可以申请评定院级优秀论文;4、30%﹤查重率﹤50%,查重检测不合格,给予修改时间至少为一周,修改后查重率﹤30%为通过,可申请答辩,若仍未通过,则取消答辩资格;5、查重率≧50%,查重检测不合格,由学校组织专家对论文进行学术不端行为的评定,若认定存在严重抄袭行为,则取消答辩资格。三、硕士学位论文1、查重率﹤10%~15%,学位论文合格,直接送审或答辩;2、15%≦查重率≦30%,去导师处填写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重新检测申请表,申请进行论文修改,时间不超过两天,再检测合格后可参与答辩;3、查重率﹥30%,学位评定小组将结合核心章节的重复率等因素来确定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类型和性质,必须认真修改论文并延期半年才能填写重新检测申请表,查重通过后申请答辩,严重的直接取消答辩资格。四、博士学位论文1、查重率﹤5%~10%,直接送审或答辩;2、查重率﹥20%,由学位评定小组结合核心章节的重复率等处理意见,确定论文学术不端的类型和性质,延期半年至一年申请修改通过后才能答辩,情节严重者取消答辩资格。

本科毕业南瓜论文有文献

人名.参考文献名[EB/OL].

本科生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书写格式要求

整体注意事项:

1、参考文献与正文相对应

2、所有汉语著作名,文章名,论文名等都不用书名号,且不用斜体 3、汉语两个以上的作者名字中间用“、”隔开,英语的用“﹠”连接 4、所有的标点符号均为英文输入状态下的.标点 5、英语作者所有的名都只取首字母,姓用全名

6、英语多个作者,除了第一个是姓前名后,其余的都是正常顺序,明前姓后

7、英语期刊内文章名,论文集内论文名等都不用斜体,且仅仅首单词首字母大写,期刊名,论文集名要斜体大写。 排序:

1、按照字母顺序排序 2、英语类在前,汉语类在后 3、先写独著,后写合著 文献标识符:

[M] 专著,monograph. [J] 期刊文章,journal [C] 论文集,article collection [A] 论文,article in a collection [D] 学位论文,MA. Thesis or . dissertation [Z] 其他难于定类别的,others such as dictionaries

[N] 报纸文章 [R] 报告,report [OL] online materials

Ⅰ、专著的写法:

作者名. 著作名[M]. 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时间. 汉语独著:

胡壮麟. 语用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 2011. 汉语合著:

胡壮麟、苗兴伟. 应用语言学基础[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 英语独著:

Joseph Levison在1988年,剑桥出版,Pragmatics

Levison, J. Pragmatic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英语合著:

William Halliday 和 Joseph Hasan, 1979年在伦敦Arnold Publiser出版Cohension in English.

Halliday, W. & J. Hasan. Cohension in English[M]. London: Arnold Publiser, 1979.

Ⅱ、期刊文章的写法:

作者名. 文章名[J]. 期刊名, 发行时间, 期次: 引用页码. 汉语:

汪峰,在中国外语,2003年第十期 10-15页 发表《英语学习特点》、 汪峰. 英语学习特点[J]. 中国外语, 2003, (10):10-15. 英语:

Washington Irving 和 Benjamin Francklin,在Applied Linguistics,1999年第六期的7-12页发表。Modern English and Their Function. Irving, W. & B. Francklin. Modern English and their function[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9,(6):7-12.

Ⅲ、论文集的写法:

汉语:

论文作者. 论文题目[A]. 载论文集作者(主副编). 论文集名[C]. 出版地: 出版社,时间:引用页码.

王晶. 英语教学模式选用[A]. 载田中(主编). 英语教学模式在中国的发展[C]. 上海: 上海外教出版社,2010:99-112. 英语:

论文作者. 论文题目[A]. In 论文集作者( eds.). 论文集名[C]. 出版地: 出版社,时间:引用页码.

Ronald, L. An observation of the football culture in England[A]. In Jim, G. & S. Pouer(eds.). Sports Culture on the World[C].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122-129.

Ⅳ、学位论文写法:

作者. 学位论文名[D]. 通过论文的大学,通过时间.

Done, J. Nonverbal Behaviors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D]. Harvard university, 1998.

注意:为了举例说明,所有涉及作者文章均为杜撰。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著录应符合国家标准,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与正文中的引文标示一致,如[1],[2]……。每一条参考文献著录均以“.”结束。具体各类参考文献的编排格式如下:1.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序号] 作者. 文章题目[J]. 期刊名, 出版年份,卷号(期数):起止页码.(2)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序号] 作者. 书名[M]. 版次. 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份:起止页码.3.文献是会议论文集时,书写格式为:[序号] 作者. 文章题目[A].主编.论文集名[C], 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份:起止页码.4.文献是学位论文时,书写格式为:[序号] 作者. 论文题目[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5.文献是来自报告时,书写格式为:[序号] 报告者. 报告题目[R].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报告年份.6.文献是来自专利时,书写格式为:[序号] 专利所有者. 专利名称:专利国别,专利号[P].发布日期.7.文献是来自国际、国家标准时,书写格式为:[序号] 标准代号. 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份.8.文献来自报纸文章时,书写格式为:[序号] 作者. 文章题目[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9.文献来自电子文献时,书写格式为:[序号] 作者.文献题目[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可获取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可以只选择一项).电子参考文献建议标识:[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DB/MT]——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M/CD] ——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CP/DK]——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J/OL] ——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EB/OL]——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文献综述是对论文选题研究现状的梳理,但并不仅仅是把文献进行简单的堆砌与罗列,而是需要在总结梳理别人研究的同时,对已有的研究做出评价,也就是说有述有评,这也是为什么文献综述也叫做文献述评的原因。

关于南瓜的论文参考文献

韩国有各种饮食,由于韩国过去处于农耕社会。因此从古代开始主食就以米为主。最近,韩国饮食与各种蔬菜,肉类,鱼类共同组成。泡菜(发酵的辣白菜),海鲜酱(盐渍海产品),豆酱(发酵的黄豆)等各种发酵保存食品,以营养价值和特别的味道而闻名。韩国摆餐桌的特征是所有饮食同时摆出,传统菜数为贫民三种,王族十二种等,摆餐桌根据面条或肉类而有所不同。与中国和日本相比韩国饮食提供汤,在韩国饭匙实用使用更频繁。传统韩国饮食的种类1. 米饭和粥饭是韩国饮食的知主食,大部分人吃白菜饭。为增加营养也有时添加豆类,栗子,高梁,红豆,大麦,谷物。粥是营养价值高的饮食。种类很多,有添加米,红豆,南瓜,鲍鱼,人参,蔬菜,鸡肉,蘑菇,黄豆牙等做成的。2. 汤汤是上饭时必提供的饮食。汤的种类根据蔬菜,肉类,贝类,海草,牛肉骨等而不同。3. 砂锅砂锅跟汤相似但比汤更浓。最有各的砂锅最大酱砂锅。砂锅的味道较辣,在砂锅里煮好后趁热端上来。4. 熏和炖食品熏和炖食品是类似蔬菜里加入酱油调味制作的食品。熏和炖食品用微火制作。5. 拌菜拌菜是加入盐,酱油,椒盐,芝麻油,蒜,洋葱后稍微焯一下或炒一下作成。6. 腌海物 (用盐腌好的海产品)腌海物是特别咸的食品,用鱼,海蛎子,虾,鱼子,鱼内脏等发酵制作。腌海物可以做为一道菜。还可以在腌咸菜时当调料使用。7. 烤食品烤食品是把事先放好作料的肉在炭火上烤制而成。烤食品的代表食物是烤肉和排骨,也可以用这种方法烤鱼。8. 煎饼煎饼是把蘑菇,角瓜,干鱼,海蛎子,青椒,加盐和胡椒粉的肉等。放入面粉和鸡蛋里搅拌后,煎制成的类似煎糕的食品。

一、南瓜远缘杂交研究

自20世纪初,德国人特鲁德(Drude,1917)开始南瓜种间杂交试验以来,国内外学者一直在持续不断地进行方法和技术的探索,试图寻求打破种间杂交障碍,通过常规种间杂交、体细胞杂交、分子生物等技术实现不同种间的优良品质、抗病虫及抗逆性状的转移。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至今尚未获得理想或一致的结果。研究者对南瓜属5个栽培种的杂交研究表明,南瓜属的各个种在亲缘关系上较为密切,种间杂交情况比较复杂。部分研究的试验结果见表17-4。

表17-4 南瓜属种间杂交试验结果

程永安等(2001)通过对4个南瓜栽培种的杂交表明,中国南瓜与印度南瓜有较高的亲和性,与灰籽南瓜的亲和性一般,F1代几乎不育,而与西葫芦的亲和性最差。灰籽南瓜与中国南瓜、印度南瓜、西葫芦都有一定的亲和性,其中以中国南瓜的亲和性最高。总结前人的研究,美国葫芦科作物专家Whitaker .(1962)认为,一年生南瓜种中,印度南瓜种、美洲南瓜与中国南瓜种亲缘关系较近,而印度南瓜种与美洲南瓜种亲缘关系较远;中国南瓜与印度南瓜(笋瓜)具有较高的亲和性,两者相互杂交可获得种间杂交种,尤其是以印度南瓜种作为母本更容易杂交;中国南瓜与灰籽南瓜的亲和性一般,F1代几乎不育,而与美洲南瓜的亲和性最差;灰籽南瓜与美洲南瓜亲缘关系较近;多年生南瓜、黑籽南瓜种与一年生南瓜种亲缘关系较远,但黑籽南瓜与印度南瓜及美洲南瓜又较近。从亲缘关系上分析,5个南瓜栽培种在进化时间上可能存在一定的顺序性,中国南瓜在一年生南瓜中处于种间杂交关系的中间位置。但需要说明的是,在种间杂交试验中,使用同一个种的不同品种会获得不同的试验结果,这也是认为南瓜属不同种亲缘关系复杂的理由之一。1983年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在全球报告《葫芦科植物的遗传资源》中,描绘出南瓜栽培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图,见图17-3。

图17-3 南瓜属5个栽培种的种间杂交示意图

目前,研究者们感兴趣的是通过南瓜属的种间杂交技术,将印度南瓜的优良品质性状和中国南瓜的抗虫性状结合起来,并育成高品质种间杂交种,目前已有不少成功的例子,如Pearson,.等(1951)、日本国长岗园艺种苗厂育成的新土佐系列南瓜都属于该种类型。此外,南瓜属中具有特殊抗病虫性的种质资源并不多,仅在少数的野生南瓜种质资源中发现有抗病种质,如>[高抗病毒病——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YMV)等],>[高抗白粉病(>Sphaerotheca fuliginea)],>(高抗白粉病、高抗病毒病),>(高抗白粉病)都是很好的抗病种质资源。应用远缘杂交技术已成功地将某些抗病基因转育到了栽培种中。如美国研究者Whitaker(1959)发现野生种>南瓜能和5个栽培种的任何一个品种杂交,所以它是南瓜属一个很好的桥梁品种。西葫芦和野生抗病品种>不容易杂交,为了将抗病基因转入西葫芦栽培品种中,美国康乃尔大学研究人员(Thomas ,1986)已使用中国南瓜种的Butternut品种作为桥梁品种,首先用>×杂交,然后用得到的F1代再与西葫芦杂交,成功地获得了抗白粉病和黄瓜花叶病毒病西葫芦材料。同时通过这种方法,也将中国南瓜的高品质性状和抗虫性状转育到了西葫芦品种中。澳大利亚学者(Herrington,.,2002.)通过远缘杂交的方法成功地将>和>‘Nigerian’种质的抗病毒病基因转育到了南瓜中,育成了抗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YMV)、番木瓜环斑病毒—西瓜株系(PRSV-W)和西瓜花叶病毒(WMV)的印度南瓜品种Redlands Traiblazer和Dulong QHI以及中国南瓜品种Sunset QHI。

在远缘杂交实验中,F1代或杂交早期2~3代常常出现花粉不育或种子发育不良现象,为了保留后代,往往结合回交方法和采用胚挽救技术。Wall .(1954)采用胚培养技术获得了中国南瓜和西葫芦的杂交种。Washek R.(1982)同样也采用该技术获得了西葫芦和>南瓜的杂交后代。Pearson .,et al.(1951)研究认为,使用秋水仙碱加倍远缘杂交后代成双二倍体可以解决花粉不育问题。关于南瓜种间杂交的难易程度和多变现象,Wall and York(1960)研究认为,配子的多样性有助于种间杂交的成功,即杂合的基因型比纯合的基因型更容易杂交。西葫芦中的碟形瓜往往比其他类型的西葫芦更容易和中国南瓜杂交。

二、南瓜细胞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

在南瓜植物再生体系构建及其应用方面,从Schoroeder(1968)开始研究南瓜属植物再生体系至今,国内外在此研究领域已取得了很大进展,分别通过体细胞发生途径(Biserka J.,1991;Carol G.,1995)和器官发生途径(Ananthakrishnan G.,2003;Krishnan K.,2006)获得了再生植株,并对影响再生率的各种条件进行了大量研究。离体大孢子培养方面,Kwack Fujieda K.(1988)等取中国南瓜(>Cucurbita moschata)离体子房为外植体,在开花期和花后分别取材,结果花期胚珠所获得的再生频率明显高于花后胚珠,这表明在植株生长发育活跃期的外植体分化能力强,再生频率也较高,同时该研究也发现在5℃低温下对子房预处理2d后,可促进胚状体的发生。盛玉萍等(2002)进行了利用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无蔓1号南瓜的研究,通过比较消毒时间、外植体来源、激素组合等因素的作用,建立了适宜生产上应用的无蔓1号南瓜种苗组培快繁技术。结果表明最佳的消毒方法为70%乙醇表面消毒30s,然后HgCl2消毒15min;顶芽的芽诱导率比子叶高;适于试管苗生长的培养基为2/3MS+BA 。1/2MS对不定根的形成效果最好。

在南瓜基因工程育种方面,目前已有将抗病毒基因转入南瓜的报道。用于南瓜抗病毒基因工程的有效基因主要来源于病毒,南瓜上应用较多的是外壳蛋白基因策略。葫芦科作物几种主要病毒西瓜花叶病毒(WMV)、黄瓜花叶病毒(CMV)、南瓜花叶病毒(SqMV)、西葫芦黄斑花叶病毒(ZYMV)的外壳蛋白基因均有转入葫芦科作物的报道。在美国,一种已知CMV致病株系的外壳蛋白(CP)基因已被导入南瓜和甜瓜的商业用品种,这种抗性由显性单基因控制,在康乃尔大学,SqMV-1的CP基因已被导入南瓜,这种基因表现很高的抗性,尤其是WMV外壳蛋白基因转入南瓜品系中,这种抗性由单基因控制,不受温度和病毒浓度的影响,因此它为南瓜抗多种病毒提供了较高水平的抗性。另外,美国已把ZYMV病毒的CP基因转入葫芦科作物。Brent Rowell(1999)等对基因工程方法育成的抗病材料及用传统育种方法育成的抗病或耐病品种与普通的感病品种杂交种进行了比较,用田间病害症状调查和酶联免疫试验(ELISA)鉴定病毒病的影响,结果显示:西瓜花叶病毒(WMV)是最常检测到的、也是引起最多病症的病毒;转基因品种表现出较强的抗病性和较高的产量,大多数转基因品种的抗病性和产量均高于对照品种。酶联免疫试验结果表明:部分转基因品种的植株体内能检测到外壳蛋白,而且与植株的抗性相关。在商品瓜收获之后转基因西葫芦植株表现轻微的病毒侵染症状。Pang .(2000)等进行了病原介导的抗性途径研究,获得转南瓜花叶病毒(SqMV)外壳蛋白(CP)基因的南瓜品系。用3个独立品系(敏感、可恢复、抗病)的R1植株在温室、网室和大田经接种SqMV后进行试验,抗性品系(SqMV-127)几乎所有的植株在温室和大田条件下表现抗病。敏感品系(SqMV-22)表现病症而且扩展到全株。对转CP基因植株的外源基因转录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抗性品系SqMV-127表现CP基因转录后沉默,其证据是在抗性植株中,CP基因的转录水平很高,但积累很少,也没能检测出任何CP蛋白。这是抗SqMV的转基因南瓜的首例报道。

近年来,国外也有将两种或多种以上CP基因转化到葫芦科作物上的报道。Tricolj .等和(1995,1998)等在日内瓦调查了表达ZYMV和WMV的外壳蛋白基因的转基因南瓜ZW-20、ZW-20B的抗性,结果表明上述2个品种对这两种病毒混合接种表现出高水平抗性。对表达CMV、ZYMV、WMV的CP基因的5个转基因南瓜品系在田间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表达了CMV、ZYMV、WMV三种CP基因的转基因品系C2W-3表现出最高抗性,没有系统侵染。表达ZYMV和WMV的CP基因品系ZW-20表现出对ZYMV和WMV的高水平抗性,分别表达CMV、ZYMV和WMV的单CP基因的3个品系C-14、Z-33、W-164表现与对照相同的症状,但是发病推迟了2~4周。可见,同一植株上表达的CP基因越多,抗性越强。

在中国也已经把WMV的CP基因转入甜瓜、西瓜、黄瓜中;把CWV的CP基因转入南瓜、甜瓜、番茄、辣椒中;把SqMV的CP基因转入烟草中。但目前中国报道的都是转入单一病毒的CP基因实验结果。

在南瓜分子标记应用方面,Stachel(1998)等用40个随机引物对20个南瓜品系(自交6代)进行分析,其中34个引物扩增出了116条多态带,通过聚类分析,将20个材料分成3种类型,与传统分类系统基本一致。Gwanama等(2000)用16个随机引物对从赞比亚和马拉维搜集的31份中国南瓜材料进行RAPD分析,扩增出39条多态带,聚类分析将31份种质分为4组,来自马拉维的材料分为3组,赞比亚的材料为1组。马拉维样本的遗传距离为~,赞比亚的为~。李海真等(2000,2007)利用RAPD技术对南瓜属的中国南瓜、美洲南瓜、印度南瓜3个种的23份国内外育种材料及品种进行了亲缘关系分析,发现RAPD技术对3个种基因组的分析结果与传统分类学的结果完全相符,同时用RAPD技术揭示了南瓜属不同品种(系)的亲缘关系与其地域来源、形态特征基本符合。同时该研究小组以(矮生中国南瓜×长蔓印度南瓜)×长蔓印度南瓜建立的BC6近等基因系为群体,采用RAPD技术获得了与中国南瓜矮生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连锁距离为。李俊丽等(2005)应用RAPD技术对70份南瓜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将70份南瓜种质分为三大类:中国南瓜、美洲南瓜和印度南瓜,与传统分类学的结果相符。同时在三大类群内又将种质进行细分,第一类分为三组,第二类分为6组,第三类分为5组,其结果表明与地域来源和形态特征有一定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与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但系统聚类分析在揭示密切相关的个体间的关系上能提供更丰富的信息。Ferriol等(2001)对8个南瓜种质进行了随机引物分析,发现种间遗传距离显著大于种内,与依照果实性状进行分类的结果一致。

三、南瓜种质资源创新

据(《野菜园艺大百科》)记载,日本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了南瓜种质资源创新的研究,育成了许多品质优良、熟性早的印度南瓜品种和中晚熟、品质好的中国南瓜品种,同时在砧木南瓜研究领域也处于世界前列。欧美国家对观赏南瓜、雕刻用南瓜(大部分为西葫芦种)的研究比较重视,对中国南瓜种的研究(.,1994;Maynard .,1994,1996)大多集中在Butternut类型品种上,已育成了短蔓、半短蔓、抗病毒病和白粉病的品种。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在南瓜种质资源创新研究方面,仅停留在地方品种的常规选择层面。80年代后,陆续育成了许多以鲜食为主的南瓜品种(郑汉潘,1998;刘宜生,2001;李海真,2006;贾长才,2007;罗伏青,2001;钱奕道,2001),如营养丰富、口感甜面的蜜本南瓜、吉祥1号南瓜、京红栗南瓜、短蔓京绿栗南瓜、京蜜栗南瓜、红栗、金星、甜栗等许多优质、丰产一代杂种;育成了片大、多籽的梅亚雪城1号、黑龙江无杈等以籽用为主的南瓜品种(吉新文,2002)。

最近几年,国内外蔬菜育种工作者一直在围绕如何提高南瓜品质、提高产量和适应性、提高抗病性和抗虫性等关键问题开展相关研究,在种质创新研究方面又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一)利用常规杂交选择技术创新南瓜种质

20世纪80年代后期,南瓜种质资源创新有了较大的进展,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先后育成了无蔓1~4号南瓜系列新品种,由于它们具有独特的矮生性状,适合密植栽培,容易管理,结果性好,产量高,尤其适合于南方部分省区以嫩南瓜作菜的消费,很快被市场所接受。90年代后期,湖南省衡阳市蔬菜研究所先后培育出一串铃1、2、4号早熟的菜用南瓜,该系列品种抗逆性强、产量高、连续结瓜性能很强、口感粉甜、品质优良、耐贮运。70年代中期进入市场,直至90年代在中国国内市场迅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该品种种植面积每年高达6万多km^2,且种子销售量和种植面积都以年10%的速度增长,甚至缅甸、越南、美国等国家也已引进种植。该品种于1997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认定。除上述鲜食南瓜品种外,还有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选育的裸仁南瓜,因其种子无外种皮,而成为优异的种子与瓜肉兼用型中国南瓜新品种。近年来,在印度南瓜的种质创新研究方面,中国的科研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大部分创新种质源是利用从国外引进的或国内的优质种质资源,采用自交、杂交、回交、多代自交选育的方法育成不少稳定的各具特色的优良自交系,再根据育种目标选配亲本,育成生产中需要的品种,如京绿栗南瓜、银星栗、吉祥1号南瓜等。这些研究工作对提高中国南瓜育种和生产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外学者(Whitaker .,1959;Munger .,1976;Provvidenti Robinson .,1978)在南瓜的抗病性转育和抗病品种的选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要采用的方法是通过栽培种和抗病野生种进行多代杂交、回交和自交,后代辅之以胚挽救技术,将抗病或抗虫基因转育到栽培种中,极大地丰富和改良了南瓜的种质资源类型,为南瓜抗病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例如:Contin .(1978)、Andres .(2000,2002)报道,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研究者采用(近缘野生种)、分别和(栽培种)杂交、回交后获得了抗白粉病的中国南瓜种质资源Sigol、Sanglo等株系,其抗性主要为单基因显性遗传,同时有修饰基因起作用。澳大利亚学者通过种间杂交已将和种的Nigeria Local品种的抗番木瓜环斑病毒(PRSV)、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YMV)、西瓜花叶病毒(WMV)基因转育到了印度南瓜种和中国南瓜种中,育成了Redlands Trailblazer、Dulong QHI和Sunset QHI。Lebeda A.(1996)通过种间桥梁品种杂交,已把的抗黄瓜花叶病毒(CMV)抗性基因通过种的butternut品种导入到西葫芦种中,抗性为部分显性。研究显示西葫芦品种Whitaker抗ZYMV、CMV、WMV和白粉病。

(二)利用其他技术进行南瓜种质创新

生物技术与常规选择技术相结合,可创造新的南瓜特异种质,从而提高育种效率和质量。

利用单倍体培养技术获得新种质在南瓜上还未见报道,但据Lee .,Abrie .和Kwack .(2003,2001,1988)报道已通过诱导南瓜子叶和胚珠在MS改良培养基上获得愈伤组织,进而获得体细胞胚胎及再生植株。并对影响再生的各种条件如外植体、激素、基因型和其他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方法。赵建平等(1999)成功地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获得艾西丝南瓜组培苗。刘栓桃等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快繁黑籽南瓜种苗获得成功。该技术的建立为通过遗传转化、快速繁殖、品种改良、种间杂交、胚培养等途径创制新种质打下了基础。

张兴国等(1998)报道了采用聚乙二醇和高钙高pH法融合技术,将黄瓜子叶原生质体和中国南瓜和黑子南瓜子叶原生质体融合并获得了体细胞杂种愈伤组织。目的在于扩大两个属的遗传背景,创造新的种质。

辐射诱变技术在人工创造新种质中有重要作用,它可加速生物人工进化过程,同时丰富生物的变异类型,并给育种工作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据李秀贞等(1996)报道,利用60Co-γ射线处理小型南瓜小菊干种子后,经过5代选育出了3个新的优良品系。

南瓜是中国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尽管利用传统的育种方法,获得了一些优良品种,但在种质资源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落后于其他很多蔬菜作物。今后应加强南瓜分子标记技术、单倍体培养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并注意与传统育种技术的结合,使南瓜属作物中每一个种都能建立起多种形式的转基因体系、优化分子标记技术体系,并加快重要经济性状基因的标记和克隆,以促进南瓜种质资源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